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蔬菜(野菜)龙岩话释名
——登徒子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春秋时代,孔子六十多岁了,还在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哪一国诸侯的聘请。有一天,他们在山野行走,子路跟在后面,掉了队。这时天色将黑,子路正在着急,恰好遇见一个老农在田里锄草,便问道:“你看见我老师了吗?
”老农向子路望了一眼,冷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既不劳动,又无生产知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不能辨别五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龙岩话名词或因年代久远,导致其本义失传,或产生音变,或又因舶来品音译而不知所云,故即便生活经验丰富之龙岩本地人亦难解其发音之缘由,兹列几样蔬菜,释名如下,老农其得其义乎?
一、苦抓
http://s16/mw690/0077sSwVzy7syvsOxOv8f&690
败酱草龙岩话叫作“苦抓”。“抓”的读音来自于“菜(蔡)”,“菜(蔡)”的古音是“cua”,比如,“浮蔡”的读音“pu cua”,“蔡”的本义是野草,因此,路“苦菜(蔡)”其实就是“苦的野草”的意思。苦菜(蔡)的读音“ku cua”,连读起来,就变成了“苦抓 ku zua”。“苦抓”今日龙岩话约定俗成写作苦爪(草头爪)。
二、竹打
http://s14/mw690/0077sSwVzy7syxXNuUtad&690
鱼腥草龙岩话叫作“竹打 dio da”,其实它叫作“竹茶”。因鱼腥草茎杆若竹状,晒干后可泡水当凉茶饮用,故名“竹茶”,其发音“dio die”音变为“dio da”。
三、冰糖芋
http://s9/mw690/0077sSwVzy7syy9y1hC08&690
槟榔芋形状为椭圆形,剖开的时候,里面呈槟榔纹,所以叫作“槟榔芋”。
槟榔芋龙岩话常常误读为“冰糖芋”。其实槟榔芋的“榔”字,它的龙岩话古音是“nuo”,如女婿的龙岩话叫作“婿郎”,读作“赛挪sao nuo”;又如小叔子龙岩话叫作“叔郎”,读作“索挪 suo nuo a”,郎(榔)的发音为“挪nuo”,槟榔芋读作“冰挪乌bin nuo wu”,龙岩人误“冰糖芋bin to wu”。
四、嘎浪薯
http://s16/mw690/0077sSwVzy7syyensoDcf&690
马铃薯约于17世纪由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经菲律宾群岛到达福建海岸,因此被叫作“荷兰薯”(红花豆又叫作“荷兰豆”,亦因此而得名)。龙岩话叫作“嘎浪薯ga lang ji”,它的发音其实就是源自“荷兰薯”。
另外,适中话称马铃薯为“番仔芋”,则源于当地人认为马铃薯为海外引进物种,且形状像芋子,故而名之。
五、玻璃菜
http://s10/mw690/0077sSwVzy7syypdchjc9&690
包菜龙岩话叫作“玻璃菜bo li cai”,这个发音其实源自“高丽菜”。 高丽菜俗称的由来,据说是日本人为广为宣传, 鼓励民众食用,将其营养价值比喻为菜中的高丽参,久而久之即称为高丽菜。“高丽菜”的“高”龙岩话音为guo(与“糕”同),玻璃菜其实是“高丽菜guo li cai”之误。
六、官篮菜
http://s5/mw690/0077sSwVzy7syyw5W3Ge4&690
牛皮菜龙岩话叫作“官篮菜gua na cai”,其实它是“莙荙菜gun da cai”的读音讹变而来(君的龙岩话古音为“gun”)。
七、烟筒甲
http://s13/mw690/0077sSwVzy7syyQFvSkdc&690
白菜的龙岩话叫作“包白”,又叫“甲白”(见道光十五年《龙岩州志》“卷之八·土产志”),因白菜叶子为白色,其叶子形状一片一片像盔甲,故称“甲白”。白菜又名“烟筒甲”,因其整体外形像烟囱,故龙岩话又称“烟筒甲”。
八、羊仔菜
http://tgi1.jia.com/116/469/16469503.jpeg
羊仔菜即茼蒿菜,茼蒿菜叶如艾,花如菊。其叶子像艾草,所以叫作“艾仔菜”,因“艾草”的龙岩话发音为“iua”,与“羊”的龙岩话发音相同,故“艾仔菜”被误以为“羊仔菜”;又“iua”的发音与龙岩话“蚂蚁”相近,亦被讹传为“蚂蚁菜”。
九、角仔菜
http://s14/mw690/0077sSwVzy7syzvaisJfd&690
角仔菜即菠菜。因原产于波斯(今伊朗),故称“波斯菜”“菠菜”。菠菜种类很多,其叶片形状有戟形和卵形等等,因最先进入闽南龙岩一带的菠菜叶状为戟形,呈棱角状,故因形而得名“角仔菜”。
十、文莱叶
http://s16/mw690/0077sSwVzy7y7z2MZyL5f&690
文莱叶,即龙岩话地瓜叶(番薯叶)的另一种称谓。据传龙岩华侨最早从文莱引进地瓜,故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