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劈石口”

标签:
旅游 |
分类: 周末游崂山 |
位于仰口隧道的东侧、在十八盘古道海拔250米处有一山口,山口下有一块独立巨石,呈桃形,高8米,由中间自然分为两块,像是用利器从中劈开一般,故称“劈石”。此处的山口就叫“劈石口”,经过劈石口的山路,就叫“劈石口小路”,老百姓俗称“劈石口”。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志》中就有“劈石口”的记载。劈石口小路是崂山最早见于记载的人类行走的小路,可见这条古道历史多么悠久。
劈石口为东西往来之通道“南王路”。
劈石口两峡立,西为慧山,东为锥儿崮,中通一径,海拔250米,登其上,眼界骤宽,云岭烟峦,逶迤蜿蜒,回顾大海,与天浮动,恍如置身碧霄之间。
劈石口附近漫山遍野的樱桃、杏子、李子、桃子,使得这一带的解家河随风而香,每年樱桃、杏花盛开、樱桃熟了的季节,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赏花、品果同时亲朋好友享受原生态农家饭菜,换一个环境与口味的确其乐融融。
这块巨石一分为二,中有一道裂口,上口宽约两米七八,下口将近底部宽三四十厘米,仅能行人。劈石之西石刻“劈石天开”四字,呈田字形排列,可倒读亦可环读,均能成句,称作“回文”,由青岛著名书法家修德所题写,类似石刻还有崂山明霞洞的“天半朱霞”。
青岛市著名书法家:修德(1920.11.16-1992.2)男,字石竹,祖籍山东省即墨县。代表作品有《修德书法艺术之路》、《诗书画印》、《修德书法艺术》、《修德书法艺术选》。他自执笔跟叔祖父学书艺,后拜师即墨城内准提庵能法和尚教授书画,打下深厚的笔墨基础。16岁时,到青岛日商上海纱厂(今国棉五厂)做工。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苦练颜、柳、欧、魏等碑贴四十余年,被誉为“工人书法家”。他工于楷书与行书,点画厚实,结字拙朴,气息古雅。
杜颂琴
在劈石口的路边还有一通石碑,是1995年南王公路修路工程简介石碑。有关劈石口的传说很多,篇幅也很长,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去仰口风景区的朋友旅游完毕,回来时可走南王公路,顺便参观一下劈石景观,因为没有开发,所以劈石周围杂草丛生,且地形复杂,不熟悉环境者切勿贸然进入,以免发生意外。
劈石口古道大致呈南北走向,在最高处山口的西边是慧山,东边是锥子崮(古代叫文笔峰)。它沿着两条山涧贯穿东西交通,北边的山涧叫石人河,经解家河、屯山前、何家、至浦里东北流入黄海,流程9公里。南边的山涧叫龙湾河,龙湾河发源于劈石口,沿着蜿蜒曲折的山涧顺流而下,流程大约有4公里,在孙家村东汇入白沙河。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