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二仙庵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进入山门,殿内正中雕龙刻凤的红木佛龛中,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坐像。王灵官,本名王恶,后因萨祖师改名王善。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历代神仙通鉴》说其为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民间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之赞。而据《明史》载:本名王善,岳阳湘阴县人,宋徽宗时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山门殿内四周墙壁上有许多精美壁画,都是道教神仙传说。二仙庵为著名全真道十方丛林,是全真龙门派碧洞宗的祖庭,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传戒条件的十方丛林。二仙庵始祖是全真龙门派的著名道士陈清觉(1606一1705年),创建者按察使赵良璧、陈清觉始建二仙庵。
王灵官佛龛的西侧,一位道士正在扶案休息,案上放置一把敲击铜缸的木锤。二仙庵内原主要建筑有大山门、三官殿、钟鼓楼、吕祖殿、二仙殿、玉皇殿、斗姥殿、三皇殿、百神殿、藏经楼、客堂、道舍,主体建筑吕祖殿,殿内昔供奉纯阳祖师吕洞宾塑像,是庵内举行各种重大道教活动之所。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长州进士彭定求编辑刻制的《道藏辑要》经版不久被毁,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瀚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的《道藏辑要》即为二仙庵本。该刻板原保存于庵内印制房,1961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是成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二仙庵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二仙庵原是青羊宫东边的一个花园,占地约70亩,过去专作接待达官贵人及知名人士之用。历史上二仙庵一进庭院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重建时没有续建殊为可惜。
二仙庵山门殿北侧,中门间有一个屏风,上书一个大大的草书“道”字,据说这是张三丰的手书。看上去形似金鸡独立,在书法上张三丰擅长行草,笔墨酣畅淋漓、有气吞山河之势。有人云:张三丰的书法上蕴藏着太极拳的奥妙,不知您怎么看?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臬宪赵良璧来青羊宫访胜求真。他游于青羊宫东边的花园中,寻张三丰真人诗碑遗迹,“恍惚若有所遇,踪迹之,不觉步入丛篁中,见草团瓢,有道士跏跌习静,内供小图,画仙人二像,问之道士,以吕(洞宾)韩(湘子)二仙对,公睇视,大惊异。
道士楚人,自青城来,名陈清觉,公与语,深契元旨”,敬其为全真养性之士,遂延入署中,事以师礼,膝谈数日,领受微言,旋发捐俸,为陈清觉修建养静之所,赵良璧“爰度其地,经营基址,采购木植,付彼梓人,构亭一座,坚静室三间,东西朔南,各建静室,另立安单六间,接大众也。
客座三间,待随喜也,又另立安室三间,为养老之堂也,以及门厨舍,共二十四间,前后栽以竹木”。他为解决道众衣食之源,“又计道粮之所需,即于近庵处二契,共享价八十两,每年可栽谷种十七石,以供本庵之道,供即一切大众,往来安单,来不拒去不追,一体供养,以溥大同之志”。
当时四川藩司高君乐也助银三十两,护府李牧同各县令共建外山门一座。道观建成,同祀吕洞宾、韩湘子,“其名青羊二仙庵,所以辅翼修行,即青羊宫之别馆也。其间曲折周致,安顿新奇,俱出人意表”。
文昌殿原为玉皇殿,属清访明代砖木结构及楼底重檐仿古建筑,经2005年全面维修后,现在改为供奉谈经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帝君)为主供,另供奉正一福禄财神赵公元帅、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开元普度天尊(药王孙思邈)神像。
吕祖殿专祀纯阳帝君,也就是吕洞宾,同时又是传戒期间醮仪的坛场。殿内正壁供奉吕洞宾,两侧供奉全真道鼻祖王重阳祖师和张伯瑞、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等道家南七真人。
三进庭院北侧大殿是二仙殿,是中轴线上的第四座大殿。二仙殿面阔五间,重檐硬山顶,殿顶覆灰瓦。二层檐下悬“二仙庵”竖匾,底层门楣上的匾额为“宗风丕振”,大殿中门两侧门柱上悬挂对联。上联:此地非洞庭湖畔异蓝关马前百花静吐空明水;下联:二仙携天上琼浆醉桥头秋月一笛横吹澹荡风。
这里是二仙庵的五进庭院,庭院北侧是最后一进大殿“藏经楼”,藏经楼面阔五间,重檐三层楼阁,硬山顶,殿顶覆灰瓦;三层檐下悬挂“藏经楼”竖匾,二层檐下悬“老庄书院”横匾。藏经楼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76年),现存建筑为2006年重建。底层为方丈的居室和接待来往客人的客堂,楼上原用于存放道教经典《道藏辑要》清光绪版的木刻印版。该套印版1961年移往保管条件更好的青羊宫保存。此前的1955年,二仙庵与青羊宫合并。这套《道藏辑要》印版据说有14000多块,历史15年才雕刻完成。
历史上赵良璧亲书门匾:“二仙庵”,还书一横匾“心性”。赵良璧亲请陈清觉主持庵事。于是,陈清觉便成为二仙庵开山真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赵良璧迁官浙江藩司,恐日后里甲头人,杂借名色扰乱二仙庵,特别行文成都府成都县令,“晓谕本庵并里甲头人知悉,凡本司契买土地,止完正粮,不许一毫私派,如有地棍诸人,借端妄派者,本庵主持即便指名呈禀,该县着即立行拿究,永行禁绝,毋坏善果”。
赵良璧临行前,命画工画陈清觉及自己的像存于二仙庵中。越次年,赵良璧又升任两广,进京引见,将陈清觉之贤能事奏闻。后承康熙皇帝诏见陈清觉,他携带青城山毛茶数斤进京觐见,康熙品茗,夸其味美,令他将青城山毛茶常年进贡,青城山贡茶由此得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十二月,钦赐御书“二仙庵”、“丹台碧洞”匾额,并宋代张紫阳真人《悟真篇》:“赤龙黑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已中,复姤自兹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诗一章,还赐珊瑚、金杯等物,又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于是,陈清觉遂在二仙庵开启了龙门派分支碧洞宗,二仙庵被尊为碧洞宗之祖庭。
陈清觉主持庵事时,他为了培修道观,节衣缩食,稍有薄蓄,便拿出白银数十两,置买枣子巷田业两大股,复以余资创建来鹤亭,塑吕洞宾、韩湘子骑白鹤塑像于其中,随后又建吕祖殿,祀吕洞宾;建斗姥殿,祀斗姥;建御书坊于来鹤亭之西,供奉康熙皇帝御书《赤龙黑虎诗》石碑于其中;建二仙殿,祀吕洞宾、韩湘子,由此而奠定了整个二仙庵的建筑格局。吴本固、甘合泰重修二仙庵。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仙庵住持吴本固和其徒弟甘合泰募捐重修各殿,有来鹤亭、斗姥殿、二仙殿、静室、单房等。又见“张三丰诗碑久仆废圃,力为辇竖庵前”;四川潼川府安岳知县洪成鼎见张三丰诗碑心喜而题诗于碑阴。吴本固、甘合泰二人还凿池养鱼等以增加经济收入。方积使二仙庵吕祖殿成为祀吕洞宾专祠。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川省布政使方积请准饰建四川省崇祀吕洞宾专祠于二仙庵之吕祖殿。嘉庆十年(1805年),敕加封吕洞宾为“燮元赞运警化孚佑帝君”,列入国家祀典,每年春秋二次祭祀。嘉庆皇帝要求各省都要建专祠祀吕洞宾。四川省布政使方积认为没有必要新建专祠,决定在已有宫观里落实。查访成都府里宫观,原有的纯阳观已经毁坏,于是决定把二仙庵吕祖殿建成四川省崇祀吕洞宾专祠。方积见二仙庵“年祀既久、风雨所侵,并斡??,杗廇陊剥,花残鹭沼,烟辍龙香,石径苔埋,霉梁蠹蚀”。
报请当时四川总督常明拨款重建吕祖殿,专祀吕祖。自此以后,二仙庵之吕祖殿便成为四川省崇祀吕洞宾专祠。李永仁、张永亮等修葺二仙庵清道光五年(1825年),二仙庵住持李永仁见殿宇破敝渐塌,“禀请成(都)、华(阳)二县,详请前藩董公发银六百三十两培修补葺”。经过修葺,二仙庵又恢复往日的面貌。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仙庵监院张永亮,知客苗理圭,“于春祭(指在二仙庵吕祖殿举行的每年春、秋二季,祭祀吕洞宾的国家祀典),吁恳川督鄂拨给采办皇木余木大料三十二根,并由藩府发银五百四十二两”集巨资修建吕祖大殿、斗姥殿及两廊,二仙庵面貌遂为之一新。
裕诚改二仙庵为“十方丛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川总督裕诚带领僚属游览了二仙庵后,要求二仙庵改为“十方丛林”,并为之书写“十方丛林”四个字。“嗣该知宾罗道士抬送盆花至署。本爵部堂唤至后厅,询其往来,言与志符,故给与‘十方丛林’四字,与衔铃印,令其付梓刻额,张挂殿堂,以接十方大众,共登蓬莱,以续海岸前志。该住持等不得视为己物,独行把持,遗徒传孙,方可谓物为众有,一尘不染,真修炼之实行也。”
于是,张永亮、苗理圭遂将二仙庵改为“十方丛林”——道众所有制度,化私庙为公庙,悬挂裕诚手书“十方丛林”匾额于殿堂,安单接众。西南各省裔来庵中挂单任职者,日益增多,选贤举能,有德者居之。斯时,张永亮监院年老倦事,遂托阎永和担当庙事。
光绪十八年(1892年),阎永和方丈在传戒之期又发起重新刊刻《道藏辑要》经版。阎永和方丈与井研贺龙骧、新津彭翰然等,根据成都著名藏书家严雁峰家藏的蒋元庭本《道藏辑要》重新编纂。他们鉴于“时事日非”、“恐珠遗沧海”,分别又增补重要道书17种于内,亦按各书的内容,分别续入28宿有关字集。与此同时,阎永和方丈等人又收录清人贺龙骧编的有关道经书目5种及宋元以来有关道经书目18种,以备查找。由此可见,阎永和方丈等人在蒋元庭本《道藏辑要》的基础上,增补了17种道书和23种道经目,总计40种,为了便于区别蒋元庭本《道藏辑要》而名之为《重刊道藏辑要》。从光绪十八年开始至光绪二十七年(1892-1901年),历时9年时间,《重刊道藏辑要》才宣告完成编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阎永和方丈发起募捐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雕刻《重刊道藏辑要》经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阎永和方丈羽化归真。其雕刻的组织工作由王伏阳和宋智和继承下来,前后历经15年之久,至民国四年(1915年)才告竣工。《重刊道藏辑要》经版采用梨木为材料,每块两面刻字,一面两页,共雕刻一万四千块,以二十八宿为次序,印刷为二百四十五册。集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六朝以来道家经典,辑道家哲学、道教历史、科仪丹法、天文地埋、医学易学等,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重刊道藏辑要》经版连续刊印20年,至抗日战争期间,印经工作中断。经版原存于二仙庵丹台碧洞书房,1961年移至青羊宫,直至今日(现存青羊宫印经院)。
裕诚改二仙庵为“十方丛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川总督裕诚带领僚属游览了二仙庵后,要求二仙庵改为“十方丛林”,并为之书写“十方丛林”四个字。“嗣该知宾罗道士抬送盆花至署。本爵部堂唤至后厅,询其往来,言与志符,故给与‘十方丛林’四字,与衔铃印,令其付梓刻额,张挂殿堂,以接十方大众,共登蓬莱,以续海岸前志。该住持等不得视为己物,独行把持,遗徒传孙,方可谓物为众有,一尘不染,真修炼之实行也。”
于是,张永亮、苗理圭遂将二仙庵改为“十方丛林”——道众所有制度,化私庙为公庙,悬挂裕诚手书“十方丛林”匾额于殿堂,安单接众。西南各省裔来庵中挂单任职者,日益增多,选贤举能,有德者居之。斯时,张永亮监院年老倦事,遂托阎永和担当庙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二仙庵内有常住道士60多人,正殿五重,侧殿、侧房、戒堂、讲堂数十余间。被省文化局列入重点保护的寺庙,并派专职干部王云山在此负责保护庵中文物古迹。土改时,大部分道士回籍生产或转入他庙,还俗者5人,游方道士自行离去,留庙道士只有11人。庙内分有土地者9人,未分有土地2人(均系地主身份),共有土地十余亩,街房六间出租。熊理斌、申信筠方丈在二年中相继病重羽化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