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隧道气体能见度在线监测

(2025-07-03 08:57:58)
一、方案介绍
隧道作为交通运输的关键节点,其封闭空间内易积聚尾气、颗粒物和可燃气体,若通风不畅或污染严重,可能对驾驶安全、人员健康造成隐患。因此,构建一套隧道气体与能见度在线监测系统,对洞内空气质量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有助于保障通行安全,指导通风控制,并满足相关环境监管与预警需求。

二、监测目标
  1. 实时监测隧道内污染气体(如CO、NO、NO)浓度;
  2. 监测隧道内颗粒物浓度(如PM2.5、PM10);
  3. 在线获取隧道内可见度数据,评估通行安全性;
  4. 监控环境参数如温湿度、风速风向,辅助判断气体扩散路径;
  5. 实现多点分布式监测,提升隧道通风控制的精细化与自动化水平。
三、需求分析
隧道空间封闭,机动车通行时排放大量尾气,如CO、NOx和颗粒物,能见度降低会显著增加交通事故风险。传统手段以人工巡查为主,反应滞后,不能实现实时管理。需部署具备远程采集、智能分析、稳定通信的在线监测系统,保障数据连续、准确、及时上传,为交通调度和安全预警提供决策依据。
四、监测方法
通过在隧道中部、入口、出口等关键位置安装气体分析仪、激光透过式能见度仪、粉尘传感器及环境参数模块,采用激光散射、电化学、电容式等多种原理对气体浓度和能见度进行高精度测量。采集设备连接数据主机,支持边缘处理及4G/光纤通讯,自动将监测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和预警判断。
五、应用原理
污染气体采用电化学或红外吸收原理监测其浓度变化;颗粒物采用激光散射原理评估质量浓度;能见度传感器基于透过率或前散射原理,量化可视距离;所有数据经数字信号转换后汇入监控主机,由主机完成数据封装、存储、显示及远程传输。系统支持与隧道风机系统联动控制,实现污染超标时自动调节通风设备运行。
六、功能特点
  1. 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CO、NO、NO、PM2.5、PM10、能见度等;
  2. 支持多点布设、集中管理,实现分区精准监控;
  3. 支持4G、有线以太网、光纤等多种通信方式;
  4. 平台具备趋势分析、异常报警、数据导出等功能;
  5. 可联动隧道通风系统,根据污染程度智能开启风机;
  6. 设备具备防尘、防潮、防腐蚀结构,适应恶劣隧道环境;
  7. 支持断电自动重启、数据断点续传功能,运行稳定;
  8. 可扩展视频联动、LED显示、语音播报等附加功能。
七、硬件清单
  1. CO、NO、NO气体传感器模块;
  2. 激光颗粒物传感器(PM2.5/PM10);
  3. 光学/激光透过式能见度传感器;
  4. 温湿度、风速风向传感器(选配);
  5. 数据采集主机与通信模块(含4G/以太网/光纤);
  6.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
  7. 安装支架、防护箱体、线缆组件;
  8. 云端监测平台(含手机小程序、网页端管理系统)。
八、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一氧化碳(CO):0~1000ppm,精度±3%;
  • 二氧化氮(NO):0~20ppm,精度±5%;
  • 一氧化氮(NO):0~250ppm,精度±5%;
  • PM2.5/PM10:0~1000μg/m³,精度±10%;
  • 能见度:10~2000米,精度±10%;
  • 温度:-40~+85,精度±0.5;
  • 湿度:0~100%RH,精度±3%;
  • 数据上传周期:1~10分钟可调;
  • 工作电源:DC12V/AC220V;支持太阳能或UPS供电。
九、方案实现
根据隧道长度、通行密度及地理结构,合理布设监测节点,典型设置为隧道进口、中部、出口各设一套完整监测单元,并根据需要增加中段补充点。系统上线后,实现自动采集、自动上传、自动报警。平台支持角色分级管理,便于交通主管部门、维护人员协同使用。部分关键监测参数还可实现对风机、照明等设备的联动控制。
十、数据分析
平台可自动绘制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能见度趋势图、风速风向玫瑰图等,辅助管理人员对污染源分布、污染周期进行分析。系统支持多站点对比、历史回溯查询、数据导出与报表自动生成,可服务于突发事件追踪、污染趋势评估和政策制定分析。
十一、预警决策
监测平台内置多级预警机制,可根据CO、NO等浓度及能见度设定多个报警阈值,支持报警联动风机启停、自动短信/微信通知、LED/语音播报等功能。当监测值超过限值,平台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同时保留报警日志供后期追溯。预警策略可按时段、区域、污染等级灵活配置,适应多种应用情景。
十二、方案优点
  1. 系统集成度高,部署简便,数据全面可靠;
  2. 支持多气体与能见度一体化监测,满足安全监管需要;
  3. 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适用于潮湿、高温、粉尘环境;
  4. 智能化程度高,支持自动控制与远程管理;
  5. 通讯方式灵活,适应不同隧道通信条件;
  6. 可大幅降低人工巡检频次,提高隧道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
十三、应用领域
主要适用于城市公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矿山隧道、地铁通风管道、地下通道、油气输送通道、应急疏散通道等场景中的空气质量与能见度在线监测。
十四、效益分析
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可显著提升隧道空气污染物的实时感知能力,优化通风控制策略,延长通风设备寿命,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通过能见度监测增强行车安全性,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维简单,减少人工巡检和管理成本,助力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
十五、国标规范
  1. 《GB 5768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2. 《GB 50341 城市隧道设计规范》;
  3.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4. 《GB/T 17226 隧道通风系统设计规范》;
  5. 《HJ 212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标准》;
  6.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十六、参考文献
  1. 《交通隧道通风与环境监控系统研究》;
  2. 《城市隧道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综述》;
  3. 《基于能见度的隧道通风联动控制方法》;
  4. 《智慧交通与城市隧道智能化发展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