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2024-12-20 23:36:18)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石刻博物馆位于邯郸市大名县从峰线的中部区域道路北侧,与大名大运河博物馆隔从峰线相对,与狄仁杰祠堂同路相距380米,西距大名县明清古城4.3公里,西北距邯郸市85公里。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站在从峰线马路边看,12柱挑空翘角飞檐歇山顶式仿古建筑的博物馆大门。大门坐北面南,大门东西两侧设置长长的回廊,两侧尽头有高高的角楼。博物馆呈开放状态,整个南侧没有围墙,可以随意进出。从大门可以看出石刻博物馆颇具规模,设计新颖,时代感扑面而来。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穿过景区大门,迎面是一幢高大的碑亭,我觉得这应该是世界最大的碑亭,因为此碑亭罩着中国最大的古石碑。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碑亭内的古石碑名曰: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仪》,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该碑故事颇多,我将另行游记详细介绍。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五礼记碑的北侧是一幢造型别致、颇具古韵塔楼,此塔楼名曰“弘敬阁”。整个石刻博物馆占地70亩,国家AA级景点。现馆石刻200多件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西侧区域的碑廊,西廊为大名籍现代书法家书写大名典故、史料及说明碑60余件。石刻博物馆展览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一通石灰岩供台.雕凿于元代,材质为石灰岩,高1.18米,宽2.39米,厚0.25米。出土于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铃部墓室,用于摆放供品的供台。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此碑系大名府元城县官员题名记.出自明青时期,青石质地。通高3.03米、宽0.9米、厚0.27米。创制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记载了大名府元城县自洪武年间至嘉靖二十五年的历任知县、县丞、主簿的任期、籍贯等信息。对研究青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整个西侧区域碑廊内的碑刻很多,无法在这里逐一介绍,感兴趣的朋友还得亲自到现场,方可详细了解。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西部碑廊的西侧是“极乐园”,园门是一栋四柱三开间翘角飞檐歇山顶式仿古建筑,大门两侧悬挂对联一付,上联:汲水浇花亦思予物有济;下联:扫窗设几要在予心以安。门厅内设置石碑屏风一块。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穿过园门,来到极乐园庭院内东张西望,园内四周全部是碑廊,碑廊内悬挂大小不一的书法青石板石刻。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石刻博物馆整个主打比方园林设计,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青砖灰瓦风光无限。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为隶属于县文保所的一个集石刻保护、旅游、观光的一个开放场所,与县文保所为一套人马,原定名为大名县碑廊1984年始定址在县招待所院内东南角,占地面积5493平方米,1985年以来,陆续运进碑刻11件。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我在碑廊中漫步,一队游客正在聆听导游员的讲解。眼前的古碑不同一般,这是重修金滩镇浮桥碑记.成碑于清代,青石质,高3.36米,宽0.7米,厚0.93米,呈四方形。创制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记载了各级官员、商号、乡绅集资修建浮桥的经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照片远景土山上的楼阁,位于石刻博物馆的西北角,名曰“望京阁”,看字面意思有“站在此阁遥望京城”的意思。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我们登上望京阁楼顶观景台,举目四望整个石刻博物馆景区尽收眼底。景区占地面积约9800平方米,石刻馆19865月奠基,1987年元月将全国最大古碑五礼记碑残块由大街乡双台村迁入现址。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我们从望京阁下来,沿着中区碑廊继续参观。眼前的石碑引起我的注意,这是大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增修校舍碑记,出于清代。青石材质,高2.36米,宽0.61米,厚0.21米。创制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记载了大名城内高等小学堂增修校舍的原因、经过。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重建田公忠孝祠堂碑.出于代。青石质,高3.17米,宽0.83米,厚0.21米。创制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记载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田布父子的功德,以及后人为其重修祠堂并立碑的经过。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崇德报功碑.出于清代,青石质,高2.78米,宽0.75米,厚0.27米。创制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记载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其下属大名镇总兵徐道奎所立的请功碑。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山东钜野通济闸官张公墓碑.出于民国时期。青石质,高2.08米,宽0.6米,厚0.18米。创制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临卫门牌匾.出于清代,青石材质,高1米,宽1.68米,厚0.26米。创制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为龙王庙卫河码头的牌坊匾额。看着匾额,你能想像到,石牌坊中门门楣上方镶嵌的那一块横扁。由于这里的古石碑太多,无法逐一介绍。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我们在中区碑廊游览,不知不觉来到弘敬阁跟前,高高的阁楼底层是一处石刻博物馆。博物馆展览主题是:石刻中的历史。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石刻是凝固的历史,在大名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们静默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沧桑,每一刀刻痕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每一个文字都映射着过往的云烟史话。让我们在这些无声的石语中,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岁月的沉淀,挖掘隐藏在石刻背后的历史波澜,轻触镌刻在碑铭上的那些平凡或不平凡人物的生平足迹。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你看展厅内玻璃罩内展出的石刻,是何弘敬墓志,我国已出土最大的唐代墓志,墓志的主人何弘敬为唐代魏博节度使。墓志志盖呈盘顶式,顶面正中篆刻25"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刻制年代为唐代,出土地为大名县万堤镇,文物等级为国家一级文物,材制为青石,尺寸: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墓葬铭刻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附葬品,是古代墓葬发掘中较多见的遗物,包含墓志、神道碑、墓表、墓碣、墓记等。关于它们的起源,大致有始于西汉、东汉、魏晋、南朝等不同学说。除何弘敬墓志外,大名地区还出土了众多其他墓葬铭刻。这些碑铭中,有的出自时代弄潮儿,金石书丹中映射着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段;有的则来自平民百姓,简朴的文字中铭记着普通人的生平历程。它们或刻于石碑,或嵌于墓壁,形式各异,风格多样,但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纪念和对历史的尊重。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从墓志铭、碑刻等史料可知,唐朝节度使初设立时,对稳定周边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其权力也在唐中央控制之下。后因节度使权利过大,中央政权逐渐衰微,而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以及国家统一带来巨大影响。后世对此也多有反思,宋朝更是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逐渐削弱藩镇的势力,为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举措,使得节度使徒坐空城,再无昔日重权。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宋代以后的节度使:"杯酒释兵权"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如护国、宁武、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张俊、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韩世忠等。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节度使一职为元朝废除。展馆内的资料很多,我就不在这里详细介绍了。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我们从展览馆出来,前往东部碑廊区域继续参观。19969月大名县在全县征集碑刻40余件,建主北廊二十五间。1997年至2004年陆续征集碑刻90余件。2002石刻博物馆列入县城建十大工程之一,投资二百余万元,进行了围墙翻修、大门修建、办公室、展室及库房共十间、东廊三十间、西廊二十九间及角亭、人工湖的工程建设。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东部碑廊区域内的古碑也林林总总,景区对古碑保护措施也非常到位。东廊北端为碑刻11件,墓志38,还有部分近代、民国时期的碑刻。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成润之追悼碑.出自民国时期,青石质,高2.6米,宽0.83米,厚0.27米。创制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记载了东区警长成润之剿匪牺牲的经过。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碧血忠魂抗日阵亡纪念碑.出自民国,青石质,高3.12米,宽0.68米,厚0.23米。创制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为纪念在喜峰口抗日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国民革命军营长冯化普而立。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这是为陆军营长冯化普而立的追悼碑.出自民国时期。青石质,高2.89米,宽0.65米,厚0.22米。创制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家乡百姓为纪念抗日英雄冯化普而立。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眼前红亭内的碑刻是石刻博物馆的振馆之宝,就是“朱熹写经碑”,出自明朝时期。青石质,通高1.8米,宽2.9米,厚0.3米,创制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又名"朱子书太极石刻",碑文记录了《易经》的中心思想。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另一栋红亭内的碑刻是马文操神道碑,出自后晋时代,青石质,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创制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晋高祖下令为马文操所立,并封其为秘书监之职。

邯郸市: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随着景区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已经成为学术交流中心该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主体建筑群,是一座集石雕构件展示、碑刻书法欣赏、拓片制作体验、文创展示销售、多功能会议厅于一体的研学交流中心。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只能介绍有代表性的展品,想详细了解石刻博物馆的朋友,你还得费其银子、劳其筋骨、亲临其境方为上策。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41220日星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