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县仁侯南洪吴公像祠记
http://s11/mw690/0077sSwVzy7vqg4iIj0fa&690
今天下久安,闽粤至宁[2],怀过计者辄谓漳州重[3]。夫漳,盖南赣辖中剧郡也[4],地跨山海,雄截乎四方咽喉。其旁县曰龙岩,环万山居之,地隘民稠,俨然如藩屏焉。邑之里弍十四 [5],而龙门里[6]当汀漳之交,为往还京师所由,尽皆鸟道 [7],旧无蘧庐[8],后建驿,纪“适中”[9]。自嘉靖癸巳[10],始皇华驻节[11]于此乎省方[12]问俗,其居民因能以其聪明知吏之得失。前此吏龙岩者,其得耶、失耶,口有碑,心有铭,舆有诵[13],史有志矣。兹所像而祠若庚桑氏 [14]之为者,则邑侯吴公也。
侯以乡进士[15]起家,司教于赵之隆平[16]。隆平去京师若寻尺,侯以贤闻,时余与计吏 [17],佥[18]谓龙岩所须在侯,侯因吏龙岩。龙岩得侯,士民莫不悦而龙门里感化尤深。以侯考绩报政,称最[19],虑一旦舍邑膺殊擢[20],安得寄所思如《甘棠》[21]焉?乃祠侯于龙门里。龙门者,侯所之郡辙迹也[22]。丞适中驿事卓纯学为余里人[23],且谊在茑萝[24] ,时左述群言 [25]而征余记。其言曰:“侯秉心恺悌[26],敷政敏简 [27],宽不惠奸,明不苛察[28]。往条鞭患催科,今闾阎[29]乐输不后;往冈土患丈量,今畎亩[30]稽实不浮;往折狱 [31]患钩鉅[32],今两造[33]不尽虚辞;往保甲患连坐,今牛犊不惊夜吠;往乡约患具文[34],今大小咸从于迈[35];往选举患淹滞[36],今多士菁莪乐育[37];往里甲患追呼[38],今及瓜线更新迭[39];往耕蚕[40]患失业,今桑田劝相忘劳。侯之莅政凡如此,合邑所为像而祠也。”
噫嗟乎!天下之循良[41]吏不少也,尽如侯,何盈宁之难致而综理之不易?观乎此者,可以兴矣!
侯之世家,江西上高人[42],讳守忠、号南洪。能言侯德政者,龙门里耆民[43]谢明、陈祖亨等。
赐进士出身礼部尚书钦赐驰驿前翰林院庶吉士左春坊右谕德经筵讲官掌詹事府事邻治生浦阳陈经邦顿首拜譔[44]
龙门里举人陈瀚[45]
谢阳高户、陈林赖卢凡户、谢阳明户,暨缘首赖品口、谢潮曾等
大明万历十六年岁次戊子夏五月庚寅吉旦立
大清道光十三年岁次癸巳夏四月癸丑吉日重修[46]
注释
[1]吴公像祠记:吴公,即吴守忠,江西高安人,举人,万历十一年至十七年(1583—1590年)知龙岩县事。按民国九年《龙岩县志》“卷二·规建制”记载:“吴公祠,士民为知县吴守忠功德建。一在小池社;一在适中社,有碑记。嘉庆九年,适中绅士感知州承柱恩德,又附牌位于其左。”
适中吴公祠,原址在今天适中老街中段东侧,这块《龙岩县仁侯南洪吴公像祠记》碑原即在此祠中,后被迁移至上坪寺广场。此碑立于“大明万历十六年岁次戊子夏五月庚寅吉旦”,石碑为花岗岩质,今日保留完整,碑高216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竖刻阴楷16列,碑文凡640字,每字约2.8厘米见方,详细描述了吴守忠知龙岩县之缘起及其治理龙岩县几年的业绩。《龙岩县仁侯南洪吴公像祠记》乃是我龙岩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物,是研究龙岩文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是地方文史的重要补充。由于年代久远,经笔者对石碑进行拓片后,个别文字仍漫漶难以辨识。幸得邹文清先生在道光版《龙岩州志》中发现《适中社吴公祠记》一文,其内容与今天的石碑原文相差无几,运用王国维先生提倡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量印证的“二重证据法”,经过笔者与邹文清先生详细的辨识比对,基本保证了全碑文凡640字的准确无误。石碑原文与道光版《龙岩州志》中《适中社吴公祠记》一文对比,则发现州志中亦存在个别错别字。刊载《适中社吴公祠记》一文的《龙岩州志》出版于道光十五年,吴公像祠重修于道光十三年,而乾隆三年版《龙岩州志》则无吴公祠碑文内容之记载,以此可推断,道光《龙岩州志》里吴公祠的碑文乃是抄录于石碑之原文。
[2]至宁:谓至安之道。极其安宁。
[3]怀过计者辄谓漳州重:此句话与前句“天下久安” 对应,意思是当今天下安定已久,但有人还是想太多了,认为漳州的问题还很严重。过计:错误的谋划;过多的考虑。
此句与前句“天下久安”其实乃是套话。事实上,当时的闽、赣、湘、粤四省交界地区的流民盗贼活动频繁,“闽广边界处,高山大谷,接岭连峰,昔人号为盗区。”明朝廷在这一地区设立南赣巡抚,正是为了专门负责和处理闽粤湘赣交界处的社会秩序与流民匪盗动乱问题。当时漳州辖下的龙岩,民风尤为刁顽(朱熹《劝谕龙岩民榜》云:“其民不见礼义,惟务凶狠,强者欺弱,壮者凌衰。内则不知有亲戚骨肉之思,外则不知有闾里往来之好。”),需要良吏治理,由此引出下文众人推荐吴守忠知龙岩县事之事。
[4]夫漳,盖南赣辖中剧郡也:“南赣”,即“南赣巡抚”南赣巡抚,全称是“巡抚南(江西南安)、赣(江西赣州)、汀(福建汀州)、韶(广东韶州)等处地方、提督军务”。漳州地原属南赣之管辖范围。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囿于土匪聚集,朝廷采纳了江西地方官的提议,将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地区,即江西的赣州府、南安府、建昌府,广东的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湖广的郴州府、福建的汀州府,组成了一个特别监察区。巡抚衙门在江西赣州。南赣的辖区时有变动,亦曾经短暂的撤销,但是在正德六年旋又恢复(正德帝复立南赣巡抚时,建昌府被划掉,增加了福建的漳州府。),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
[5]邑之里弍十四:即明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民物志第二•坊里》所载之二十四图。其中:在坊,图八;龙门,图六;表政,图三;节惠,图二;万安,图五;集贤,图五。共计二十四图。
[6]龙门里:明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郭义山、邹文清校注)“卷之上·封域志第一·聚落”记载:龙门里分龙门上和龙门下。其中:“龙门上”含“湖洋、大池、小池”;“龙门下”含“上坪上(包括曹溪南部的马坑、崎濑及适中北部的上山、颜畲、新畲、蓝坑、莒洲)、上坪中(适中中部的土城、荫林、石马)、上坪下(适中南部缘岭、河口、板寮、上屿、下屿)”。
[7]鸟道:陡峭狭隘的山间小路
[8]蘧(qú)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犹今言旅馆。
[9]后建驿,纪“适中”:明嘉靖《龙岩县志》“官师志第三·属署”载:适中驿,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设,在县南龙门里上坪鼓楼之左,知县陈瀛创建,前厅后堂,左右为夹室,中联以穿堂,前为仪门,左为谯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县汤相重修。
[10]嘉靖癸巳:即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岁次癸巳,公元1533年。
[11]皇华驻节:
皇华:《诗·小雅》中的篇名。《序》谓:“《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国语·鲁语下》:“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諏、谋、度、询,必咨於周。”后因以“皇华”为赞颂奉命出使或出使者的典故。
驻节: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嘉靖《龙岩县志》“官师志·公馆”载:“上坪公馆,在适中驿前。成化十七年知县陶博建,嘉靖元年谢思木修,十二年陈瀛重建。”则此处“皇华驻节”即指官员外出执行公务,途经龙岩时可入驻于上坪公馆。陈瀛重建此公馆的嘉靖十二年,即此碑中的“嘉靖癸巳”。
[12]省方:巡视四方。
[13]舆有诵:成语“舆人之诵”。舆人,指众人;诵,即陈述。《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韦昭注云:《周礼》矇主弦歌讽诵。诵,谓箴之语也。因此,“诵”具有公正劝诫的意味。指普通百姓对某件事议论不停,纷纷发表意见。
[14]庚桑氏:庚桑楚(生卒年待考),原名亢桑子,一名庚桑子;有说为楚国人,有说为陈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亢,古音读作gng,因以讹字为“庚”。著名隋朝史学家王劭将其记作“庚桑”。按照《庄子》的记载:老聃的弟子中有个叫庚桑楚的,独得老聃真传,居住在北边的畏垒山,奴仆中着力炫耀才智的他就让他们纷纷离去,侍婢中着力标榜仁义的他就让他们远离自己;只有敦厚朴实的人跟他住在一起,只有任性自得的人作为他的役使。居住三年,畏垒山一带大丰收。畏垒山一带的人民相互传言:“庚桑楚刚来畏垒山,我们都微微吃惊感到诧异。如今我们一天天地计算收入虽然还嫌不足,但一年总的计算收益也还富足有余。庚桑楚恐怕就是圣人了吧!大家何不共同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他,像对待国君一样地敬重他?”
[15]乡进士:举人的别称。
[16]司教于赵之隆平:即赵州隆平县的教谕。明代,隆平县属真定府赵州管辖。《清史稿》志二十九《地理一·直隶》载,赵州属领县的直隶州,下领六县,隆平为其一。隆平今为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其地与北京城近在咫尺,所以在此为官的吴守忠清声很快传到朝廷。
[17]时余与计吏:根据《莆阳进士录》一书记载,陈经邦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吏部侍郎转礼部尚书兼学士。
吴守忠来龙岩的日期,自乾隆三年《龙岩州志》至民国三十四年的《龙岩县志》,乃至新罗区区志的“万历十五年”或“万历十七年”的记载均有误。根据吴守忠《建龙门硿桥记》一文,结合即“新罗第一泉”的碑刻的时间款,吴守忠当年来龙岩确切无误的时间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岁次癸未)。
结合以上内容,则吏部于万历十年定下吴守忠知龙岩县,其时间与陈经邦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吏部侍郎转礼部尚书,及其所言“时余与计吏”之时间吻合。
[18]佥:此字漫漶不清,结合文义,或为“佥”字,“大家”之义。
[19]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跟“殿”相对。
[20]擢(zhuó):提拔。
[21]甘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召公当农桑之时,重为所烦劳,不舍乡亭。至于棠树之下,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寿百九十余卒。后人思其德美,爱其树而不敢伐,《诗·甘棠》之所作也。
召公在农桑时,怕烦劳农民,耽悮农活,他不住馆舍,常在棠树下办案。后人思其美德,爱护棠树,并作《甘棠》之诗。此典多用于比喻德政。
[22]龙门者,侯所之郡辙迹也:明代龙岩县属漳州府辖下,而龙门里之上坪乃龙岩至漳州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辙迹,车子行驶的痕迹。
[23]丞适中驿事卓纯学为余里人:适中驿丞卓纯学其人事迹待考。按陈经邦为莆田县人,故卓纯学亦莆田县人。卓纯学丞适中驿事,且与陈经邦系同乡,故请其撰写这篇碑记,而吴守忠乃是陈经邦经手任命的龙岩县令,因此陈亦乐为之秉笔。
[24]茑萝:茑萝与女萝,两种蔓生植物的合称,比喻关系亲密。
[25]左述群言:下文所述众人之言。即“侯秉心恺悌,敷政敏简……合邑所为像而祠也。”这一段话。左:下文。
[26]秉心恺悌:
秉心:持心。
恺悌:亦作“愷弟”。和乐平易。《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愷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愷,乐也;悌,易也。”
[27]敷政敏简:施政简便快捷。
[28]苛察:指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
[29]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
[30]畎畝(qun m):畎亩。田间,田地。
[31]折狱:折进大狱。指判决诉讼案件。
[32]鉤钜:犹机谋。亦指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33]两造:也作两曹,指原告与被告。
[34]具文:指徒具形式而不起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
[35]迈:过往。
[36]选举患淹滞:
选举:科举。
淹滞:谓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左传·昭公十四年》:“诘奸慝,举淹滞。”杜预 注:“淹滞,有才德而未叙者。”
[37]多士菁莪乐育:
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
菁莪乐育:《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后因以“菁莪”指育材。
[38]
[39]及瓜线更新迭: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40]耕蚕:犹耕桑。
[41]循良:谓官吏奉公守法。
[42]耆民:指年高有德之民。
[43]侯之世家,江西上高人:按清乾隆、道光《龙岩州志》及民国《龙岩县志》均载吴为高安人。吴守忠亲题的新罗第一泉石碑,其落款亦自称“高安吴守忠”,凿凿可证,可知吴守忠为高安人无疑。高安,今为(宜春)高安市。而此处记载“侯之世家,江西上高人”,明江西瑞州府辖高安、上高、新昌三县,碑文所刻“上高”,有可能是撰文者的失误,亦有可能是后来篆刻者之失误。但碑文撰于万历十六年,其时吴尚在龙岩任上,即便撰文者出现这种失误,吴肯定也会加以勘正,按“世家”为“家世、世系”之义,因此“上高”亦有可能指吴守忠的祖籍。
[44]赐进士出身礼部尚书钦赐驰驿前翰林院庶吉士左春坊右谕德经筵讲官掌詹事府事邻治生浦阳陈经邦顿首拜譔
赐进士出身: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陈经邦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故为“赐进士出身”。
钦赐驰驿:皇帝恩赐可驾乘驿马疾行。此为当时皇帝给予臣子的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春坊:魏晋以来,太子宫称“春坊”。隋设门下、典书二坊,唐设左右二春坊,以比尚书、门下二省,各率其属。历代相沿春坊官有“庶子、中允、赞善”等。明清时,其实仅备翰林院“编修”“检讨”之升转,因而“编修”“检讨”升为春坊官即称之为“开坊”。清末废。
右谕德:官名。唐高宗龙朔三年 (663年)始置太子右谕德一人,正四品下,掌劳问赞导之事,隶右春坊。宋朝仁宗、神宗、钦宗为太子时皆置,以他官兼任。金朝置为东宫僚属,正五品,掌赞谕道德、侍从文章。明朝隶詹事府右春坊,掌赞谕规谏太子,从五品,以翰林院官兼任。
经筵讲官: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
詹事府:明清中央机构之一,创设于明洪武朝。该机构为模仿明朝旧有机构并加以扩充,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其中置詹事、少詹事等官职。詹事掌统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少詹事为詹事之副贰。明太祖对太子的教育很重视,既不随便付之以重任,又特设一套较前代完备的东宫官,以训导太子。
治生: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代。 明 黄瑜 《双槐岁钞·名字称呼》:“书简称人以阁下明公,自称不过侍生而已……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与门下、台下诸称。”因陈经邦已乞休居乡,其祖籍福建莆田,莆田与龙岩相邻,因此对于龙岩县令吴守忠自称“邻治生”。
浦阳:即“莆阳”,明兴化府莆田县之别称,今福建莆田市城厢区、荔城区等地。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福建莆田县(今莆田市城厢区长寿街庙前)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会试第二人,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明神宗为太子时,陈经邦选任东宫讲读官。神宗即位,他进讲经义,“明白恳切,音吐洪亮”“仪度庄雅,进退雍容”。陈经邦的应制诗赋常常受到神宗赞赏,神宗曾亲书“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皇帝常呼其“白面书生”而不呼其名。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据载,万历十三年(1585年),陈经邦乞休回乡,故能于万历十六年受卓纯学之请写此碑记。
[42]龙门里举人陈瀚:万历十三年应天中式,石西州(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东夏石镇南旧州)知州。
[43]大明万历十六年岁次戊子夏五月庚寅吉旦立
此落款有两种可能:
其一:此石碑为“大明万历十六年岁次戊子夏五月庚寅吉旦立”,道光十三年十五年重修吴公祠时,模仿原来字体,补刻上“大清道光十三年岁次癸巳夏四月癸丑吉日重修”字样。
其二:道光十三年十五年重修吴公祠时,将原有的《龙岩县仁侯南洪吴公像祠记》重新进行刻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