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建国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里院曾作为青岛中下层市民的民居形式而普遍存在着。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青岛里院早期模式是德国地产商西姆森设计的作品,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青岛"大鲍岛"地区。
这是广兴里初建时期的老照片。
里院常为方形,四周围合,中心形成一个大院,里院,顾名思义,由"里"和"院"构成。传统意义的"里"有货栈的功用,商人在沿街店铺谈完业务,就走进后面的天井或内院看看样品,"院"更加强调了居住功能。如今分布在北部与西部城区的里院建筑所剩无几,现存里院建筑仅剩有六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泊路63号的广兴里
(也称积庆里)、黄岛路17号的平康五里等。
最近听朋友说,海泊路广兴里已经修复完毕,准备开放。于是,前往一探究竟。照片是改造后的海泊路,可谓旧貌换新颜。里院不但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更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兴里始建于1897年,最初只有东侧一面楼,是德国人所盖的商业网点房,后来才合拢成四面相围的典型的里院式建筑。广兴里是大连政记公司为其在青岛的员工所建。上面照片就是东侧的始建楼房,广兴里所处地理位置应在当年大鲍岛村的村东中部,地基打在大鲍岛西山接近坡底处。所以,广兴里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而院内实则为三层,靠博山路的西楼内外都是两层,如果你走进室内便会知道原来每一间地下室都设有楼梯通向两层,这是为上面住人下面经商存货提供的方便条件。
这是广兴里翻新后的全景照片
广兴里最终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米,是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其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口字上,是岛城特有的里院传统民居。它的4个石砌拱形大门洞口分别开在海泊路63号(南门),高密路54号(北门,现门洞旁56号门牌为院内住房开在街面上的门牌号),易州路22号(东门),博山路原31号(西门,今路牌缺失),广兴里的户籍落在市北区海泊路63号。
这是广兴里初建时期的老照片。
传说广兴里是青岛最有名的里院。其实此话的确不假,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位同事就住在广兴里,一家七口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听同事说他祖上就住在这里,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大院内北侧有一口井,水质很好。解放后有了自来水,在大院内安装一个公共水龙头,大家到这里提水家用。
广兴里户籍门牌是海泊路63号(照片黄上衣人左边门洞就是广兴里南大门)。以前的广兴里,临街的门头房大都是做小生意的店铺或摊位,院内多是普通市民住家。 广兴里是老青岛最有名的里院,也叫积庆里,与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并称的老青岛三大市场之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渐渐衰败下去,成为纯粹的居民院,至最近征收改造。
照片是搬迁后、没有改造前的广兴里。
广兴里生意好人气旺,最多时达到160户近500口人,偌大一个广兴里却只有两个公厕,蹲位明显不足
。早晨高峰时刻上大便的需排队等候,等不及者便向四方路上的“大茅房”奔去
。有好事的人灵机一动创造了一条谜语:“挨号上大便”打一外国城市名“伦敦”(轮蹲),此笑料一时广为流传。
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广兴里的鼎盛时期,四面街上易州路段以小饭店居多,高密路段有照相馆、锦旗店、杂货铺,海泊路段是理发、土产、镜子等店铺,博山路段有包子铺、馒头铺、童装店等,这里的白天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晚上华灯齐放,游人如织,烘托出老街里迷人的夜色。院内的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电影场,为万国道德会所设,内有坐席仅100余个。白天花两盒火柴钱就可看一场小电影(短风景片或纪录片),晚上是评书或戏曲等专场,市柳腔剧团团长曾金凤,当年在此演出过。那时候广兴里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同事对广兴里感情深厚,常听他说:“有事情不出里院、有钱不出广兴里。”
这是广兴里搬迁收购之前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院进行了整顿,吃水、如厕得到极大方便,环境卫生也改善许多。只是1958年为气割厂职工解决住舍,在原中央搭建了板房(后改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大院的天井顿时剩下4条羊肠小道。好在院内人有以邻为友的良好院风
,相安无事。“文革”之初,一股狂热的改名之风横扫全国,里院全部统一改为“向阳院”,最著名的里院广兴里更是首当其冲。广兴里的门头自1952年换成“吉庆商场”。
青岛最早的“里院”出现在台东镇的“棋盘街。”(顺兴路至丰盛路,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那纵12条、横8条道路交错呈棋盘格线状,故有此称)。当时的住户院落,几乎全都是四合院式的结构,只因为是平房,而且没有院名,所以人们没有把它称作里院。有人说青岛最大的里院是台西镇上那十一座平民大院。不错,平民大院也有围墙,院内动辄几百户上千口人,可是它们都没有“天井”,也没有楼,只是人口拥挤的聚居区(现在称为棚户区)而已。青岛的里院除有楼的特点以外,而每个里院绝大多数都是独院独门,大门上方都有自己的院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兴里,算得上十分繁华。里面既有租用固定铺位经营的商户,也有一些流动摊位,诸如“一凳一台”就足够开业的“捏面人”生意。“不仅有饭店、百货店、茶社、服装店,还有戏院、理发店,茶炉、打铁铺等等。”据广兴里老人回忆,除了有能满足日常吃、穿、用的店铺外,还有经营算卦、看相生意的,其中有个算卦的道士据说是来自前海沿儿的天后宫。甚至在高密路一侧的门头房中,还有一家棺材铺。

广兴里内,曾有一家做素包子的小吃铺,较为有名。店铺地方不大,所以外带和外送的食客比较多。虽然并不起眼,但是不少青岛其他区的人都慕名而来一尝美味。包子用豆腐、木耳、黄花菜为馅儿,个大面白,蘸着佐料芥末糊吃,别有一番风味。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店铺歇业。
戏台、说书场、电影院,在广兴里一应俱全。戏台搭建在茶社内,茶客一边喝茶一边听戏。茶客还可以付钱点唱,有时甚至会出现为了某一名“戏子”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的现象。院内的电影院,被称为“小光陆”,是青岛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影院之一。
照片是搬迁后、没有改造前的广兴里。
影院之所以被称为“小光陆”,是因为台东镇也有一家“光陆戏院”,规模大于此处,于是借此来区分。“小光陆”影院建在广兴里的空地上,约可容纳200多人,曾放映过《火烧红莲寺》等影片。曾在此看过无声电影的人说,电影里演员一开口说话,下一个画面紧跟着就是文字。“小光陆”属于老青岛的三轮影院,即第三轮播放新片的影院,因此票价较为便宜,吸引不少附近居民前来观看。不过,经过多次放映,到三轮影院放映的片子已不像最初那样清晰。后来,“小光陆”改为小剧场,有茂腔戏班在此演出。

改造后的广兴里
广兴里历经116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是老态龙钟,形容枯槁几近摇摇欲坠了,青岛市最近征收时仅余下33户坚持留守在此,一时间拆迁之声鹊起。正当人们为它的前景忧心之际,从街道社区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广兴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像劈柴院那样修旧如旧。现在,一个焕发青春、集购物、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商贸游乐城,已经在广兴里的原址上呈现在我们眼前。
修旧如旧后的广兴里已经脱胎换骨,完全没有了昔日古老沧桑的历史厚重感觉,看上去有点像德国占领军的豪华兵营。我觉得应该在这里设置一处陈列室,留住历史文化底蕴。
我今天和朋友一起再一次游览了广兴里,听现场工作人员说,这里推介招商引资工作已经结束,签约单位已经入驻完毕,马上就要开业大吉。广兴里所在的四方路街区定位以总部经济、工业设计创新、文化创意为主,而广兴里为载体的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将聚焦全球设计创新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材料,构建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设计产业链,按照点、线、面打造青岛工业设计立体式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把四方路街区打造成青岛最具创意色彩的社区。
不仅广兴里内部旧貌换新颜,里院周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里院附近正在进行道路工程施工,与其他道路摊铺沥青的常规做法不同的是,这里用来铺路的是一块块灰色的石头,远远望去横平竖直,就像中小学生写作文用的稿纸一样,与新修缮的老建筑风格一致。
“主要是广兴里周边的海泊路、高密路、博山路、易州路这4条道路使用石块铺设,共1.5万平方米,铺设这4条路大约需要用到66万块石头。
在广兴里周边,已预留足够的产业拓展空间,以深圳工业设计协会为城市合伙人,下一步将引进时尚创意设计、原创中国元素设计、独立设计师工作室等工业设计与创意设计项目,配套建设青年公寓、活力社区,引入酒吧、咖啡厅、知名餐饮、高端酒店等服务业态,打造年轻人向往的创业工作的生活环境,让百年老城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这里还有咖啡和青啤体验馆,游客逛累了,还可以到此小憩。值得一提的是,广兴里将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
广兴里南门对面的(海泊路52号)仲学孔旧居也修饰完毕,这里将建成博物馆。位于广兴里西侧博山路上的玉春酒楼旧址装饰一新后,也悬挂上了铭牌。这里小景点很多,且文化底蕴深不可测,如果运作恰到好处,整个海泊路片区马上就成为青岛市又一个靓丽的城市名片,希望这里能成为山南海北的游客必经打卡之地!
谢谢观赏!
请关注:http://blog.sina.com.cn更多精彩游记。
登崂望东海
2020年06月06日星期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