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水养鱼水质溶解氧监测

(2024-11-20 10:09:43)
标签:

海水水质

海水水质传感器

海水养殖

网箱水质

鱼塘水质

流水养鱼是一种高密度、高流速的养殖模式,溶解氧是影响流水养鱼生长环境的关键参数。通过精准的溶解氧监测和控制,可有效保障鱼类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一、产品介绍

    流水养鱼水质溶解氧监测系统是基于光学法或电化学法的实时水质监测设备,专为流水环境设计。系统可实时监测养殖水体溶解氧浓度,并结合数据传输与报警功能,及时反馈水体状况,帮助管理者优化增氧措施。



二、功能特点

  1. 高精度溶氧检测:

    • 使用光学法(荧光猝灭原理),免试剂、免维护,测量稳定,适合高流速水体。
    • 可选电化学法传感器,反应灵敏,成本低。
  2. 实时在线监测:

    • 24小时连续监测水体溶氧变化,动态更新数据。
    • 数据异常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
  3. 无线数据传输:

    • 支持4G、NB-IoT、LoRa等通信方式,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
  4. 智能化管理:

    • 配套云平台或APP,可随时查看水质数据、历史趋势,调整增氧策略。
  5. 环境适应性强:

    • 设备设计耐高流速,传感器防护等级达IP68,适用于流水环境的长时间工作。
  6. 能耗低,环保高效:

    • 支持太阳能供电方案,适合野外无人值守的流水养鱼场景。

三、监测原理

  1. 光学法(荧光猝灭原理):

    • 利用荧光材料对氧气敏感的特性,通过激发光产生的荧光衰减速度来计算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
    • 稳定性高,不受水体污染和水流干扰影响。
  2. 电化学法(膜电极法):

    • 基于氧气透过电解膜产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强度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
  3. 温度补偿:

    • 内置温度传感器,校正水温对溶氧测量的影响,确保数据准确。

四、设备参数

参数 规格
溶解氧测量范围 0~20 mg/L(光学法)
测量精度 ±0.1 mg/L
响应时间 ≤30秒(光学法)
温度测量范围 0~50°C
通信方式 4G、LoRa、NB-IoT
供电方式 太阳能或AC供电
防护等级 IP68
工作环境流速 0.1~5 m/s
数据存储 支持6个月历史数据

五、应用行业

  1. 流水养鱼场:

    • 用于高密度流水养殖环境,实时掌握溶氧动态,保障鱼类健康生长。
  2. 工厂化水产养殖:

    • 在工厂化流水循环系统中监测水质关键参数,优化增氧和换水策略。
  3. 河流型养殖:

    • 适用于天然河道或人工渠流中设置的流水养殖区域。
  4. 科研与监测:

    • 水产研究人员用于评估流水养殖生态环境和养殖效益。

六、安装方式

  1. 选址与布局:

    • 在水流的关键位置(如鱼群密集区域或水流出口)布置溶氧传感器,确保测量的代表性。
  2. 传感器固定:

    • 传感器探头应浸入水中并与水流平行,以减少水流对数据的干扰。
  3. 无线传输模块:

    • 数据采集模块放置于水体附近的安全区域,与传感器通过电缆连接。
  4. 供电方案布置:

    • 野外环境建议使用太阳能供电,确保设备长期独立运行。
  5. 校准与调试:

    • 校准传感器溶氧数据,确保测量精度,设置报警阈值(如溶解氧低于5 mg/L触发报警)。

七、使用场景

  1. 高密度养鱼管理:

    • 在高密度流水养殖场,实时监控溶氧变化,防止因缺氧引发的应激反应和死亡。
  2. 增氧设备联动:

    • 系统可与增氧设备联动,当溶氧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开启增氧机。
  3. 水质调控:

    • 在高温、低流速或气候变化时,通过数据指导换水频率或增氧措施。
  4. 生态环境保护:

    • 在天然水域中开展流水养殖时,监测溶氧水平,保障水体健康。

八、系统优势

  1. 数据精准可靠:光学法测量技术减少干扰因素,适合复杂流水环境。
  2. 智能化监测:实时上传数据,结合云平台提供决策支持,减少人工成本。
  3. 高效环保:自动调控增氧设备,减少能源浪费和水质污染。
  4. 适应性强:适应高流速、复杂环境,设备稳定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