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法名善导,字净业,父母不知是何许人。后世佛门弟子都尊称大师为善导和尚,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
大师生于隋炀帝大业9年。10岁时,在密州名胜法师门下出家。开始学习《三宗论》,继而读诵《法华》、《维摩》等经。受具足戒前,大师觉得教门众多,倘若不契合自己的机宜,就可能枉费修行功夫。等到依止妙开律师受具足戒后,大师一日进入藏经处,在《大藏经》前默默祝祷后,信手从经柜中取出一本经书,仔细一看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师就发愿:定当托质于莲台,栖神与净土。于是专心于此经并感叹道:“其他修行功业,道路迂回偏僻,难以成就,唯有这一观门能速超生死,我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法门了。”自此大师常修十六观门,思惟西方胜境。
大师追慕慧远大师万古流芳的踪迹,专程前往庐山东林寺瞻礼,身心豁然,便隐居与终南山悟真寺。不几年,观想深妙,在定中尽见西方净土,宝阁、瑶池、金座等,活生生象在眼前一样。大师不觉泪流满面,举身投地,至诚礼敬。得到这种殊胜的定力之后,大师便游历名山大川,参访大德,随方度化。
大唐贞观年间,大师听说道绰禅师在晋阳开讲净土法门,设立九品道场。因而不远千里,前往请问休学要旨。道绰禅师授与大师《无量寿经》。大师执持经典,受持读诵,定中所见净土胜境,明明白白地又在目前,因而随即入定,七天七夜不起于座。当时道绰禅师年已80,而大师仅29岁。道绰禅师见大师入定,已得念佛三昧,问道:“道绰念佛,能不能往生?”大师说:“师父可采一茎莲华,供于佛前,行道七日。若华不凋萎,就证明能往生。”禅师依照大师所说,果然七日华不萎黄。
大师一生精进勤苦专修净土。每入佛堂,就合掌礼拜,一心念佛,非到精疲力竭不停止。虽是寒冬腊月,照样汗流浃背。从佛堂出来,就为众人演说净土法门。30余年不设别房卧室,从不上床睡卧。除洗浴之外,没有脱过衣服。以般舟、行道、方等礼佛为己任。护持戒品,丝毫不犯,30余年未曾抬眼望女人。于名利从不起心动念,原理一切嬉戏玩笑。所到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居士四时供养,都不自己享用,全部回向布施。好吃的东西送往斋堂供养众僧,粗恶饮食留下自用。
有人问大师:“为什么不劝人观想念佛,而只是劝人持名念佛呢?”大师回答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行业,常与名利相应故,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此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大师所住的寺院,正在绘画净土境相。一天,大师忽然催促匠人快点完工。有人问是什么缘故?大师说:“我要往生了,只能再住人间三两天了。”果然大师患上了轻微的疾病,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怡然长逝。这年大师69岁。逝后身体柔软,面色如常。众人闻到异香、听到音乐,久久方才消失。这一天,正是唐高宗永隆2年3月14日。高宗皇帝因为大师念佛口出光明,故而御赐匾额“光明寺”,所以后人也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