邯郸市:广府古城景区“武禹襄故居”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武禹襄故居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内东大街,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东侧隔迎春街与古城东大门(阳和门)相望。
武禹襄故居门外小广场建有长方形碑墙,碑的正面为“武禹襄故居”,背面刻有“太极拳十三势说略”。1991年,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后,广府办事处、广府镇政府筹资对故居进行了首次修缮。
修复后的故居前部为大门,坐西朝东,两侧设有耳房。门内青砖铺地,简洁宽敞,由垂花门、轿房等组成小院。武禹襄故居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
进入武禹襄故居大门,东西向的门院庭院,庭院东西两侧有壁刻,北侧是太极拳“十三字真言”、南侧是太极拳“十三式”大型浮雕图像。
东西向庭院西头南侧是轿房,那个年代的大户人家的标准配置,相当于现在的车库,方便出行,功能是一样的。
与轿房南北相对的是仪门、两侧有耳房2间。仪门是进入武禹襄故居的正门,也是来访客人等待接见的地方,也相当于现在的传达室。穿过仪门,就是北部建筑为现存武禹襄故居主体建筑。共分南北三段院落,依次为仪门、客厅、过厅、居室。
穿过轿房与仪门西侧的园门,西院内是书房。书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部出檐。曾为武家私塾,其子孙大都从学于此。杨班侯也曾在此求学,但其贪玩好动,无心学文,后从禹襄习拳。
穿过仪门是故居现存南北的古建筑,一进庭院,仪门内东西厢房各3间,客厅3间。前部出檐,下设走廊、明柱。北屋客厅为接持室,正门内设高大木质太师壁,绘有梅、兰、竹、菊四幅大型图案。
二进庭院,有东西厢房各3间,过厅5间,设明柱、走廊、出檐,院内左右植酸甜石榴树。石榴树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清咸丰三年(1853年),武禹襄借鉴太极阴阳哲理,在院中亲手栽植了一甜一酸两颗石榴树。现在依然枝繁叶茂,每到金秋时节,果实累累,压弯枝头。
二进庭院西厢房为禹襄曾孙武毓荃居室,东厢房为禹襄玄孙武福鼐居室。是二进庭院最大,东西厢房各3间,主房5间。设明柱、走廊、重檐。檐下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绘有山水、花草、鸟兽、青竹等图案。瓦房式的脊端设兽,谓之“五脊六兽”。
三进庭院的正房是武禹襄故居,坐北朝南。是北方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武禹襄(1812年-1880年),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一生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著作。
三进庭院的正房5间,不大的中堂内设八仙桌一张、两侧有太师椅一对,北侧墙壁悬挂武禹襄画像,画像上面悬挂横扁,横扁上书“太极拳好”三个大字,这是邓小平的手书。中堂左右隔扇,隔扇西部为起居室,东部为小客厅及书房。武禹襄曾在此阅览书籍,潜心研究拳理拳论,结合自己多年体会,撰写了许多太极拳理论著作,创立了武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武禹襄故居平面布局严谨、庄重、和谐,工程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风格和建筑艺术,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1948-1958年,永年县委机关在此办公,后干部家属曾在此居住。
故居原建筑除中轴线部分建筑外,还有后花园及东西两条轴线建筑。后花园位于整组建筑西南,东西宽60米,南北长40米。园内花草葱茏,树木茂盛,环境幽雅。
花园内还设有假山、莲花池、亭台、鱼塘、练武场等,颇具园林风格。为其家人休闲、娱乐、习武之处。东西两条轴线建筑风格和中轴线相近,分为三段院落,设主房、过厅、厢房等。现东轴线建筑已毁,空地己盖为民宅。西部轴线建筑所剩无几,空地已建成大型练武场。南部剩有3间书房。
当前市永年区广府古城的古城墙复建完整、古城内故居、广平府署、遗址颇多。如果你是名胜古迹的爱好者,在去旅游之前应该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上详细了解广府古城内外的名胜古迹位置,以免人在此城中,不识古城真面目,错过应看的景点,抱憾此行。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