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家长应重视少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03-15 06:47:02)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具有正常反应和行为符合社会所公认的标准。它包括两级水平,即没有心理疾病、缺陷和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少儿心理健康,使他们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重要条件。据笔者长期观察发现,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多数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家庭领域中对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处理不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非但不能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还产生反作用,使学校教育功能实效。

[转载]家长应重视少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有一天,一六年级女生接到了同班某男生对她表示好感的纸条,由此心理负担很重,不知如何是好。老师知道后开导她:男女同学之间表示好感,这既是友谊正常的表现,又是人的正常心理表现,不必害怕,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故意疏远对方,做到自尊自爱,正常交往。这位女生豁然开朗,心理恢复了正常。接着,老师又对那名男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们同学之间的关系恢复了正常。可没想到该生的家长知道后,大惊失色,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出现这种事情,那还了得,非让女儿说出个所以然来,还到学校找老师、找校长要求给男生调班,给男生处分,使该生处境十分尴尬,重新回到茫然失措的心境中去了。

再如:六年级某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每次遇到正规考试总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在老师的多方努力、教导下,该生受到了启发,下决心排除心理障碍,争取升学考试考出最好的成绩。升学考试第一天上午考数学,他似乎觉着有些地方没答好,回家对家长说了出来,没想到其母听了这个消息后,竟一反常态,对该生大加埋怨、训斥,不准吃饭、不准午睡,整整数落了一个中午,还要求该生后面考不好就别回来。等到升学考试成绩下来后发现,该同学数学考了全班级第一,而语文和技常科全未考好。这位同学难过地说:“我的心理素质太差,没有抗住妈妈的干扰。”

这些事例在家长中绝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家长不懂得保护和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的交往又具有随意性,所以家长也更容易误导孩子,为此,我认为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家长应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不健康的一般特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认识自己的孩子,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家长应像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平常我们看到,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自然而然的去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旦发现孩子有病症,会及时寻求治疗。然而对孩子心理的保健,往往被忽视。要做到既重视身体健康,又重视心理健康,家长就应时刻关注孩子的个性表现和心理反应,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如:对怯懦自卑、承受力差的孩子,家长应多鼓励他们参加有竞争性的集体活动,不要怕他们失败,目的就在于锻炼他们的心理品质。

3、家长要切实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自身的心理表现从两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一是对家庭气氛的影响。父母不良心理是造成家庭不和谐的祸源,而恶劣的家庭环境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二是对孩子教育的影响,父母不良心理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走极端,要么粗暴无礼,要么溺爱袒护。像打死儿子的夏斐的母亲就是心里不健康的典型例子。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家长的自身教育很重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家长,除了自身要做好上述几点外,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这方面,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作出努力:

1、帮助少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维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一般而言,凡是自我认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相反,凡是自我认识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相距越远,特别是自我认识明显低于其实际情况,则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弱,行为适应就越差,心理健康危机就越易发生。同样,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就不会经常产生自卑心理。

2、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范畴中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人们之间认知、情感等的心理距离,也包括好恶感、吸引排斥等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好坏一般取决于人们之间需要满足与否的程度。相互帮助、支持、信任和同情等友好的行为,能够使双方的认知、情感等需要得到帮助,从而发生亲密联系;彼此炫耀、怀疑和拒绝等异样的行为,能够使双方的认知、情感等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发生疏远关系。可见,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营建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维系,家长对孩子要表现出充分而有力值得爱要真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有战胜它的勇气和决心。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孩子真正做到待人真诚而不虚伪,尊重他人而不强求,真心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违心地恭维与奉承,友好地劝告、善意地批评而不是无端地干涉、恶意地讽刺。

3、引导孩子正确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卫方法。

为了排除由于各种挫折而引起的烦恼,减轻内心不安,恢复情绪上的平衡并保持心情安宁与稳定,人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问题,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法加以解释和处理。这种具有适应性倾向的反应形式便是心理防卫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心理防卫方法,这里也不妨向家长们做个介绍:

心理补偿法 这是一种在某种需要受挫后,用满足其它类似需要的办法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和沮丧感的心理防卫方法。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在挫折与危机面前调整好心态,通过其他需要的满足来排遣心中的痛苦和压力。

合理文饰法 这是一种因受挫折而主观编造和杜撰一些所谓“合理”的原因,以减轻或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保持自尊以文饰心理上的不平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适当,同样能减轻儿童的心理负担,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一定要能找出儿童受挫的“合理化原因。”

情境改变法 他是一种通过改变原有情境,避免一些不良刺激的出现,以达到改善儿童情绪和人格目的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条件反射。他可以是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暂时离开原有情境,也可以是在原有情境中增加一些良性的刺激,甚至还可以消除原有情境中的不良刺激。

精神发泄法 主要是让青少年儿童在心理受挫后能够正当地、充分地表达其情感和不良情绪,从而组建摆脱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精神发泄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尽情哭泣、大喊大叫、借题发挥、真诚倾诉、攻击安全的无生命物等。

总之,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有赖于家长的正确教育思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