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9)

(2024-02-20 06:44:09)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韵
[转载]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9)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苏东坡要调走了,调到中原去做官。继任的密州太守姓孔,苏轼写诗送给他:“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在密州,苏轼为百姓做了很多,但是他很惭愧。为什么惭愧?只因为他毫无政绩的骄傲,眼中只有想做而未做的许多事。
        他对孔太守说:“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做官就一个字:累。“哀民生之多艰。”如何不累?
        苏东坡浩叹:“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萨特尝言,他的代表作《词语》,比不上送给巴黎穷工人的一双皮鞋。

        美政冲动无穷,何处不是密州?
        一〇七六年,苏东坡的词语表达佳,得高度关注。意识的向度乃是生存的向度。词语是什么?词语是价值观。良知是什么?良知是惭愧,是内疚,是心有不忍。
        “美政”一词,源头在屈原的《离骚》。
        美政冲动是说:苏东坡造福一方的心劲极大,源远而流长,连他本人都不清楚。
        孩提时代的憧憬与向往,是要贯穿人的一生的。

        盖公堂
        超然台之外,苏东坡在密州又修了一座盖公堂。盖公是西汉的一位密州隐士,曹参做齐国丞相,去拜访盖公,问治国方略。盖公送曹参九个字:“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依其言,齐国大治。著名的“文景之治”,核心的执政理念也是无为而为,与民休息,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陪葬王陵的彩色陶俑一个个面带微笑。
        苏东坡重修盖公堂,举行盛大仪式,作《盖公堂记》,浓墨书于堂上。
        超然台,盖公堂,都是针对王安石熙宁变法。
        苏轼《赠钱道人》:“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怍。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静观殊可喜,脚浅犹容却。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相逢更无言,无病更无药。”
        深入虚无之境,开出实有之花。
        在“不”的领域,有多少不登庙堂的民间智慧。苏东坡仕宦二十年,居然能写出这样的诗。

        苏轼过济南不写诗
        李常字公择,黄庭坚的舅舅。苏轼过境济南,李常留佳客,一留就留了三十多天。这是宋代官员的享受之一。李常拉着苏轼到处转,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杜甫写过诗的历下亭。喝不完的美酒,尝不够的美味,听歌曲,看舞蹈,访良友,夜夜不休。
        李常是当时屈指可数的藏书家之一,他的藏书向天下寒士开放。借走不还也无妨。李常又是鲜花丛中的常客,醇酒妇人销魂,堪比欧阳修张子野柳耆卿晏几道。
        大明湖畔,北方佳丽夜吹笙,有个叫巫亮的,唱“明月几时有”,且歌且舞。六个长身玉立的姑娘伴舞。北方女孩儿,尤其是山东的女孩儿,个头高出江南女孩儿不少。
        苏轼不胜酒力,倒是能抗住艳力。“青春与美丽崇拜”(普希金),仅此而已。
        李常抱怨:“子瞻啊,我留你一个月,你一首诗不写。”
        苏轼埋怨:“这一天到晚喝得头昏脑涨。”
        李常说:“此后五六天你滴酒不沾,给我,也给济南留下两三首诗词如何?”
        苏轼笑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公择不要勉强我。
        李常摆摆手:“子瞻差也,今日你不写,济南城几百年埋怨你。”
        苏轼问:“李太白到济南留过诗么?”
        苏轼在山东,不登泰山,也不去孔庙。当年在家乡也不登峨眉山。
        大诗人从来不刻意。苏东坡名句:“天真烂漫是吾师。”
        揖别李常后,一行人从济南到汴梁走了十几天。苏东坡在马背上沉思。
        马梦得问:“哥哥沉吟词章么?”
        苏轼摇头不语。

        “好兵者必亡”
        苏轼一家子从皇城边走过,滞留于汴京近郊的东园,范镇的宅子。
        张方平,范镇,苏轼,苏辙,四个男人在池塘中的小亭剧谈。周遭春花烂漫,池塘游鱼自在,男人们的目光却透着紧张。
        朝廷有大变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回金陵的老家打发余年。吴充当宰相,这个人是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吴充反对过王安石。机会来了,范镇快马走洛阳见司马光。司马光上书吴充:“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迫于诛敛,愁怨流离,转死沟壑……今日救天下之急,当罢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而息征伐之谋。”
        概言之:罢新法,止征战。
        然而司马光上书毫无结果。宋神宗在位十年,念念不忘一件事:用兵。
        张方平曾经直接对皇帝说:“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陛下视和与战,孰便?”而七十多年来,宋与契丹通商、通婚、通文化。两国长期贸易,宋占优势,商品的技术含量高,一款瓷器就能换来契丹人的一匹好马……
        范镇两手空空回来了,东园的春天宛如肃杀的秋天。
        苏东坡沉思又沉思,徘徊复徘徊。眼中哪有宠柳娇花?举目全是刀光剑影。
        苏东坡手书《谏用兵书》:“臣闻好兵,犹好色也,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内则库府空虚,外则百姓穷匮。饥寒逼迫,其次必有盗贼之忧;死伤愁怨,其终必致水旱之报”“变故百出,皆由用兵……是以圣人畏之重之,非不得已,不敢用也!”
        贼民,是苏轼等士大夫的一个常用词,害民的意思。
        谁害民呢?想要兴大兵打大仗的宋神宗。
        苏轼写的《谏用兵书》,由张方平递上去了。
        这里跳动着猛士的心。范镇,司马光,张方平,苏轼……
        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