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标签:
旅游 |
分类: 假日游中国 |
梁氏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者宗族的传统,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梁氏家族作为明清时期士大夫家族的典型代表,以"耕读为本"、"济世为怀"为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子孙中名人辈出,不乏"乡贤"。展示梁氏家族家风,有助于弘扬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推动形成孝亲敬老、邻里和睦、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单步廊式。三架梁上中置瓜柱,两侧施角背。五架梁下前后用抱头梁承托廊步。抱头梁前端雕麻叶头。三、五架梁间以荷叶墩支撑。金檩下施双层垫板,上层狭长,下层透雕卷草纹。用柱分廊柱和檐柱两种,廊柱柱头两侧施雀替,檐枋与垫板间也用荷叶墩支撑。廊、檐柱下分别施覆莲式柱础和覆盆式柱础。明间、次间、梢间均装六抹方格隔扇门各四扇。后檐廊步下肩以青砖砌筑,墙身抹饰白灰。明间后廊置格扇门五扇,上为走马板,中间以荷叶墩装饰。地面以青砖铺墁。
上五级宽阔的石台阶,进入祠堂。中堂案几上方悬挂梁梦龙画像,两侧堂柱和画像两侧悬挂对联,由于其中个别字不认识,所以不敢妄加猜测。祠堂内设置展览大厅。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梁氏家族的辉煌过去。
梁梦龙(1527-1602),字乾吉,号鸣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梁梦龙为官清正,慷慨言事,弹劾佞臣。任吏科都给事中时,澄清吏治,刚正廉明。治理黄河决口,用俸银买药对病人施治,救活数万人。
隆庆五年(1571),中州多盗,推行"九议"之策,不数月,盗悉解散。后晋升右都御史,总督蓟、辽,解除将士疾苦,简军实,修马政,筑城垒,谨烽埃,慎择将领。带部下李成梁、戚继光等克敌三万骑兵于东昌堡等地,九战九捷,皇帝褒治十余次。授封兵部尚书,下世荫一子锦衣千户。黄花镇、古北口边墙千成,晋太子少保。诏入朝掌部务,除种马令,减轻了民众负担。后以蓟辽首功,晋太子太保,改任吏部尚书。
梁氏是名门望族,在全国六千多个姓氏中,名列十九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族重大事故的演变,梁姓之间形成了"由北向南,由海内而海外"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而供奉和祭祀梁氏祖先的祠堂,随之也遍布于全国各地。正定梁氏宗祠是以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和清代初期曾历任兵、礼、刑、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为代表的正定名门望族一梁氏家族的祠堂。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今正定)。至七世梁梦龙时,其家族大显。后世子嗣代出高官,尤其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兄弟,同为清朝显宦。梁清宽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等职,梁清标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
正定梁氏家族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秉承孝悌、尊师重道、好学上进、刻苦勤奋"的家风与家学。也正是这样良好家风的传承下,梁氏家族里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梁氏家族明清两代知府以上官员达30余人,县丞以上官员达70余人。2009年11月,第四届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在正定召开,海内外梁氏宗亲到正定梁氏宗祠祭祖,世界各地梁氏族人相聚一堂,畅叙亲情,探究梁氏文化渊源,进一步弘扬了"忠孝为本"、"爱我中华"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
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明嘉靖二十年(1550年)授四川布政司经历。平生嗜古好学,凡诸子百家、佛经道书、人相地理,无所不通。异质颖达,历志宏览,究当世之务,一时名士多出其门下,梁梦龙就是受其亲育教之一。一生著作有:《皇明圣制集要》、《礼记蔓说》、《古今策汇》、《冰川诗式》、《冰川文草》、《小惭诗集》、《大悲阁题咏》,创修《梁氏族谱》。
据《正定县志》和《梁氏族谱》记载,梁氏原系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梁聚携家眷由徙真定,落籍北柴村(今北圣板村),成为正定梁氏第一世祖。正定梁氏作为明清时期北方的重要家族,至三世梁能人丁兴旺,家产可观,在城内真定府署前置宅。六世梁桥任布政司经历,七世梁梦龙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熊为太医院吏目,梁梦弼任真定卫指挥,梁梦阳为承德郎宁国府通判。梁梦龙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三兄弟同列"九卿",人称"一门三进士"。梁家几代显官,门庭高贵,在政治和经济上颇有势力和影响。
梁清远(1606年
- 1683年),字迩之,号葵石,《正定县志》名臣有传。维枢长子,清标堂兄。顺治三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吏部郎中、太常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后因病归里。生平敦节义,识大体,好观书,通晓朝章故典、人物姓氏及冠婚丧祭诸仪。著有《雕邱杂录》、《证道闲钞》、《祓园集文》等。
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号苍岩,别号蕉林、又号棠村。梁梦龙之重孙,梁维本第五子,出继梁维基为嗣。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梁清标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要阁臣,深得当时文人官僚的尊捧,称其为"梁相国"。奉旨兼修《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大清会典》、《平定三逆方略》、《一统志》等重要典籍,受命任《明史》总载官。一生著作盈箧,有《蕉林诗集》、《蕉林文稿》、《棠村词》、《棠村随笔》、《棠村乐府》、《蕉林奏草》等书行世。他喜积书善收藏,在正定城内筑"蕉林书屋",珍储丰富的藏品,有"收藏甲天下"之誉。
梁清宽(1605-1708),《正定县志》名臣有传。字敷五,维本子,清标长兄。文章节行高于世。明崇祯三年中举。清顺治三年以二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顺治五年主试江南文运,任主试,阅卷精严,所拔多是名士。升侍读及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铨法澄清,部务综核,夙夜匪懈,敝绝风清。后辞归,与弟清远等饮酒作诗,神韵超逸。尤工书法,得其家传,乡贤传记、碑碣之文多出其手。后疾卒。正定县境内现存《重修郡学碑记》、《重修文庙记》等均为清宽撰文。
宗祠,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宗祠里的祖训族规,孝悌文化及爱国兴家的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宗祠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互相协作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