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2025-01-01 13:24:12)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皇姑庵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侧八公里的深山黝谷之中。东距邯郸市中心47公里,南距峰峰矿区元宝山竹林寺21公里,南距响堂山石窟博物馆19公里,西距北响堂山风景区24公里,西距太行药王谷景区17公里。周围景区重多,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先作攻略,再依次游览方为上策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这是皇姑庵的山门,园门上方镶嵌石板,上面凸刻“天中山”三个大字。皇姑庵沿寺后坡村西行,顺季节河河床而上过中台山,便可遥见隐藏在绿柏翠崖下的皇姑庵。皇姑庵原名太清庵,现存石窟一座。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石窟旁有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长年滴水,人们习称为滴水洞,洞内有数处积潭,潭水清澈冰凉。庵内现有玄天大帝殿等建筑和数块明清时期的重修碑。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石窟坐西朝东,居于崖壁的正下方。窟门为圆拱形,高1.5米,宽0.9米。门右侧有一方形龛,龛内雕一身力士像。力士扬手叉腰,竖眉暴眼,龇牙咧嘴,肌肉暴突,头后有宝缯飞扬。上身赤裸,下身仅着小裙,周身缠绕帔帛。窟门左侧有一阴线刻的方槽,大小与右龛同,可能是左力士的雏形,不知什么原因未刻完工。 甬门深0.8米,门道左侧有大明国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善人……在鼓山太清庵朝阳洞装塑北极玄天上帝……左右俱全,嘉靖岁次甲子秋九月云云。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铭文中所记当是指玄天上帝殿的建造和装塑时间,而非指石窟的开凿。窟内平面为横长方形,窟顶为前底后高的半坡形。洞窟进深2.3米,面宽3米。窟内只有正壁和右壁开龛造像。正壁凿有一0.55米高的基坛,壁的中央开一小龛,龛高仅0.8米,龛形因水蚀严重已模糊不清,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三身像。像的细部也因水蚀而模糊不清。主尊为一结跏趺坐佛,通高0.67米,身着敷搭双肩式大衣。左右侧菩萨均跣足立于高圆座上,头戴花冠。头后有桃园形头光。菩萨体态丰满肥隆,腰枝扭曲,帔帛分垂身体两侧。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右侧壁正中开大龛,该龛像是皇姑庵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龛为方形,高1.7米,宽1.73米。龛内雕一身半结跏趺坐佛。像高1.4米,头残,脑后有两层素面圆形头光。佛体态略显扁平,身着坦右袈裟,袈裟衣纹刻线呈突起线条状。袈裟覆盖于腿上又平铺在束腰须弥方座上,衣摆仅垂至方座的上枋。 皇姑庵石窟的开凿年代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窟门外的力士像造型与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门外的力士像风格相近,除规模稍小于第七窟的力士以外,力士手的姿执,面部表情的刻画,全身肌肤力量的表现及足部、颈部的特征,均与第七窟力士相同。而窟内右壁的坐佛,更多地表露出北齐风格的影响。扁平的身躯同北响堂山石窟早期造像相同,衣纹中间凸起线条的雕刻表现技法也与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洞、中洞主尊的风格相同。而大衣平铺座面及方形束腰须弥座则更是流行于响堂山北齐石窟中的典型风格。这些造像显然是效仿了响堂山石窟的北朝雕刻技法。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正壁的一铺三身龛,当是晚于力士及右壁坐像而开凿的。从菩萨丰隆扭曲的体形及帔帛垂落的表现方法和佛座的特点来看,该龛应为唐、宋间作品。 皇姑庵石窟现已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皇姑庵共有石窟朝阳洞一个,天然溶洞皇姑洞一个,大圣洞一个,老君庙一座,玄天殿一座,南北山门两个。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院内遗存着数十块碑刻,其中明代碑刻七块(其中损坏四块,残体还在),清代碑刻四块,民国两块,近代两块,最早的碑记为明代1564年,最晚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2014年的皇姑庵依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春天山花遍野,盛夏古柏遮荫,金秋层林尽染,严冬玉树琼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置身其中,沐浴着阳光和清凉的山风,聆听着滴水伴音,令人生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皇姑庵创建最初是佛教寺院。唐宋两朝,寺僧众多,是鼓山凤凰台以东影响最大的寺院。到了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寺僧皆散,寺院荒废,开始有道士入住此地。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至明朝建文帝时,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自称是北方的玄武神和真武大帝(道教的始祖),发动靖难之役,在北京起兵造反夺取了他侄儿的皇帝宝座,做了永乐皇帝,开始推崇道教。皇姑庵这块风水宝地,由佛教寺院,变成了道教圣地。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主持道士段真携徒萧义德,徒孙马慈仲、李慈顺、唐通、池慈成等,大兴土木,重修了供奉道教始祖的玄天上帝殿,标志着道教兴盛的开始。明隆庆五年(1571年),皇姑庵的主持为在武当山修行出家的河间府肃宁县道士曹全忠。他的道法很高,在他任主持期间,广收门徒,传播道教,皇姑庵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徒弟班真寿、孟真太、李真常等二十多人在此常年修行,由于修行的道士众多,庙宇又少,主持曹全忠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离皇姑庵岭后西南侧的五百米处,有一平坦的山谷,土地肥沃,又有水源,让众多修行的道士在此居住,既离庵不远,又不用下山,一举两得。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后来,人们把众道士居住修行的地方叫做——老道坪。至今2014年仍有水井、磨盘、石头房屋等遗迹。在老道坪正南100米处,七八株古柏和四五个坟头显得肃穆而孤单,既没墓碑也无墓主。据传说是曹全忠及其门徒的墓地,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

邯郸市:皇姑庵石窟

明万历三年七月(1575年),曹全忠的门徒孟真太任皇姑庵的主持。除了正常的道教、佛教活动外,在他的主持下,还修建了东西两个山门,并栽种了十一株古柏。郁郁葱葱的古柏,历尽四百多年的风雨,不仅增添了皇姑庵的幽雅静谧,也见证了皇姑庵的沧桑变迁。到了明万历二十年六月(1598年),曹全忠的门徒李真常,任皇姑庵的主持,扩建重修了玄天上帝殿,由原来的一间庙舍,变成了三间两楹的高大殿堂,成为皇姑庵最大最好的建筑。到清朝乾隆三年,入住的道士又在皇姑庵西南的半悬崖上,开凿了供奉孙悟空的大圣洞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50101日星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