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湿度传感器测量稻田水位
(2024-04-20 23:26:17)
标签:
地下水监测拍照雷达水排水水质监测雨量、风速、风向、湿地下水水质 |
1)水稻种植——最大分蘖期
插秧后,待秧苗生根前,将水保持在不淹没秧苗的深度(约5~7厘米),以保护秧苗。(深水管理)此后,当进入最大分蘖期,幼苗开始活跃生长时,稍减少浇水量(约2~4厘米),提高土温,以鼓励分蘖。(浅水区管理)
2)最大分蘖期至中干
每年的这个时候,必须将稻田的水排干,并将稻田干燥至半干状态,此时土壤表面会出现裂缝。(约7-10天)据说中干具有去除土壤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向土壤提供氧气以促进根系健康生长、抑制氮吸收的作用。特别是抑制氮素吸收,可防止不穗茎的发生,因此应将其视为提高产量的重要工序。
3)抽穗期
在抽穗期,为了使根部正常生长,进行“间歇灌溉”,每隔几天重复一次加水(漫水)和排水(滴水)的过程。此后,精心管理浅水,保证开花、授粉、受精正常进行,开花完毕后,再次进行“间歇灌溉”,保证稻粒正常生长。
4)落水
在收获前一到两周进行的排水作业。人们普遍认为“水落得越晚越好”。但是,如果收割前土壤没有干燥,则很难使用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因此判断时机很重要。农业湿度传感器测量稻田水位,针对中国农业面临的老龄化等问题,农林水产正在推动利用机器人技术、AI(人工智能)和ICT(信息通信技术)等尖端技术的智慧农业。农民的数量和缺乏农民的数量。水稻种植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熟悉的产业。但近年来,在农业人口减少、老龄化、农民匮乏等问题的背景下,耕地废弃量成为问题。中国的水稻生产主要通过使用大型机械和化肥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起来,但节省稻田浇水劳动力的技术的推广却滞后。
前一篇:土壤湿度传感器在水果生产中的应用
后一篇:土壤湿度传感器在露地栽培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