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定晋岩禅果寺遗址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禅果寺遗址位于武安市活水乡口上村寺沟自然村东北500米处,定晋岩山下。东距邯郸市68公里,北距京娘湖风景区2公里,北距古武当山景区12公里,西北距七步沟风景区12公里。
我们游览完了京娘湖风景区,就近移步禅果寺遗址继续游览。过了口上村,朝着东北方向定晋岩山下徒步0.5公里,就来到了遗址附近。
沿山路而上,穿过一座乌龙桥,果寺近在咫尺。移步千年遗址,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光阴,抚摸路边遗石闭目细听,风声送来了古代的梵音,你能想想到古寺鼎盛的悠扬钟声,虔诚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香火旺盛的情景……。
禅果寺是一处以佛教建筑为主,佛道合一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寺沟村东侧的定晋岩山岩下。定晋岩为一自然山岩,呈东西走向,分南北两岩。长200余米,髙30多米,号称华北第一岩。禅果寺就建在两岩之下,主要建筑位于北岩。
保存下来佛教建筑遗址有禅果寺山门、天王殿、菩萨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禅堂、诸仙殿、水陆楼、后套殿、戏台、碾磨房等遗址,藏经楼、五百罗汉堂、三头六臂菩萨殿、龙池佛殿等佛教建筑64楹计房屋100余间。东、西长约100余米,南北宽20余米,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其中大雄宝殿占地面积185.76平方米,高达20米左右。该遗址内还存有东魏旗杆座一个,唐代柱础8个,唐代灵塔三座,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重修碑刻一通,明代石造像5尊。三世佛三尊,通髙均在3.66米左右,均为坐像须弥坐。三头六臂菩萨一尊,站像,通髙3.54米。龙池佛一尊,均刻于明成化年间,除三头六臂菩萨保存较差外,其余四尊造像保存较好。

禅果寺遗址还存有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石塔一座,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修建的乌龙桥一座。寺沟自然村北存有明代灵骨塔林一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存灵骨塔17座,其中较完整的13座,残损4座,均为明代弘治至嘉靖等年间圆寂的历代高僧灵塔。
山谷中树木丛生,流水潺潺。禅果寺始建于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从魏文帝黄初三年开始兴建,到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规模较大,至今已逾1800年。谷口立有禅果寺遗址简介石碑一块。曾经在这块石碑之侧,还有一片塔林保存完好。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古迹,现今塔林已移存他处。
明代以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也相继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遗址和残墙断壁。但东魏时期的石刻、唐代灵塔、宋代壁画、后唐石刻、明代石刻、古桥、灵塔等主要石刻保存完整,唐代建筑遗址,建筑构件等保存比较完整。
禅果寺是佛教发展鼎盛时期建立的一座寺院,它和峰峰矿区的南北响堂寺、涉县娲皇宫的摩崖刻经、 武安的惠果寺等都属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化。是武安市境内保存最早的佛教文化遗存,其位置依山傍势,麟次节比,高低错落有致,创造出建筑奇迹。其雕刻艺术,如三世佛、三头六臂菩萨、龙池佛等石刻,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纹理清楚。其建筑风格,采取各家所长,结合实际情况,营造出一处精华所在。文化底蕴浓厚,科学、艺术、历史价值较高,为冀南地区罕见。
夕阳西斜峡谷渐暗,深秋的山风夹杂着初冬的寒意。破败的禅果寺更加荒芜凄凉,岁月的斗转星移带走了千年古寺曾经的辉宏,所幸的是古寺大部分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相信禅果寺在不久的将来,在有识之士和太平盛世的加持下迎来属于它再次辉宏的春天。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