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
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18、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
. 淮阴候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9、略不世出:韩信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20、不赏之功:韩信在战争中功劳太大,无法封赏。后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1、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
. 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
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22、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噓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3、伪游云梦: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徒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
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候。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出处】《史记 . 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24、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候。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
悬钟之世。
【出处】《汉书 . 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25、问路斩樵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
道路方向未明,遂下与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6、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27、鸟尽弓藏: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
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感慨。
【出处】《史记
. 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28、气吞山河: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
.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而上学气魄很大。
29、乡利倍义: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
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
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乘入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转载]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30、肝胆照人: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
不采纳。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3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王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
以礼相待之。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
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韩信按李左军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出处】《史记
. 淮阴候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32、一竿之微:【出处】清 .
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
“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33、传檄而定: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
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讵
. 淮阴候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34、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
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 . 洪迈《容斋续笔
. 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
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
韩信真是个行走的“成语大王”呀!
文图摘抄 每天一首宋词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