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观位于浮来山中部、佛来峰的北侧,与祈福碑隔浮来山东侧游览车大道相望。如果从浮来山景区南大门进入,你可乘坐游览车直接可达。如果你是驴友体力充沛,可以徒步游→怪石峪→定林寺→三教寺→五百罗汉坡
→福山观音阁→然后沿着福山观音阁东侧山路拾级而下,即可到达朝阳观。
千年古观朝阳观始建于唐朝,因傍依常年不竭的龙泉,佛家初建称龙泉寺,由于此处风水极佳成为佛道两家相争的宝地,为观为寺曾三易其名,四易僧道。
这是朝阳观的山门,座西面东日日迎接朝阳。山门青砖灰瓦古香古色,山门两侧门柱上有一付对联,上联:道道道德通德永存道德经,下联:朝朝朝阳朝阳普照朝阳观。仔细琢磨颇有哲理!中门门楣上方悬挂横扁,上书“朝阳观”三个大字。
这是朝阳观山门右侧花窗上悬挂的铭牌,一面是“日照市宗教活动场所”牌,一面是“莒县道教协会”牌,从此看出朝阳观地位不可小觑。
这是门厅内顶的精美壁画,像是天庭祝寿图。朝阳观建筑群半隐于山体之中,掩映于林海之间,的确是一灵光万千的风水宝地。
门厅内南北两侧各有一尊挥鞭杖剑面目狰狞的门神,不过你不用担心,门神是保护好人,惩恶扬善的保护神。照片是南侧门神是“监兵神君”:
监兵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在四象人格化之后对其中白虎的称谓。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会说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这是门厅北侧的门神“孟章神君”,
孟章即为孟章神君,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君,为天之四灵之一的青龙,后来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云笈七签|
卷十四
三洞经教部·经五》云:“某乞左青龙孟章甲寅,右白虎监兵甲申。
穿过山门,里面是朝阳观的一进庭院。庭院南侧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门口没有标牌,看上去像是道家生活的地方。北侧是一个庭院,院内有几颗树皮疙里疙瘩的古树,东北角还有两通石碑,由于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石碑上面的字迹已经难以辨认。
上17级石台阶,上面就是朝阳观的二进庭院的大门,大门左侧悬挂的是“朝阳观简介”牌,右侧悬挂的是“游朝阳观需知”牌。
二进庭院南侧配殿,从南到北依次是:月下老人殿、车神殿、长寿殿、三官殿,照片是“月下老人”殿。月老(yuè
lo),别名柴道煌,民间又称月下老人、月下老儿,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月老殿三面墙壁还有精美壁画,但是描绘有情人终成眷属。
月老殿殿面不大,一门一供台,月老立于青砖供台之上。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出现。记载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月老由此而来,此后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后来也成为媒人的代称。
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体现了唐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月老殿北侧是“车神殿”,车神端坐于供台之上,两侧墙壁绘制古代马车、神鹿车形象。
中国道教车神是奚仲。四千年前的夏禹时期,奚仲在古薛国发明了马车,奚仲造车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奚仲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是中国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奚仲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因而被世人称为车祖、车圣、车神。
车神殿的北侧是“长寿殿”,殿内供奉的是“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为中国古代神话仙人,是古典小说及电视剧中衍生出来的名称,在道教典籍中暂未发现有南极仙翁称呼的神仙,原型是道教的“寿星老人”。或许是受到明代神妖小说《封神演义》和现代电视与小说的影响,因此民间将寿星老人等同于“南极仙翁”。其形象在古代小说中设定为元始天尊座下的阐教门人之一,白鹤童子的师傅。是神话传说中掌控人间寿命的老仙人,特征是头大且额前凸出,白色长胡子,喜笑童颜老人的形象,骑着仙鹤或仙鹿,手拿的拐杖上系着一个长生桃。经常登场于现代衍生的作品《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等一系列影视剧中。
长寿殿的北侧是“三官殿”,三官殿是带四柱雨廊青砖灰瓦三开间大殿。我怀着敬畏之心进入殿门,供台正中间供奉的是“天官大帝”。
“三官大帝”之一,参见该条。道藏本《搜神记》卷一: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每至正月十五H上元之辰下降,考校大千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分别善恶,随福受报,称为赐福之辰。《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上元天官为玄都元阳一品,居紫微宫中,都三十六曹,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号日上元九气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三官殿内南北两厢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胁侍。
三官殿内供台南侧供奉的是“水官大帝”。
水官大帝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太清境,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
三官殿内供台北侧供奉的是“地官大帝”。
地官大帝,全称“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亦称为地官、清虚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地官是由元洞混灵之气、结黄之清凝结而成,掌管五岳大帝、五岳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传说“地官赦罪”,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诞辰,民间称这一天为中元节,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关于地官大帝的来历,一说为先天土炁所生;一说为元始天尊化炁为上元天官之神、中元地官之神、下元水官之神三神,后三神下凡,即为尧、舜、禹三帝;一说为灵宝天尊化炁为中元地官之神以主宰地府;一说为陈光蕊与龙女之子,后修道成仙,被封为地官大帝总领地仙。民间最普遍认为地官大帝即是舜。早期地官大帝是掌握五岳、八极、四维的地祇,后随着中元节习俗的兴起,自然神的属性减弱,渐成为减轻亡魂罪业、超度孤魂的地府神。
二进庭院的北侧配殿共有两殿,西殿是“泰山行宫”、东殿是“文宣殿”。
泰山行宫殿内,端坐于中间供台之上供奉的是“泰山老母”。
左为送子娘娘,右为催生娘娘,东面为眼光娘娘和痧疹娘娘,西面为耳鼓娘娘和筋骨娘娘。
泰山老母:碧霞元君是也。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碧霞元君让大众倍感亲切,愈加信赖,一跃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
中国民间的“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指得是碧霞元君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
泰山行宫的东侧是“文宣殿”。该殿内正面供台之上供奉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天下读书人尊为先师。左为魁星,右为文昌君。
我进入殿内,双手抱胸目光炯炯的孔圣人端坐于供台之上。供台正面有四个大字“金榜题名”,这里是天下学子顶礼膜拜的地方。
文宣王是指孔子。唐宋时期,孔子正式被封为bai王;唐玄宗时,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孔子被封为“元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被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两代,皇权至上,孔子改称师不称王。各地方孔子庙称文庙,又俗称夫子庙。
在二进庭院的西侧放置一尊长方亭式香炉,香炉西侧有17级石台阶,登上石台阶,就进入了三进庭院。庭院正中是朝阳观正殿“玉皇殿”,六柱雨廊翘角飞檐歇山顶式古建筑,大门口有一个巨大的红石盆,名曰“时来运转”盆。
我诚惶诚恐的进入大殿,头带王冠面目和善的玉皇大帝端坐于中间供台之上,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左右胁侍。殿内供奉的其他神仙,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玉皇大帝全号应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御历万道无为大道明殿昊天金阙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率穹高上帝”,居于太微玉清宫。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极大,民间将其视为天上的“皇帝”,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怎么样?玉皇大帝的全名够长吧!?玉皇大帝是盘古开天地以来最长的名字。
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玉皇殿的南侧配殿“财神殿”,由于三进庭院场地不大,所以南北两侧配殿也小巧玲珑。
殿内供台之上供奉的是“文财神比干”,利市仙官和招财使者两位仙者左右胁侍。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
相比李诡祖和范蠡,比干被奉为财神则是因为其忠义。关于比干之死可以分为神话小说版本和史料版本。神话小说也就是《封神演义》里面说的,是被妲己装病设计陷害,谎称圣人皆有七窍玲珑心,要纣王将之心剜来做药引,不料剜出来的心真有七窍,但比干已死去。史料记载比干之死主要以《史记》里边的《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的说法,因为纣王好酒淫乐,乱用酷刑,民心尽失,于是比干强行进谏纣王,可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也就是七窍玲珑心,于是是死了王子比干,刳视其心。他生前正直,死后无心,故不会心存偏袒成见,适合作为管理分配财富的神祇。显然这是把公和正直当作理想中财神应有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一般大众对于财富公平分配的渴望。
玉皇殿的北侧配殿是“菩萨殿”,殿内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左为善财童子(红孩儿),右为小龙女,站立两侧胁侍
道教记载观世音是女身修行,因普度世间男女之愿与佛家理念吻合,在封神之后与一些同门师兄弟转头佛家。而佛家的记载却是,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之时,在中国的化身成为了慈航道人。
在南北朝以前,观世音菩萨的造像都是男性打扮。《华严经》中曾有记载善财童子前往落迦山参拜观音,“见岩石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但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常常化身万千去世间普度众生,释迦摩尼佛便让他化现女身去世间救苦救难,开发善根。从此观世音就变化成了一位窈窕丰姿、楚楚动人的美貌女子。
三进庭院正殿,玉皇殿的南侧偏殿是“父母殿”,两柱雨廊青砖灰瓦独立殿堂。殿内供奉真武大帝的父母亲。
真武大帝的父母是净乐国的国王和王后,南北两厢供奉的是“知识渊博、衣身无忧、官运亨通、健康长寿”四位童子。
相传,真武大帝不是出生在这里,而是出生在天的西头、大海的那边。古时候,大海那边有一个净乐国,国王清正威严,善胜皇后美丽善良,他们共同把净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安居乐业。有一天,天清气爽。善胜皇后心情也非常舒畅,就来到御花园,游玩观景。忽然抬头看见蓝天上飘来一朵祥云,云头上站着众多的神仙。只见一神仙捧出红红的太阳朝下一扔,霎时一道金光飞到她面前,随即那太阳变成了一个小红果,一下钻进她嘴里,又滑进她肚里。于是,善胜皇后便有了身孕。善胜皇后整整怀胎十四个月。第二年的三月初三那天,她忽然感到肚子疼,知道孩子要出生了。这时,只见天上一团团祥云瑞气盘旋飞绕,一群群美丽的小鸟在皇宫上空飞翔啼鸣,一股股香气弥漫整座宫殿…… 善胜皇后生了个又白又胖的娃娃。举国上下奔走相告:太子诞生了。
后来,人们在武当山下的均州城建了一座宫殿,叫净乐宫,纪念真武大帝诞生。武当道教把真武大帝诞生日——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重大节日,每年这一天都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三进庭院正殿,玉皇殿的北侧偏殿是“药王殿”。药王殿的建筑形式与父母殿一般无二,殿前翠竹成阴,显得悠静惬意。
药王殿内中间供奉的是“神农尝遍百草药王”。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西厢供奉的是“扁鹊”。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 。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
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朝阳观在清末道家强盛,更名为朝阳观至今。相传高道张三丰曾在此传功、炼丹,香火盛极。朝阳观位于浮来山主峰佛来峰的背面,位居避风向阳的山坳,观前初冬时节山花依然盛开,芳草如春天般嫩绿,偶尔还能听到蝈蝈的叫声;盛夏时节,此观后一带却凉爽如秋。因此,朝阳观大门曾经有一幅对联:朝阳观,观朝阳,观阳严冬如春暖;佛来峰,峰来佛,峰阴盛夏似秋凉。这幅对联,足以说明此处是一个小气候福地。
据《莒县志》记载,朝阳观在清光绪年间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后因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虽香火不断,但院墙大部无存,屋漏倒塌。现在的朝阳观是二〇〇二年修复的。修复后的朝阳观为清式建筑,原有观内树木无一损坏,整个建筑群半隐于山体之内,掩映于林海之间,藏风得水,灵光万千。置身其中可悟道德之高远,出其外颇感天地之陶然。
到这里朝阳观就基本上介绍完了,这里历史故事很多,由于我才疏学浅无法面面俱到,要想细致入微的研究朝阳观,还得请你身临其境亲力亲为方随汝愿。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1年02月06日星期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