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用水智能灌溉管理系统

标签:
cnas环保 |
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结构体系,包括:灌区识别:用于对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管理机构和用水户识别;信息监测:用于完成灌区信息采集和输出;信息传输:用于及时传输信息给调度决策模块,并通过调度决策模块再将需水信息传输给建筑物控制;建筑物控制:用于对灌区的闸门和泵站进行动态调度;调度决策模块:用于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方案,控制灌区的用水量。本发明根据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按信息技术自身属性划分的方法,构建符合实际的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结构体系,使其既不重复和交叉,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又突出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特点的灌区用水管理信息化结构体系。
气象监测:包括降雨量、气温、气压、湿度、风速、水面蒸发量、地温、日照,其 中以降雨量监测为重点,包括降雨分布、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历时、天气发展趋势及后 续降雨等情况,这些信息主要由靠分布在各地的气象站收集;
墒情监测:包括土壤化学性质、物理结构、水分状况以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 水情监测:包括地表水监测和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内容包括河道流量、流速、含沙量、水位数据,通过沿河设立的水文站和水位站进行观测;地下水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温度;
水质状况参数的监测;所述信息监测方式分为实时影像可视化监测、实时模拟可视化监测、实时采集、实 时记录定期采集、人工观测记录;所述信息监测内容分为监测点描述、监测信息录入、 监测信息查询、监测信息输出、监测信息显示。所述的信息传输包括: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连接、通信查询和通信联系基 本单元;
前一篇:5G土壤气候水源和智能灌溉
后一篇:水培灌溉自动阀控换水水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