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涵洞积水监测
(2023-12-25 19:30:27)
标签:
水质监测智慧农业智能灌溉古树名木 |
建设背景
从内涝防治角度来看,城市建成区的现状问题是多方面的,有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客观因素,也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难以避开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涝水蓄滞空间严重不足。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城市人口大量聚集,但是整个内涝防治体系的发展却与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城市下垫面硬化率也伴随着城镇化率的速度不断增长,削弱了雨水渗透能力,加之城市建设未能有意识地留有蓄滞空间,甚至侵占河湖水系,而水的基本物理特性又是不可压缩的,从而导致涝水蓄滞空间严重不足。
二是以往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径流应对缺乏考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单一按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构建城市雨水排除系统,排水规划及设计侧重于雨水管道、泵站等排水设施的布局和设施能力规模的确定,目标只体现“速排干”,未考虑超出管网设计标准雨水径流的“渗滞蓄”,因此未能建成有效的内涝灾害防御工程体系。虽然自2012年以来规划设计有了内涝防治“大排水”理念的转变,行业规范和手册补充了相关内容及设计方法,但城市建成区的排水格局已经形成,按目前的内涝防治标准实施全方位改造难度很大。
三是综合应对能力不足,抗灾水平亟待提高。当前城市普遍缺乏排水管网养护的实时监测系统、内涝预警和实时处理的智慧系统等现代化治理手段,难以根据气象实时信息、管网动态信息、交通出行信息等及时对内涝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此外,各级排水设施管理人员不足、各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也约束了城市治理水平。对于内涝发生时容易引发严重灾害的地下设施,如地下道路、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停车设施、地下商业服务设施等尚未形成有效管控体系。
建设原则
根据系统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必须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开放性、兼容性、整体性、共享性、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经济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方面提出原则性要求如下:
(1)先进性
本项目是在以往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进行的,是在对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要想保持其相对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先进的技术标准,保证系统的生命力。系统的建设应以“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要求,在系统设计上,首先应当具有前瞻性。
(2) 实用性
结合实际的城市内涝处理流程以及业务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对实际业务流程以及需求的分析,设计结构合理、功能实用、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系统。系统的设计在运行环境、使用操作等方面以实用为主,以方便使用和维护为出发点。
(3) 标准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标准,符合国家、地方的有关标准与规范。采用标准的数据描述语言以及标准的通信协议,适应以后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系统间互连的标准协议等。
(4) 开放性
软件体系结构上,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开放性。以模块化设计和基于组件的多层结构体系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5) 兼容性
在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继承当前系统的信息数据、业务流程和人员操作习惯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硬件环境和最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整合与新建并进的方式进行实施。
(6) 整体性
在现有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完善,通过科学的分布实施,建立全面覆盖业务,符合要求的系统。系统建设具有整体性,即内容上全包括、数据上全部共享、流程上相互衔接、管理上协调统一。
(7) 共享性
系统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接口进行数据共享,同时,系统提取和分析的信息库也能以标准的数据接口开放给其他部门使用,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为业务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8) 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很重要,从身份验证到资源授权访问再到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应能提供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手段,防止系统外部成员的非法侵入以及操作人员的越级操作,从多个角度、环节考虑,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9) 保密性
系统访问的数据都是重要数据,因此在权限功能规划上要考虑全责明晰,建立合理的可分配权限,使内容、功能管理有效、有序,减少人为的操作风险。系统的各个访问和操作具备可回溯性,操作人员进行了哪些操作都有记录可查。
(10) 可靠性
本系统为分布式系统,需要通过网络访问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需要从身份验证、资源授权访问、数据的安全性等方面全面考虑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1) 经济性
系统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遵循“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整合资源”的原则,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
(12) 可扩展性
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配置和组合,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以及系统的升级、扩展,以适应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13) 可维护性
将应用与技术分离,建设方维护人员可自行维护本系统,如人员岗位的调整、工作流
程的变化等,不需要对软件本身进行任何重新编码,通过维护模块的调整即可实现。
建设依据
4.1政策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2规范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