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计监测雨污混接
(2025-05-17 10:05:19)
方案介绍
本方案旨在通过在城市排水管网关键节点部署高精度流量计,对排水系统中的流量、水位、水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识别雨污混接现象。通过数据比对、工况分析及异常流量识别,辅助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与精细化排水管理,推动城市排水系统合规运行与雨污源头治理。
本方案旨在通过在城市排水管网关键节点部署高精度流量计,对排水系统中的流量、水位、水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识别雨污混接现象。通过数据比对、工况分析及异常流量识别,辅助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与精细化排水管理,推动城市排水系统合规运行与雨污源头治理。
监测目标
-
实时监测排水管网中的流量、水位和水质指标
-
判别管道中是否存在雨污混接或非法接入现象
-
为排水系统优化、雨污分流改造和执法取证提供依据
需求分析
-
需要在排水干管、支管交汇口、可疑混接点部署监测设备
-
流量计需具备全天候运行能力,适应低流速、高含沙水体
-
系统应支持远程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
-
需结合水质参数(如COD、氨氮、电导率)进行异常识别
-
提供历史趋势分析和异常报警推送功能
监测方法
采用非满管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结合水质传感器,在关键节点实时监测流量、水位、水质浓度等指标,结合雨量监测数据与历史模型,识别晴天污水流量突增、降雨后流量与水质异常等雨污混接特征。
采用非满管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结合水质传感器,在关键节点实时监测流量、水位、水质浓度等指标,结合雨量监测数据与历史模型,识别晴天污水流量突增、降雨后流量与水质异常等雨污混接特征。
应用原理
流量计测得单位时间内排水量,水质传感器测得污染物浓度,与排口设计流量、水质标准比对,结合降雨数据建模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雨水接入污水管网或污水排入雨水管网等混接问题。
流量计测得单位时间内排水量,水质传感器测得污染物浓度,与排口设计流量、水质标准比对,结合降雨数据建模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雨水接入污水管网或污水排入雨水管网等混接问题。
功能特点
-
实时监测流量、水位、水质等多参数
-
雨污混接自动识别与报警逻辑模型
-
远程数据传输,平台图表化呈现
-
异常排口自动标记、定位与预警
-
支持历史趋势分析和数据对比溯源
-
可对接城市排水管网GIS系统与运维平台
硬件清单
-
非满管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
-
水位计(压力式或雷达式)
-
水质传感器(COD、氨氮、电导率、pH等)
-
雨量计(可选)
-
数据采集终端(支持多通道输入)
-
无线传输模块(4G/NB-IoT)
-
防水保护井或设备箱体
-
电源系统(市电+UPS或太阳能供电)
硬件参数(量程、精度)
-
电磁流量计:流速范围0.05–10 m/s,精度±0.5%,适用于低流速测量
-
超声波流量计:适用管径200–2000 mm,精度±1%,IP68防护
-
水质传感器:COD量程0–1000 mg/L,精度±5%;氨氮0–50 mg/L,精度±0.1 mg/L
-
水位计:量程0–5 m,精度±2 mm
-
通信模块:支持4G、NB-IoT自动切换,断电续传缓存时间≥7天
方案实现
-
选取重点排水管道交汇点、历史混接投诉区域布设监测点
-
将流量计、水质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终端并稳定供电
-
系统设定晴天、雨天监测逻辑模型,实现雨污混接识别
-
平台实时采集与展示数据,并在异常时进行红色告警
-
异常点位上传至GIS地图,提供运维人员巡查排查依据
-
所有数据自动归档生成周报、月报,为整治决策提供支撑
数据分析
-
分析降雨前后流量变化规律识别混接点
-
晴天高流量+高COD提示污水中有雨水混入
-
降雨期间COD无显著下降提示雨水接入污水管
-
支持异常趋势智能识别与AI辅助分析
-
数据支持报表生成、图表导出、历史溯源比对
预警决策
-
系统设定正常流量范围与水质阈值
-
若晴天流量异常升高、污染物浓度下降,则提示“疑似雨水接入污水管”
-
若雨天污染物浓度异常升高,则提示“疑似污水接入雨水管”
-
系统可发送短信、平台预警或调度工单推送至管养单位
方案优点
-
非接触式或低维护流量监测,适应复杂排水工况
-
多参数协同判断,提升识别准确率
-
平台联动预警、地图标记,辅助巡查排查
-
低功耗设计支持无市电场景部署
-
数据支持考核、执法、排查、改造等全流程闭环
应用领域
-
城市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混接排查
-
工业园区污水纳管合规性监测
-
雨污分流改造成效评估
-
黑臭水体治理源头识别
-
城市排水管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效益分析
-
降低雨污混接造成的处理成本和水体污染风险
-
提高排水系统运行效率和监管能力
-
减少人工巡查误判、提高整治效率
-
有效支撑雨污分流工程的规划与验收
-
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督察提供数据支撑
国标规范
-
GB/T 21270-2021《城市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
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HJ 828-2017《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
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
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T 24789-200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参考文献
-
城市排水管网智能监测与雨污混接识别研究
-
城镇污水收集系统信息化建设实践
-
智能感知在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中的应用分析
-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口监测系统设计与工程实践
案例分享
2023年武汉市在主城区10个街道实施流量计+水质传感器组合监测系统,对79个可疑混接排口实施实时监测。系统共识别出41个混接排口,辅助完成整改32处,显著提升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率,为水质改善与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精准依据。
2023年武汉市在主城区10个街道实施流量计+水质传感器组合监测系统,对79个可疑混接排口实施实时监测。系统共识别出41个混接排口,辅助完成整改32处,显著提升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率,为水质改善与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精准依据。
前一篇:地下车库水位监测防止雨水倒灌
后一篇:海水倒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