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韵知识】七律平仄基本格式

(2019-06-14 18:31:37)
标签:

诗韵

律诗

分类: 古典诗文

【诗韵知识】七律平仄基本格式

 


http://sucimg.itc.cn/sblog/od63887aa13d0d3ae0f91c29774022496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http://sucimg.itc.cn/sblog/o3ee85cc1cd766c8282d3815b76b336f6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平起首句起韵型                2、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3
、仄起首句起韵型                4、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http://sucimg.itc.cn/sblog/odde28c7651f315bf3f2950f59ed68d89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http://sucimg.itc.cn/sblog/obc84b127ce8305a7d5e2f1cdb833611e

第一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第二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1]“那”,平声。

[2]“教”,平声。

[3]“漫”,平声。

[4]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参看杜甫《客至》。

 

http://sucimg.itc.cn/sblog/o16185868c9c9fa19c61e75b811040df5

律诗口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http://sucimg.itc.cn/sblog/jbc2dd48a947185442344fe8188790b38

古风式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2],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4]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http://sucimg.itc.cn/sblog/jd38c9317395e018786dc254c32c831cd


【音频链接】

千古奇文,读一次是一次的修行(点击阅读原文)

 

千古奇文(摘自诗词古文鉴赏,点击阅读原文)

《三字经》音频(国学启蒙详解,点击聆听)

《弟子规》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三字经》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百家姓》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千字文》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增广贤文》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声律启蒙》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笠翁对韵》童声跟读版(点击聆听)

《千家诗》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格言联璧》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幼学琼林》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蒙求》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小儿语》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笠翁对韵》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龙文鞭影》全文跟读(点击聆听)

《神童诗》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小儿语》全文诵读

《朱子家训》全文诵读(点击聆听)

《平水韵》106韵,真正的中华通韵(点击阅读原文)

《中华通韵》(点击阅读)

《词林正韵》完整版(点击阅读)

浅议《中华通韵》(点击阅读)

浅谈宋词的魅力

读《宋词三百首》感怀

宋词三百首(听书)

宋词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赏析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沧海种田——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开博四年半感怀

 

原创诗词:戊戌岁末感怀

《离骚》原文及赏析(点击阅读)

 

《离骚》注音全文,附音频和译文(点击阅读)

 

《离骚》经典诵读,方明朗诵(点击聆听)



http://sucimg.itc.cn/sblog/ob0b9ec58a69c3fbf07f1a8b5198a3b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