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2023-12-09 00:04:55)
标签:

旅游

分类: 假日游中国

 正定梁氏宗祠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古城燕赵南大街东侧218号、“正定历史文化街”牌楼附近。创建于明代晚期,占地面积为672平方米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燕赵南大街东侧的梁氏宗祠大门,我在这里走了两个来回有没有看到宗祠大门,还是在路边街坊的指引下,才看到古建筑中间门洞就是宗祠的大门。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门洞的特写照片,木门两侧悬挂一幅对联,上联:蔚州承澤;下联:真定振家聲。门楣上方悬挂横扁,上书“梁氏宗祠”四个凸刻金色大字。大门左侧悬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宗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9107日公布”。大门右侧墙壁上悬挂: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免费参观牌。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进入大门,没看到公里人员庭院内静悄悄,正定梁氏宗祠院落南北长28米,东西宽24米。大门对面就是梁氏宗祠的正厅,现存的大门和建于明代晚期的祠堂正厅,组成了今天的正定梁氏宗祠。

梁氏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者宗族的传统,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梁氏家族作为明清时期士大夫家族的典型代表,以"耕读为本""济世为怀"为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子孙中名人辈出,不乏"乡贤"。展示梁氏家族家风,有助于弘扬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推动形成孝亲敬老、邻里和睦、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立于宗祠正厅大门北侧的文物保护碑,保护碑面凹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梁氏宗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9107日公布;20201220日立。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立于宗祠正厅大门南侧的两通石购件、石碑,左侧石购件凹刻“部尚书梁梦龙”六个大字。右侧石碑碑刻:皇清诰授光禄大夫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梁公神道;乾隆七年九月。这是为梁梦龙而立的“青宫太保坊”石质残构件。清顺治三年《真定县志》记载,为梁氏家族所立的牌坊有“恩荣坊”“恩褒三世坊”等11座,其中的“青宫太保坊”“大司马坊”“少司马坊”“总督四镇坊”“翰林坊”“癸丑进士坊”“登科坊”都是为梁梦龙而立的。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宗祠享堂的大门,大门两侧门柱上悬挂一幅对联。上联:光被家邦九分韬略五经濟;下联:荣及閭里一门栋梁両朝功。享堂坐东向西,为一座单檐硬山顶建筑,建于高0.78米的台基上。面阔五间,通面阔21.8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96米。青瓦覆顶。正脊为花脊,中间及两侧浮雕变形龙凤纹饰,两端施吻。垂脊前端设脊兽。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单步廊式。三架梁上中置瓜柱,两侧施角背。五架梁下前后用抱头梁承托廊步。抱头梁前端雕麻叶头。三、五架梁间以荷叶墩支撑。金檩下施双层垫板,上层狭长,下层透雕卷草纹。用柱分廊柱和檐柱两种,廊柱柱头两侧施雀替,檐枋与垫板间也用荷叶墩支撑。廊、檐柱下分别施覆莲式柱础和覆盆式柱础。明间、次间、梢间均装六抹方格隔扇门各四扇。后檐廊步下肩以青砖砌筑,墙身抹饰白灰。明间后廊置格扇门五扇,上为走马板,中间以荷叶墩装饰。地面以青砖铺墁。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上五级宽阔的石台阶,进入祠堂。中堂案几上方悬挂梁梦龙画像,两侧堂柱和画像两侧悬挂对联,由于其中个别字不认识,所以不敢妄加猜测。祠堂内设置展览大厅。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介绍了梁氏家族的辉煌过去。

梁梦龙(1527-1602),字乾吉,号鸣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梁梦龙为官清正,慷慨言事,弹劾佞臣。任吏科都给事中时,澄清吏治,刚正廉明。治理黄河决口,用俸银买药对病人施治,救活数万人。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隆庆五年(1571),中州多盗,推行"九议"之策,不数月,盗悉解散。后晋升右都御史,总督蓟、辽,解除将士疾苦,简军实,修马政,筑城垒,谨烽埃,慎择将领。带部下李成梁、戚继光等克敌三万骑兵于东昌堡等地,九战九捷,皇帝褒治十余次。授封兵部尚书,下世荫一子锦衣千户。黄花镇、古北口边墙千成,晋太子少保。诏入朝掌部务,除种马令,减轻了民众负担。后以蓟辽首功,晋太子太保,改任吏部尚书。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因梁梦龙系明神宗初掌握实权的张居正的门生弟子,备受重用,故在明万历十年(1582 )张居正殁后 ,梁被劾,遂归故里,居正定城。后在城西雕桥村修建别墅。梁梦龙回到故乡,其父尚健在,他在孝敬父亲之暇,便埋头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不问政治。梁梦龙生前著述颇丰,《赐麟堂集》、《读书日录》及各种奏议文牍藏于家,《校订人物志》、《九边志》、《史要编》、《海运新考》等行于世。崇祯末,追谥"贞敏"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氏是名门望族,在全国六千多个姓氏中,名列十九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家族重大事故的演变,梁姓之间形成了"由北向南,由海内而海外"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而供奉和祭祀梁氏祖先的祠堂,随之也遍布于全国各地。正定梁氏宗祠是以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和清代初期曾历任兵、礼、刑、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为代表的正定名门望族一梁氏家族的祠堂。据《梁氏族谱》载,梁氏原是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初年为避战乱徙至真定(今正定)。至七世梁梦龙时,其家族大显。后世子嗣代出高官,尤其是梁梦龙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兄弟,同为清朝显宦。梁清宽官至吏部侍郎、保和殿大学士,梁清远历任刑部主事、吏部侍中、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等职,梁清标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正定梁氏家族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秉承孝悌、尊师重道、好学上进、刻苦勤奋"的家风与家学。也正是这样良好家风的传承下,梁氏家族里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梁氏家族明清两代知府以上官员达30余人,县丞以上官员达70余人。200911月,第四届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在正定召开,海内外梁氏宗亲到正定梁氏宗祠祭祖,世界各地梁氏族人相聚一堂,畅叙亲情,探究梁氏文化渊源,进一步弘扬了"忠孝为本""爱我中华"的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明嘉靖二十年(1550年)授四川布政司经历。平生嗜古好学,凡诸子百家、佛经道书、人相地理,无所不通。异质颖达,历志宏览,究当世之务,一时名士多出其门下,梁梦龙就是受其亲育教之一。一生著作有:《皇明圣制集要》、《礼记蔓说》、《古今策汇》、《冰川诗式》、《冰川文草》、《小惭诗集》、《大悲阁题咏》,创修《梁氏族谱》。

据《正定县志》和《梁氏族谱》记载,梁氏原系山西蔚州之巨族,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梁聚携家眷由徙真定,落籍北柴村(今北圣板村),成为正定梁氏第一世祖。正定梁氏作为明清时期北方的重要家族,至三世梁能人丁兴旺,家产可观,在城内真定府署前置宅。六世梁桥任布政司经历,七世梁梦龙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熊为太医院吏目,梁梦弼任真定卫指挥,梁梦阳为承德郎宁国府通判。梁梦龙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皆科甲折桂,三兄弟同列"九卿",人称"一门三进士"。梁家几代显官,门庭高贵,在政治和经济上颇有势力和影响。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维枢(1587-1662),字慎可,自号西韩。梦龙孙,梁志子。幼发愤读书,以文章著称。崇祯年间,担任内阁撰文中书舍人,工部主事。入清后,担任营缮司郎中、山东按察司立事、擢武德兵备道。所著有《玉剑尊闻》、《内阁小识》、《见君子阁日笺》等。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清宽(1605-1708),《正定县志》名臣有传。字敷五,维本子,清标长兄。文章节行高于世。明崇祯三年中举。清顺治三年以二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顺治五年主试江南文运,任主试,阅卷精严,所拔多是名士。升侍读及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铨法澄清,部务综核,夙夜匪懈,敝绝风清。后辞归,与弟清远等饮酒作诗,神韵超逸。尤工书法,得其家传,乡贤传记、碑碣之文多出其手。后疾卒。正定县境内现存《重修郡学碑记》、《重修文庙记》等均为清宽撰文。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清远(1606 - 1683年),字迩之,号葵石,《正定县志》名臣有传。维枢长子,清标堂兄。顺治三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吏部郎中、太常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后因病归里。生平敦节义,识大体,好观书,通晓朝章故典、人物姓氏及冠婚丧祭诸仪。著有《雕邱杂录》、《证道闲钞》、《祓园集文》等。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号苍岩,别号蕉林、又号棠村。梁梦龙之重孙,梁维本第五子,出继梁维基为嗣。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梁清标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要阁臣,深得当时文人官僚的尊捧,称其为"梁相国"。奉旨兼修《三朝国史》、《政治典训》、《大清会典》、《平定三逆方略》、《一统志》等重要典籍,受命任《明史》总载官。一生著作盈箧,有《蕉林诗集》、《蕉林文稿》、《棠村词》、《棠村随笔》、《棠村乐府》、《蕉林奏草》等书行世。他喜积书善收藏,在正定城内筑"蕉林书屋",珍储丰富的藏品,有"收藏甲天下"之誉。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梁清宽(1605-1708),《正定县志》名臣有传。字敷五,维本子,清标长兄。文章节行高于世。明崇祯三年中举。清顺治三年以二甲第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顺治五年主试江南文运,任主试,阅卷精严,所拔多是名士。升侍读及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铨法澄清,部务综核,夙夜匪懈,敝绝风清。后辞归,与弟清远等饮酒作诗,神韵超逸。尤工书法,得其家传,乡贤传记、碑碣之文多出其手。后疾卒。正定县境内现存《重修郡学碑记》、《重修文庙记》等均为清宽撰文。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在庭院南侧还设置了一处室外展览墙,详细介绍了祠堂的历史源远。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宗祠,作为中国人祭祀先祖的场所,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它曾经发挥了慎终追远、敬宗收族、凝聚血亲、规范伦理的教化功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祠,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宗祠里的祖训族规,孝悌文化及爱国兴家的内容,具有永恒的价值。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宗祠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互相协作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河北省:正定县“梁氏宗祠”
          这是正定县历史文化街石牌坊。

      梁氏家族曾经在老家北圣板村附近建有占地300多亩的梁氏墓园,在真定(今正定)城西北建有雕桥庄别墅,城内建有占地40多亩的“梁相府”。南城门内还树立着为梁家歌功颂德的多架石牌坊。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些遗迹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这座梁氏宗祠和临近的蕉林书屋,还留下一抹梁氏家族昔日的余晖。

 一个家族能否兴盛壮大,真正惠及子孙后代,最为重要的就是家族文化。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梁氏家族文化不仅仅见证了耕读传家,它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家风精神,是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因此,本展览从梁氏历史、人物、著作、文物等方面系统的阐述梁氏文化,惟愿通过展览,将正定梁氏家族留给我们的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启示后人。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31208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