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2023-08-09 20:39:35)
标签:

旅游

分类: 周末逛青岛

青岛商会旧址位于青岛市中山路72号,中山路的西侧、它的南侧是肥城路、北侧是大沽路,顺着肥城路东行上坡,就是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商会旧址始建于1906-1907年,由阿尔弗雷德.埃米尔.希姆森创办的德国祥福洋行所建。为德国三段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设坡屋顶阁楼,总建筑面积约2938平方米,原为二层公寓楼,该楼位于祥福洋行1905年购买的地块中,被称为 G 街区5号楼。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商会旧址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基,拉毛墙面,折坡屋顶。中轴线式布局,正门东向,两侧有翼门,花岗石砌门套,上有山花雕饰,檐口作平面处理,左右各有一尖顶式堡楼,上复绿色铜皮。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屋面有气窗。西面有露木敞廊凉台。室内有木扶梯,房间高大宽敞,内设地板。一、二层内过道长廊中分房间。建筑格调清新典雅,颇具特色。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商会旧址的东大门,大门对面马路就是中山路。 大门设置两柱门楼,从南北两侧进入。大门北侧悬挂两个标牌,其一“青岛商会历史档案陈列馆”;其二“青岛市工商联(总商会)旧址纪念馆”。大门南侧悬挂的标牌是“青岛中山路城市记忆馆”。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里虽然是免费场馆,但需要扫码进入。进入大门是一个不大的中厅,这里的主题是“老街寻踪”。中厅一角有一组泥塑,反映古时候的青岛街景风貌,泥塑精巧细腻、惟妙惟肖。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1923-1924年,青岛总商会自馆陶路迁至该楼。19381月,日军将该楼改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址。1942年,伪"青岛特别市公署"组建青岛特别市商会,会址仍设于此。1946426日,青岛市商会正式复名。1947年至1949年间,青岛市总工会会址设于此楼。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工商联(青岛市总商会)、多个民主党派及有关部门在此办公。1990年后其临街庭院及内部被分割改建为商铺。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2000年,该建筑列入青岛市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201331日,被列入第二批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9月,青岛市市南区启动了该建筑的修缮保护项目。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中山路原来名为“山东路”,这是1929年国民政府将山东路更名为中山路的公函,悠悠往事不看国民公函,还真的不知道。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青岛商会在近现代青岛经济社会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二衙门"。青岛市档案馆保存3000余卷商会档案,现已整理出版了《青岛商会档案史料选编》丛书,分经济事务卷、社会事务卷、综合事务卷、同业公会卷、统计报表卷等五卷。现展出相关电子图书及部分商会档案,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近代青岛商会的历史,发挥青岛商会档案的作用。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商会档案3000余卷,较为系统地记录了青岛商会的历史面貌,主要分为组织人事、政治、工商业务、财政、民政、文教等六大部分,特殊的社会职能和地位决定了青岛商会档案史料既有记录商会组织自身发展历史的基本特点,又有官、商相互交集、相互作用并进而影响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面貌的特殊价值,成为研究近现代青岛乃至中国商会历史的珍贵原始史料。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照片是德占时期的栈桥,其实它是一座船舶装卸货物的简易码头。

中山路,一条被寄予厚望的街道,它是百年城市化运动的发动机。1898年开始建设的中山路,是青岛百年城市化运动的发动机、晴雨表和参照系。中山路从来就不是一条独立存在的街道,而是贯穿了整个20世纪青岛城市化开拓的引领者、代表者、贡献者和受益者,是中国同期城市化规模推进中的经典样板与示范。多元文化、融合模式、法制保障与创新发展,是中山路的灵魂。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展厅内一组中山路的老照片,吸引力游客的注意力。“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作为青岛最早规划和建设的道路之一,中山路引领城市商潮、汇聚金融巨头,是青岛城市化的起点,是青岛文化的源头,是名副其实的青岛"母亲街",如今的中山路正按照“时尚引领、经济繁荣,文化回归,民生改善”的思路,全面提升街区品质,逐步成为经典与时尚相统一,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宜商与宜居相协调的时尚魅力街区。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山路被称为“山东省第一商业街”, 中山路是青岛最早的商业街,被称为城市商业的"母脉",这里既有大型商场,也有各类洋行、商铺,现代银行、保险公司与传统钱庄、银号并立共存。历经百年沧桑,它们或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或屹立至今,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山路商铺林立,门类齐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一些老字号。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重多银行及钱庄聚集在中山路区域,1933年青岛有银行21家,其中13家坐落于中山路及周边区域,7家坐落于中山路商业区的延伸范围即馆陶路、堂邑路一线。青岛的钱庄共40家,有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到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成为青岛乃至山东的金融中心。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些照片在市面上已经很难看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山路被称为山东省第一商业街。"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作为青岛最早规划和建设的道路之一,中山路引领城市商潮、汇聚金融巨头,是青岛城市化的起点,是青岛文化的源头,是名副其实的青岛"母街"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青岛商会的前身是青岛商务公局,始成立于1902年,位于天后宫。1910年,经胶澳总督批准,转呈清政府农工商部备案,发给关防,正式成立青岛华商商务总会。1916年,青岛华商商务总会改组为青岛总商会,在会商号180个。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日占青岛时期,在中山路72号重新组建青岛市商务会,采用董事制。1940年,在会商号已达2840个。抗战后,1946 4月青岛市商会成立。内设秘书室及总务、商工、调查3个科,计有公会会员75个,所属商业同业公会会员63个。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天后宫,这是天后宫1902年的实景照片。1902年青岛第一家近代商会组织“中华商务公局”成立,会址就设在天后宫。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中山路是青岛最早的文化产业街区,各类文化机构聚集。据1933年统计,全市有报社20家,位于中山路及其周边有13家。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及周边电影院、戏院,占全市半数以上。众多报纸的文艺副刊,汇聚了大量作家、文学青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路依然是报社、书店、影院等的聚集地,使中山路的文脉绵远流长。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里展示了一组景观泥塑,背景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的福禄寿大戏院正在翻修的场景,也就是中山路上的红星电影院,人物众多雕塑细腻形象逼真。红星电影院位于今中山路61号,前身为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西大影戏园,1927年进行翻建改造,改名为福禄寿大戏院。1962年更名为红星电影院,20043月拆除。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一座城市没有老建筑就没有历史,一座博物馆没有老物件就没有故事,保护城市古建筑、保留历史物件就是保护城市的灵魂、保护城市的历史。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纪念馆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充分展示了中山路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中山路区域坐落着众多的老建筑。南段分布着风格多样的欧陆建筑,北段大鲍岛区域多是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仅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就有不可移动文物10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13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区级文保单位1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7处。历经百年风雨,中山路已成为东西方建筑的艺术长廊。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始建于1900年至1901年的水师饭店,后更名为德国水兵俱乐部,位于与中山路相交的湖北路17号,今天这里是电影博物馆。那时候周围没有其他建筑,显得非常高大。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位于与中山路相交的广西路33号的拉尔兹药店旧址,始建于1905年。今天你站在这些老建筑面前闭目冥思,仿佛有穿越时代的感觉。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位于今中山路51号的“亚当斯大厦”旧址,始建于1931年,初建时为四层,约1935年加盖两层,因此成为当时青岛最高建筑之一。1949年后,中国百货公司青岛分公司及其第一门市部商场在此组建,1967年改称青岛百货商店,1988年改称青岛第一百货商店(简称"一百"),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店。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青岛“里院”改造之前的形象,杂乱无章破败不堪。在中山路上及中山路周边还有许多“里院”, “里院”一词好像是青岛独有。里院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发端于中山路大鲍岛,是青岛本土原生态的建筑风格。在小鲍岛、海关后、台西镇、台东镇等得到更大的发扬。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海泊路上的广兴里,修旧如旧后的照片。

 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里还有一个立方体环幕,住足观望好似融入影片当中。我去的时候正在放映百年青岛变迁史,让你一刻钟了解青岛商会、了解中山路、了解百年青岛。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顺着这个木楼梯可以去地下一层,在北侧是大沽路上看,也是地上一层。负一层这是主题展区和文创展区。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我去参观的期间,负一层正在举办青岛钢笔画画家周辉的钢笔画展。周辉,青岛人。中国钢笔画协会主席,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美国艺术家联合会会员,是活跃在国际美术舞台上的顶尖艺术家之一。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周辉创作的超写实人物钢笔画。近年来,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大型美术展,包括卢浮宫,巴塞尔,嘎纳等美展和博览会。多次赴德国、法国等欧洲十多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连续三年被美国艺术电视评为世界上最佳素描肖像画家。曾被邀请为德国原总理施罗德、奥委会原主席罗格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创作肖像,并作为国礼赠送。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周辉创作的超写实人物钢笔画。周辉先后获得:第十一届美国艺术大奖赛素描类别第一名。第92届纽因顿国际美术比赛第一名"纽因顿最佳作品奖"。第40届莎玛冠蒂国际美术比赛"奥杜邦艺术家"奖。2020黑与白国际美术比赛第一名(金奖)。第13届美国艺术大奖赛素描类别第一名。2020国际具象美术比赛"人才奖"2021黑与白国际美术比赛第一名(金奖)。第11届国际风景艺术大赛"特殊功勋奖"。第6届国际肖像画比赛"优异奖"。出版作品:《画说青岛》、《青岛老房子》、《欧韵青岛》、《周辉钢笔画》、《笔尖下的青岛》等专著。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负一层还有一间3D放映室,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整个放映空间打造成了一辆老5路公交车内部情况,车窗(LED屏幕)是青岛城市风光。坐在“公交车”硬椅上,在老青岛市北区、市南区的马路上晃晃悠悠的驶过。我上小学的是住在四方,偶尔跟着父母去中山路,那就是出远门豪华旅游。所以我对“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特别有感觉。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山路街景。

对几代青岛人来说,街里一直是流行与时尚标签。远去的记忆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清晰的呼吸,还包括曾经弥漫在街市中间的气度、气质和气氛,包括温文尔雅或者相濡以沫,包括忠贞不渝。在这许许多多的"传承"里面,至今存活在中山路上的建筑,多是些表象,唯有深入其中,匍匐在那些曾经的气息中间,才会体味出一个城市生命体的温度。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繁华达到顶峰。上街里、逛街里不仅是青岛人的摩登意识的入门之处,而且老街里也是外地人来青岛必到的商业街和狂购的宝地。如同上海人逛南京路,北京人逛王府井,老街里之于青岛这座城市,同样是一种类似朝圣般的精神守望。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对于青岛人而言,5路和2路的大辫子电车,作为青岛当时最主流的两条大动脉,分别贯穿至沧口和台东。这两个大盒子车,将人们从沧口、四方、台东、李村、崂山,直接或者间接地源源不断运抵到老街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公共成为5路、2路、24路公交车的运力补充,给逛街里的人们提供了更便利与快捷的交通工具。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栈桥位于中山路的南端,不但在于它见证了青岛城市的百年历史和"天生丽质"的海景,还在于栈桥牵引着一条堪称"城市母脉"的中山路以及以其为"坐标原点"的老街里。

逛街里不逛栈桥,等于这趟摩登之旅不完整。与百年青岛同龄的前海栈桥,如同外滩之于上海,故宫之于北京。栈桥和小青岛,在城市的过往中,是青岛的图腾和地标。只要诠释它们,顿时映照出一个穿越时空的想象空间,带来属于老青岛的记忆和精彩。这种有厚重历史感的魅力与绮丽,清晰地印在青岛人的心尖上,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几多青岛的产品以栈桥和小青岛为表情,或为产品名称,或为产品商标。于是,栈桥和小青岛也以酒类、酿造制品、奶制品这些支撑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为依托,将浪漫的精神图景与实质的琐碎生活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青岛人"天天见"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时代,有一张个人照尤其是以旖旎风景为背景的纪念照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栈桥便是青岛最上境的景点,出现在无数人的光影记忆中,足见其经得起时间磨砺的恒久魅力。

 栈桥还是一座情调翩翩的桥,是一座爱情的桥,在桥上发生过不知多少动人的情感故事。"栈桥左边第六盏路灯见"-﹣多少年里,曾有多少情人在此约会,看大海、看海鸥、看日落,爱情回忆里所有与浪漫有关的美好都属于栈桥。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老街里不仅是逛街、寻味的物质一站式抵达地,还是老青岛享受精神大餐的文艺地标。红星电影院、中国电影院、永安大戏院……,在这里看电影、听戏似乎是上街里的"附属品",又是年轻人最向往的事情。如今年纪在五六十岁的青岛人,约会、休闲的固定节目之一去是逛街里和看电影。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老街里的电影院可有历史渊源了。电影走进青岛的20多年后,由第一代电影导演张石川投资,也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电影院"山东大戏院",在中山路97号正式开业。开业的庆典仪式几乎与当下电影的首映式仪式如出一辙,不仅放映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而且电影的女主角胡蝶与编剧洪深也亲临现场剪彩。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胡蝶是民国的第一美女影后,声名不亚于当年的梅兰芳。她的到来,无疑成为老青岛最轰动的文化事件之一。多少年后,依旧有现场的围观影迷,津津乐道胡蝶来青时的惊鸿一瞥和当时中山路被拥堵到水泄不通的盛况。以后,这些影迷的后辈,又流连在这家改名为中国电影院的地方。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商气与人气达到顶峰,这里是青岛最忙碌的电影院之一,也像一台时光穿梭机,储存着几代人的潮流与青春。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一位虎头虎脑的小朋友,神态自若口齿伶俐的介绍老青岛的人文典故,他是中山路小志愿者。我为小朋友专心致志公益事业的精神点赞,也为他镇定自若小大人式的讲解点赞。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见过这个大金廘自行车吗?我1975年就业青岛港,省吃俭用攒了半年的工资,就买了一辆照片中的自行车,上班时也是挂那样的黑皮包、也是这样的铝饭盒,简直就是我的翻版,呵呵!

 除了公共交通出行,骑着青岛特产的"大金鹿""小金鹿"自行车逛街里也是很拉风的一件事。如果离老街里只有三四站,人们更乐意三五亲友相约,溜达着去中山路。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童谣中说的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的地方,就是中山路上那座影响了几代人的环球体育用品店。在四十岁以上的青岛人记忆中,关于老环球的记忆几乎可以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相重叠。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老环球经营学生文具、办公用品、测绘仪器、中西乐器、体育用品、运动服装、纸张、账簿表册等。与当时的大百货商店比,老环球很早就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以文体学习用品作为自己的专业。尤其在上市仅80年代初,物质供应慢慢丰富起来,老环球就像是一个流行用品的始发地﹣﹣第一家卖塑料铅笔盒、紫红色的皮革书包、香水三角铅笔、白色的香味橡皮、立体图案的学习尺、多色圆珠笔、特细钢笔……,这些与上海潮流同步的学习用品,让最早拥有它们的熊孩子们特别拉风、特别"展洋",其在同学中的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穿一双限量版的大牌运动鞋。甚至多年后,小学同学聚会,大家还会对某人当年最早使用的某类学习用品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一站式购物始于老街里。彼时的老街里,不仅是老青岛最高级的商圈和一站式购物地,而且也是青岛流行的策源地和发布地。盛锡福、谦祥益布料店、震泰服装、妇女儿童用品商店(青岛人也叫这里为老婆孩子商店)、工艺美术用品商店、人民商场、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中华商店、打字机商店……那时候,人们多到国货公司、第一百货和人民百货购置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等大件,到谦祥益和震泰去购置布料量体裁衣,到工艺美术品店去买高级玩具和金首饰,到青岛食品店和海滨去买零食,到打字机商店买专业的打字机和复印机……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山路一些商店开始将柜台租赁,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时髦人士从广东贩运来只有画报上才看到的衣服。同时,河南路上也出现了零星的外贸服装店,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外贸尾单,成为部分青岛小嫚的美丽秘籍。在已经开始追求个性和品味的时代,老街里以极大的包容性变通地迎合人们。太阳裙、健美裤、乔其纱衬衫、牛仔服、热裤……,那些曾在八九十年代风靡青岛的衣服,几乎都是从老街里走出来的。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老青岛有这个样一个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短短数字,却包括了老街里的六家老字号。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1930年代的老街里商圈即是全国有名的商业街,商业门类涉及绸布、洋服、百货、杂货、食料、水果、烟草、电器、木材、染料、土产、金银器、药品、文具、书籍、照相、银行、理发等近30个行业,几乎无所不包。"本地人管妇女儿童商店,叫"老婆孩子商店",青岛的摩登暗语一种。它的芳邻是盛锡福帽店,据说开国大典上,领导人所佩戴的帽子就是这里生产的。北京的盛锡福,是青岛的分号。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中山路的北头的工艺美术商店,那时候四楼只对外宾开放,那里有不少洋气、个性的精品。东西有品质,价格自然也高端。民众物质消费水准相当的年代,能在这里购物,算是可以拉开消费档次的一个标志。80年代初,刚开始流行24k黄金首饰的时候。据说,所有的金饰品一上柜,马上售罄。挑款式是不可能了,抢上便是王道,那时候商家的确买卖兴隆。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人民商场一楼是菜市场,再摩登的东西被油盐酱醋的味道一掺和,总有点"闰土"的意思。以后这里改造后,天井里的那口井被填了。坊间总传,之后的商家总有火光之灾,与此气场有关。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这是2002年中山路文物商店拆除时的资料照片。

青岛文物商店,位于中山路40号。初建时,门面为日本人开设的保险公司,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华商场,建国后改为大同商行,1951年改为公利号百货店,1961101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青岛文物商店,是我市独家经营文物商品的老字号商店。2002年随着中山路改造而消失。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与中山路有点距离的老文物商店在平度路上,能在九十年代之前捡漏的人,到现在都闪烁着"马未都"式的得瑟。彼时,文物商店的东西多从民间征集,珍品不在少数。如何珍贵?2011年,青岛文物商店的322件三级以上的库房文物,在警车开道、防弹车护送下正式成为市博物馆的永久收藏。此为佐证之一。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青岛食品店是美食大本营,许多青岛人依稀记得那栋已经被拆掉的老建筑高高在上。"吃饱吨"们(青岛话吃货的意思)须攀爬大约十阶楼梯,才能触摸到美食的快活林。温饱为上的彼时,食品店的点心、糖果、干货并不是寻常的物质必须。那长长的台阶,是给某些人折返回来的一个缓冲。常常,美食的诱惑,终要向钱包的羞涩投降。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街里生活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在寸土寸金的老街里,每家每户有自己独立、私密、封闭的生活空间,但推开门,长廊、水龙、卫生间、天井,所有的都是公用的、敞亮的、亲和的、开放的。大家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通常以家庭式的长幼辈分称呼,过着幸福感相差无几的日子。这种朝气蓬勃的温情,让每一个曾经拥有过街里生活的人,有着自然的亲近与安全感。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街里生活是温暖的,街里生活同样因为近水楼台而拥有了许多摩登的元素。中山路上的去南京美发厅,曾是青岛最有名的时髦地标。那里的" tony "老师可不是寻常的美发师,他们中很多都是得过全国技能大赛奖项的"王者"。青岛人结婚当天能够去那里做做头发,几乎可以成为一辈子可以提起的"往事"。街里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光影气息,尤其是里院集聚在一起的味道,成为青岛瓷实的平民文化基因。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里院作为一个混合了几代青岛人爱与痛的产物,曾融汇了最真实的青岛民众世俗生活图景,完美地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进行了时空对接。跳橡皮筋、玩弹珠的小伙伴,放学路上弥漫的饭菜香,老邻居们和睦相处的美好。多少年后,这些充溢着老式温存的缅怀,让那些即便住进豪华新房,日日进出电梯的人们,还是忘不了木质楼梯走起来的咯吱、咯吱;忘不了老街里那些没有警惕、如同家人一样的面孔…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在青岛商会旧址负一层西北角,后门开在大沽路上,这里设置了一个怀旧商店。我进店后,环顾四周一下子有了穿越的感觉,顿时想起七八十年代的情景。印有毛主席像的唐瓷缸、友谊牌雪花膏、宝贝爽身粉、印着大红喜字的脸盆、万紫千红护肤脂、大玻璃瓶装水果糖、大红纸包装的桃酥、上海药皂……。每一件商品都能让我住足观望浮想联翩,整个商场模拟三四十年代的情景,让五六十岁的青岛人有一个回忆满满的地方,我为这个“过去”的商场点赞!

青岛市:青岛商会旧址          到这里青岛商会旧址基本上介绍完了,我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一个大概其,没有完全细致的研究每一间展厅、每一件展品。要想进一步了解青岛商会旧址纪念馆,你还得亲力亲为到现场一探究竟,节假日给自己放个假,到青岛商会旧址纪念馆转一转,把忘了的事情和东西想起来,把不知道的东西记下来,把想让儿孙知道的事情传下去,还有;把我的游记存起来吧!

谢谢关注!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3810日星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