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舍利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舍利寺位于正定城内西北隅,俗名后寺,与洪济寺即前寺为一寺。唐开元年间葬金牛禅师舍利葬于此寺,其塔在殿西数武。1995年,舍利寺遗址被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太祖、成祖相继命江夏侯周德兴取舍利二万余粒。永乐初,遣太监杨升等新其塔殿,赐额曰:天宁舍利。元,石幢已倒。(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碑已断。弘治十年(1497年)四月重修,训导雷中撰文碑已断。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碑尚存,地处西北隅,人迹罕至,甚荒凉。同治四年(1865年),即后殿重加修整”。
据史料记载,金牛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之法嗣,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14年)入恒州(今正定)慈觉寺(俗称金牛寺)。死后葬其舍利、衣钵于此。在寺内殿西数武,建金牛禅师舍利白塔一座,高约三丈,大腹细腰尖顶,类似北京北海之白塔状。之后,又为沼公和尚建立寿塔,当地群众称为“和尚坟”。金牛禅师住持寺院时,临济寺义玄禅师曾来过此寺拜访。据《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行录”载:“到金牛(即金牛寺)。牛见师来,横按柱杖,当门踞坐。师以手敲柱杖三下,却归堂中第一位坐。牛下来见,乃问:“夫宾主相见,各具威仪,上座从何而来?大无礼生!”师云:“老和尚道会么?”牛拟开口,师便打,牛作倒势,师又打。牛云:“今日不着便。”沩山问仰山:“此二尊宿,还有胜负也无?”仰山云:“胜即总胜,负即总负。”
关于寺院的规模,据建于元宪宗二年(1252年)的万岁禅寺《尊胜陀罗真言幢》记载:“寺院占地一百五十亩,东至南北官街为界,南至蔡相公墙为界(指金代官至尚书右丞相的真定人蔡松年,在镇阳建有别业),西至南北官河为界,北至东西官河水心为界。”民国时期,寺内仅存一座面阔五间的大殿,两座舍利塔、二尊石狮和三通残碑。
1947年4月12日,正定城第一次解放后,寺内大殿瓦顶被拆光。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占据正定城后,据守在北城墙上的军队士兵经常拆寺内椽子、檩条等木料用以做饭。正定城第二次解放后,大殿上残留的檩条、梁枋等被群众拆走,砖瓦也全部被拆光。
1950年,在舍利寺遗址上尚存金牛禅师和沼公和尚两座舍利塔和三通石碑。1960年末,寺内建筑及石碑、石狮己荡然无存,已被当地街道群众开垦为耕地了。1980年,在寺内大殿旧址处出土铜碗十二件,其中有10件于圈足内长方形框中 铸阳文楷书款:“吉安路城隍庙下记巷内住胡东有作”。铜碗,为元代遗物,黄铜质,碗圆唇,敞口,壁厚,弧腹内收,平底,圆圈足。大部分己锈蚀严重,器壁多鼓裂。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城内西北隅,建于初唐,俗称后寺,金牛禅师舍利塔在殿西侧,高丈余,当地称为“和尚坟”。明太祖、明成祖相继命夏侯周德兴取舍利二粒,永乐初年(公元1405年左右)遣太监杨升修其塔殿,并赐额“天宁舍利”。因年久失修,寺内建筑不存,仅存塔基一处。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经省文物局批准,文保所于1995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石函一盒。
1996年9月,县文物保管所从农户征集到《真定府定林禅院沼公和尚寿塔铭》,青石质,长80厘米,高45厘米,厚12厘米,正面上端刻“真定府定林禅院沼公和尚寿塔”一行13字。其下后半部竖刻小字6行,内容为“明昌三年三月旦日建塔小师监院僧定济副院僧定原监库僧定福定宗、定相、定、定泰、定曼造塔 东垣赵惟 安寔书丹 鹿泉牛用刊”。
据《金石学》载:“奉佛之上,建幢墓域,谓之坟幢。至辽、金、元释子所造,虽八面刻,其额犹题曰塔铭。无异同,或曰石塔,或曰灵塔,间称曰圆寂塔,生而建者曰寿塔。”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