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2024-11-26 11:52:36)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水浴寺石窟,又称寺后坡石窟,俗称小响堂,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寺后坡村西北,开凿于北齐时期,隋唐宋均有续凿。 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我们游览完了南响堂山石窟,驱车14公里来到水浴寺石窟。这里看当前状况好像已经无寺,取而代之的是“文物保护工作站”。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我站在文物保护工作站的大门口环顾四周,这里虽然没有高山大河,但是不高的群山连绵起伏风景不错。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建于一处狭小的山凹中。东、北、西三面为低矮的石灰岩山坡,南临一条不小的山沟。我去的时候是旱季,沟内泉早已枯竭,寺宇大部亦毁,只存一座佛殿和布局不规则的配殿寺庙西北侧有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经幢元代灵塔1座及明代碑刻1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这是水浴寺南侧的山门,山门和寺庙内的几座神殿不像是古时候的建筑,倒像是后坡村村民自费搭建的。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这是山门殿内东西两侧四大天王雕像,从殿内修饰和神像雕塑水平看,不会出自大家之手,当时花费银两也不多。由于现场没有找到简介什么的,所以也不知道建筑年代。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山门殿北侧是水浴寺的一进庭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没有门楣横匾和简介牌,所以无法知道殿内供奉的是哪路神仙。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这是一进庭院的正殿,从外观上看古香古色,比山门殿养眼多了。这里应该是天王殿,因为殿内供奉的是大肚子弥勒佛。历史上水浴寺石窟整体设计布局严谨,寺内雕刻内容丰富,是北齐石窟具有代表性的中心方柱塔庙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我恭恭敬敬的步入大殿,迎面水泥供基上是正方形二层供台,正面有“有求必应”四个大字。供台之上是莲花形须弥座,宝座之上是袒胸露肚喜笑颜开的弥勒佛祖,背后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容世间难容之事,下联: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忽然被佛祖的左脚吸引,仔细一想:神仙就是神仙,这个坐姿常人不太好办哎。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天王殿的东西两侧供奉的是韦陀菩萨、伽蓝菩萨,大殿内有四根加工粗糙的石柱,支撑着殿顶横梁,年代感扑面而来。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拜完天王殿,我们来到水浴寺的二进庭院,庭院中间有一座一门两窗小巧玲珑的佛殿。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殿内砖砌供台之上,供奉的是头戴王冠手持如意的双面神仙,就是南北两侧一模一样的神仙,我环顾四周没有看到牌位,不敢妄言神仙何许仙人也。小佛殿内的东西两侧墙壁上都有壁画,均表现的是八仙过海的情景。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双面佛殿的北侧是水浴寺的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偏殿,两侧偏殿和大雄宝殿均没有开门,所以无法进去参观。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大雄宝殿的左侧有古碑一通,由于地基不牢向东倾斜,为了防止倾倒用粗大的钢管支撑住。从依稀可见的碑文看,应该是明代碑刻。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的西侧庭院,就是这里的石窟精华所在。我正在看开凿石窟的山体状况,忽然听到后面有人说话,回头一看“呵呵”遇到了“熟人”。今天上午8点多,我在游览响堂山石窟博物馆的时候,偶遇两位年轻小伙,我们相互交流旅游体会不亦说乎。两位年轻人也是喜欢探悠访古的主,他们利用双休日倒这里游览石窟文化,明天下午还有返回北京。在不同的景点两次相遇也算是一种缘分了,其中一位网名为“萝卜头”的小伙子还和我加了微信,方便以后交流旅游心得。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石窟始建于北齐年间,同年石窟西窟建成。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北齐瘗窟开凿。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3月,水浴寺石窟东幢建成。同年10月,西幢建成。19829月,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对水浴寺石窟进行了调查。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石窟西区共有造像龛七个,由西向东编为17号。1号龛:方形,抹角,高0.75米,宽0.7米。内雕一佛二弟子及二供养天人。本尊坐佛高0.45米,头部已失,后有桃形头光。内着僧祇支,外着袈裟,敷搭双肩。右手上举,已残;左手抚膝,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赤足,双足各踏一莲。弟子高0.45米,双手合十,赤足立于仰莲座上。右侧弟子头已失.供养天人刻于佛足前,两侧各一尊,均作单腿下跪,双手合十状。2号龛:长方形,抹角,高1.15米,宽1.2米。此龛造像大部已残毁。由残痕看,原有造像十一尊,为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两力士及两供养天人。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2号龛本尊头已失,衣饰与1号龛本尊同,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双足各踏一莲。供养天人居于佛足前之两侧,均残毁。其他造像仅存残痕。菩萨中文殊居佛右,普贤居佛左,位置较为特殊。3号龛:方形,高1.05米,宽1.15米。造像已全部毁失,由残痕看,原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4号龛:方形,高0.95米,宽1.15米。为七龛中最大的一龛。造像精美,惜大部已残毁。从残痕看,原有造像十四尊,为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一天王、两力士、两供养天人及两供养人,现存本尊结跏坐佛,头及身体的大部已残毁。佛右侧一弟子面丰圆,左手提串珠,右手扼左腕,赤足立仰莲座上。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佛右侧菩萨面丰圆,花鬘冠,颈饰璎珞;上身袒,仅胸部斜披一巾,披帛分别于腹部和膝部上卷;下身着羊肠裙。另一菩萨高髻,服饰与前述大致相同。力士像仅存下半部,著围腰,赤腿赤足,筋腱发达。供养天人分居于佛座前方两侧,现仅存腿部及莲座。佛左侧造像大部毁失,其左上方为二尊供、养人像,面向坐佛顶礼膜拜。5号龛:拱形顶,高0.75米,宽0.8米。仅凿出龛形,无造像。6号龛:抹角长方形,高0.35米,宽0.5米。内有造像四尊,为一佛二弟子和文殊菩萨,文殊亦居佛的右侧,没有普贤。造像全部残毁,仅存轮廓。7号龛:抹角长方形,高0.5米,宽0.6米。内刻造像二尊,为一立佛和文殊。文殊乘狮,居佛右。造像基本全毁,仅存轮廓。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东区摩崖造像凿于西窟东约2.5米处的一个高5米,宽2.8米的拱门状凹进部位。从位置及形式来看,此凹进部原应立西窟的造窟纪年碑,现存雕刻当为原碑毁坏后所造。上方为一个尖拱形五尊龛,高1.03米,宽1.4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此龛下方浮雕佛双林相,即以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主体的一组佛传故事。上部和西部的几幅已风化殆尽。现存入胎”“树下降生”“沐浴”“步步生莲”“树下成道”“涅槃”“力士捧棺”“佛舍利塔等。双林相下方为一高浮雕钵。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西窟面南,平面呈方形,进深5.5米,宽5.35米,高4.4~4.9米,为水浴寺石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正中有塔柱,柱底边长2.6米。塔柱后面(北面)与窟后壁(北壁)相连,下方以拱顶隧道沟通东西廊,以供绕佛礼拜。所有壁面及塔柱的各面均雕满造像。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1外壁面:造型近似覆钵塔状,下部为仿木结构的四柱三开间殿宇,上部雕大型覆钵于殿脊上方。檐下无廊,四柱紧贴岩壁,均残毁,由窟东侧柱的残痕可以看出为宝珠顶束莲柱。中央两柱间凿窟门。门呈抹角长方形,高2.7米,宽1.8米。门边框顶部中央雕宝珠,两边各雕飞天一身,边框两侧为平雕大叶卷蔓忍冬纹。窟门上方为一大型尖拱形楣额,已崩毁,仅存轮廓。中央两柱与两边柱之间各凿一个长方形龛,龛内各置力士像一尊,残毁严重,仅存轮廓。两力士龛的上方各开一明窗,窗上方为仿木结构窟檐。檐前部已崩毁,尚可辨瓦垄,瓦垄顶部凿数道平行线,表示叠涩屋脊,脊上方为大型覆钵,现仅存残痕,钵顶饰宝珠和忍冬。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2窟内中心塔柱:塔柱正面(即南面)正对窟门,为全窟的中心。通壁凿一大龛,由上而下分为龛额、龛身、佛坛三部分。龛额为横长方形,高0.78米。额正中雕一覆钵小塔,两侧各一飞天,已严重风化。龛身高2.55米,上部刻有联珠、垂鳞纹饰龛额,额下垂厚重帷幔。龛内雕五尊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3塔柱东面(包括隧道东口上方):隧道口以南的雕刻内容与塔柱正面基本相同,隧道口上方也有少量造像。隧道口以南雕刻形制与正面基本相同,龛内造像亦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坐佛通高1.75米,头光与正面龛本尊同。现存佛头螺发,顶有白毫光,为近代补刻。右手已残,左手施与愿印,善跏趺坐于五层须弥座上。赤足,双足各踏。小覆莲。两弟子赤足立于单层仰莲座上,通高1.3米。头部均失,头光与正面龛弟子同。身着敷搭双肩袈裟。右侧弟子双手合十,左侧弟子双手捧珠。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4塔柱西面:壁面形制与东面相同。隧道口南侧壁面上层为横长方形龛额,中层帷幔大龛,下层佛坛。形制、内容等均与前述塔柱正面、东面各层同。5前壁(即南壁):正中为窟门,左右上角各开一明窗,窟门上方及两侧雕满造像。窟门上方,两明窗之间雕横长方形龛一个,高1.3米,宽3米。龛顶部饰垂鳞状龛楣,龛内雕并列的七尊立佛,高度均为1米。各像有桃形头光和背光,各头光之间填饰流云纹。佛均光头无顶髻,面相丰圆,赤足立于仰莲座上。西起第3尊着敷搭双肩袈裟,袖手而立,其余各尊均内着僧祇支,外着右袒袈裟,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作与愿印。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6东壁:壁面顶部饰交错间置的宝珠、宝华。其下为十二排千佛,除少数漫漶外,大部保存尚好,形制与前述千佛同。壁面正中为一盝形顶帷幔龛,与塔柱东面龛相对。龛两侧为供养人列像。7西壁:布局与东壁相同。壁面顶部饰交错间置的宝珠、宝华。其下雕千佛。排数及尊数也与东壁同。中央为盝形顶帷幔龛,龛北侧四排、南侧五排供养人像。盝顶龛形制与东壁同,帷幔残毁,北侧龛柱已失。龛内为一佛二菩萨。北侧菩萨已全部残毁。本尊通高1.4米,圆形卷蔓忍冬纹头光,高肉髻,面相丰满,双手残。内着僧祇支,外着袈裟敷搭双肩,结跏跌坐于束腰莲座上。南侧菩萨与东壁盝顶龛内菩萨同,双手捧宝珠,赤足立于仰莲座上。因盝顶龛北侧崩毁,此壁北部的四排供养列像已不全,现存三十七像,计五僧、一男、二十八女、一侍从、二侍女。南部的五排全为女像,计六十个。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8后壁(即北壁):由于塔形柱后部上方与此壁相连,故后壁仅为塔柱东西两侧的狭长壁面。东侧上方为一个长方形帷幔龛,龛高2.1米,宽1.42米。龛顶部饰交错间置的宝珠、宝华,其下置垂吊的帷幔。内雕一佛和三个男童。佛居龛的东侧,通高1.55米。圆形卷蔓忍冬纹头光,头部已失。着通肩大衣,衣纹极疏简。左手上举至胸,拇指与食指相捻,右手自然下垂。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的莲瓣内填刻宝炉和两个双手合十的跪坐供养僧人。三男童均居于佛的右侧,头部均失,肢体浑圆。一个跪伏于佛足下方,一个双手举钵立于跪伏者背上, 另一个双手捧钵立于一旁。佛头光右侧有造像发愿文。此龛下方为两排千佛。千佛之下为两个后代补凿的横长方形龛。上龛高0.5米,宽1.37米,内雕七尊像;下龛高0.4米,宽0.64米,内雕五尊像。此二龛的龛形,造像的头光、服饰以及工艺等,均与东壁方龛相同。文殊、普贤所居的位置亦同,显然为同时凿刻。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东窟位于西窟东约8.5米处,面南。是一个平面呈不规则方形,进深约2.1米,宽约2米,高约2米的小石窟。窟外壁无装饰性雕刻,长方形窟门,高1.7米,宽1.5米。门上方刻造窟发愿文,字多漫漶,现仅存部分施主姓名。窟内东、西、北三面造像,均不设佛龛,仅凿低矮的佛坛。 1北壁(即正壁):造像五尊,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通高1.3米。桃形头光中心刻一周莲瓣,头顶部残。右手作论辨印,左手抚膝。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双足赤,各踏一莲。两弟子通高1.18米,身著袈裟,赤足立于覆莲座上。左侧弟子头部残,双手捧珠,右侧弟子双手均残。菩萨通高1.1米,头饰方冠,冠中心饰宝珠。腕饰钏,赤足立于覆莲座上。左侧菩萨右手持莲苞,左手提披帛;右侧菩萨左手残,右手提披帛。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2西壁:造像三尊,为一佛二弟子。本尊通高1.58米。圆形头光,高肉髻,面相丰圆。内着僧祇支,外着覆盖双肩袈裟。右手残,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侧弟子通高1.35米,圆形头光,面相丰圆。身披覆搭双肩袈裟,双手合十,下部已残毁。右侧弟子大部残毁,仅存双足。3东壁:北侧为文殊菩萨像。南侧残存双足,原应为一尊立像。文殊菩萨桃形头光,方形宝冠,冠顶饰宝珠,面相丰圆。外着右袒袈裟,腕饰钏,右手持如意钩,左手拇指与中指相捻,结跏趺坐于狮背上。狮体高大雄健,其旁有双手拽缰的昆仑奴。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东幢除刹顶失落外,余皆完好。现存高度11.5米。包括刹顶原高应在12米以上。幢基为方形束腰须弥座式,高2.09米。各层叠涩均素面无装饰,束腰部每面雕三个并列的方框,两侧框内各雕一壸门,内置跪坐的伎乐天一个。左侧的弹箜篌,右侧的吹笙。中央框内雕歌舞伎一身。其它三面未作清理,结构布局应与此同。幢身共分五段,各段间有宝盖相隔。由下向上,第一段为八面体短柱,八个面上均雕佛传故事,此次仅清理了南面。顶部置八角形仿木结构屋檐,檐上雕双层宝装莲瓣的圆形宝盖。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第二段为八面体石柱,柱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发愿文。除朝西的两面文字有些漫漶外,其它各面均较清晰。此段上方置三层隔石。下层为八面体宝盖,各角上方雕兽面,各面雕弧形花绳连接各角的兽面,花绳上方雕坐佛一尊,下方饰垂幔。宝盖底面雕飞天八身,绕柱飞舞。中层无雕刻。上层为圆形宝装莲宝盖。第三段为八面体柱,每面雕一尊立像,为交错间置的四佛(似为四方佛)、两菩萨、两伎乐天人,像均立姿。此段上方置二层隔石。下层为八面体宝盖,上层为圆形宝盖;装饰与前述同类宝盖相同。第四段为八面体石柱,每面各雕一尊立像,为交错间置的四佛、两天王、两力士。佛的形象与前述第三段上的四佛完全相同。此段上方置两层隔石,下层为八面体伞盖,其各面均雕成垂幔状,上层为圆形宝装莲宝盖。第五段为八面体柱,其中四面各雕一尊立佛,另四面无雕刻。幢顶部现存两层宝盖。下层为收分较大的方形城池,各面正中雕城门,门上方有门楼,四角有角楼。城门外有骑马等人物浮雕,当为悉达多太子出家前云游四门的佛传故事。上层是圆形宝装莲宝盖。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西幢比东幢少上面的两段。高度约低3米,由顶部悉达多太子游四门的雕刻来看,此幢上部原貌就是如此。东幢雕刻内容与东幢大体相同,唯八面宝盖各面花绳上方的填刻较为特殊。由左至右第一面:主图为一掌心向外、五指并拢的佛手。佛手左侧刻一人,肩挑担,坐下骑兽。第二面:刻一浮于卷云之上的佛头,低平肉髻,面相丰圆。第三面:刻一座庑殿顶双层楼阁,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廊,周围填以卷云,上方有垂幔。第四面:文殊乘狮像,文殊左手残,右手持如意钩,结跏趺坐于狮背上,狮旁有昆仑奴执缰。第五面:于卷云之上刻相对的二像。右侧一像面部清癯,有须,左手持杖,右手前伸,似在说教;左侧造像细部漫漶,大致为双手合十,跪坐倾听的形象。第六面:中央雕三周同心圆,两侧各一殿宇,其下为卷云。第七面:主像为一足心向外的左足,当为佛足,左侧雕一尊结跏趺坐佛。第八面:普贤乘象图,头及衣饰已漫漶,双手合十,结跏趺坐于象背上。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妙用禅师灵塔位于西窟西南约10米处。宝顶已失,八角形仿木屋檐,其下为椭圆形覆钵式塔身。其上刻故庄严全公妙用禅师灵。塔身下为八面莲花饰基座。从形制看似为元代遗物。水浴寺外东山西坡和西山东坡上各有一个面向寺院的小窟。北齐瘗窟距水浴寺东约200米,进深1.2米,宽2.2米,高1.7米。门外右侧有铭文,窟内正壁中心刻造像三尊,为简单的阴线刻,极为粗糙。查窟内及附近未见法华经石刻,铭文所记可能为法华经抄本。西山小窟在寺西约500米处。与东山小窟遥遥相望,形制亦与东山小窟大体相同,洞口两侧各雕力士一尊,未见铭文。由其位置及形制来看,亦似瘗窟。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僧俗礼佛图和男女供养人列像礼佛图,高0.44米,宽1.15米,两侧的内容相似,人物朝向互相对应。队列的最前方是几名僧人,其后是身着胡服的礼佛人和男女侍从,再后面是男供养人,礼佛图下方有几个坐在地上休息的人,再下方为供养人队列,再下方为男供养人或僧人,身后是女供养人礼佛人和供养人,面前都有题铭。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水浴寺的传统庙会,也正是山中风光幽雅之时,方圆几十里来祈福求祥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特有的一道风景。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我们游览完了水浴寺石窟,沿着山路去计划之中的下一个景点。半路上看到几位村民带着大包小包的祭典物品向山坡上走。我探头上看,山坡上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庙。我拾阶而上来到山神庙,探头观看,庙内没有山神塑像,只有西侧墙壁上有一幅画质粗糙的山水画,山水画下面有一个水泥台,什么摆放着许多水果馒头等贡品,山脚下鞭炮声此起彼伏,看得出来当地村民对山神敬畏有佳。

邯郸市:水浴寺石窟

我站在山神庙门前环顾四周,这里的确风光无限,南侧山坡上有一排排石砌的窑洞,表面看已经人去洞空,但作为旅游资源还是应该保护为上。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41125日星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