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楼位于九仙山风景区的东南角,具体就在《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故里丁家楼子村的后山上。
央视一综艺节目曾出一题:“鹤楼在武汉,白鹤楼在哪?”,当年苏轼所题“白鹤楼”摩崖石刻尚存,这里还有其所题“第一山”摩崖石刻大字等珍贵文物。

据五莲县历史沿革得知,1947年以前,这里属诸城,古称密州。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词。由于九仙山风景秀丽,苏轼便经常登临九仙山,为九仙山留下了“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等名句。

自驾游从五莲县出发,沿着G342国道东行,至兰陵路右拐弯,上兰陵路南行可直达丁家楼子村。这里就是名遐迩的九仙山之阳,此处即叩官镇丁家楼子村。沿着丁家楼子村北的山间小道,顺山而上,由西向南,经过一个长着翠竹的石洞,当地村民介绍,据传说当年苏轼曾与随从在此洞中饮酒,后来的丁惟宁、丁耀亢父子也曾陪雅客居中把盏吟诗。由石洞向南,又路过一个清澈见底的山溪,一径攀行而上,陡见半山腰处几方巨石叠列。“白鹤楼”就在这里!

“白鹤楼”三个大字,便刻在一方巨石上。这是一块长方形平整的磐石,长约两丈,宽约一丈余。相传当年这上面就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玉楼,那就是“白鹤楼”。巨石东侧,竖刻“白鹤楼”三个楷体字,长宽四十厘米,上款已剥蚀,下款书“熙宁九年九月”,以后字迹已无法辨认。

据清光绪《诸城县志》记载:“白鹤楼”三字为苏轼所写。另据《五莲县志·碑碣石刻》记:九仙东南麓,丁家楼子村西有一巨石,竖刻“白鹤楼”三字,上款已辨认不清,下款署“熙宁九年九月”。初步考证为苏轼知密州时所书。距此不远的一卧石上。刻有“留月”二字,篆楷相参。据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称:“石刻留月二字亦类苏书”。

巨石顶部平坦,有方形桩窝和建筑痕迹。证明此处原先有楼阁存在。时光流逝,楼阁荡然无存,只剩下苏轼的题名,供人凭吊。“熙宁”为宋神宗的年号,熙宁九年为公元1076年。

史书记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贬为山东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知州。当时的五莲山、九仙山属于密州(诸城)管辖。巨石南向,有明万历己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斗摹写的“白鹤楼”三字。上为“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右东”,落款为“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巨石上方南侧,有孔径约五厘米、等距离一线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巨石南侧有一个人工凿出的长方形凹槽,长约60厘米,是一个碑座。“白鹤楼”上端,峰石嶙峋,有一悬崖峭壁上,其表面光滑,阳光照耀下,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第一山”!每个字三米见方,令人叹为观止。字的间架结构显然也为苏体。

苏东坡在任上,多次游历九仙山,在此遗留了诸多印记。传有当年苏东坡巡游至此留下的喂马石槽。前些年,原本被村民放置柴木杂物遮盖住的这槽池终于重见天日,有考古学家来看过,认定为宋朝遗迹。与不远处的苏轼留题摩崖相印证,村民口中相传的“苏轼喂马槽”应该为实。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震级估计为8.5级,死亡人口约20万。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当时还没有设五莲县,五莲属于莒县的一部分。从楼子村后山及下方山沟中现场不难看出,有许多巨石断裂、滚落呈不规则分布状。可以肯定,此处还有许多摩崖石刻被覆盖,尚待发现。也许其中就还有一代大文豪苏轼的另外留题墨迹。

说起白鹤楼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初,在后来作楼基的巨石上,常有白鹤停留。每当仲春季节,晴岚与白云相伴,白鹤自天而降,引颈长鸣,翩跹起舞,久久不肯离去。乡民便称这块巨石为“白鹤石”。苏东坡知密州时,探奇访胜了到这里,听到这个传说,见三面险峰环绕,前方视线开阔,景色佳绝。端的是登临骋怀的好地方,便决定在白鹤频来的地方建一座“白鹤楼”。不料,檐角高展的楼台刚刚建起,大诗人便被派遣去了河中府,离白鹤楼而去。
东坡费尽心血修建的玉楼,一时闻名四方,瞻仰登临者不知凡几。岁月沧桑,事移物换,后来,只剩下它立足的那方巨石,寂寞地面对春花秋月,疾风急云。难怪,至今仍然有人怀疑白鹤楼的存在。说什么,当初苏东坡题写了楼名,由于官密州不到两年即匆匆调离,并没有来得及建楼,充其量只留下一个可供回忆的楼名而已。
这里有明代诗人王承箓有诗留世为证!《雨后登白鹤楼》:岚结千峰霁,秋疏万木空。龙腥山雨后,蜃气海云中。倚剑岩高峙,奔雷壑底通。鹤楼迥自出,吟啸天下风。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1年08月21日星期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