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景录: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023-05-05 21:57:53)

刘景录:中华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009年02月25日 09:56   来源:理论网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刘景录
[字号   ]


    民族精神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表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这个问题要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说起。中国人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天道本源阴阳化生的存在机制”。《易经·系辞》谓“太极生两仪”,即宇宙本源分化出两仪——阴阳(乾坤、天地);阴阳交互作用再生出万事万物。因此“乾”、“坤”两卦最重要,居六十四卦之首。《乾卦·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辞》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代表阴阳、乾坤、天地的根本特性。古人认为,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应体现天地的特性,有道君子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所以先民一直以“自强”和“厚德”培育自己的品格。中华民族精神,细细分析,可列出几十条甚至更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自强”和“厚德”两大范畴。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方面对传统民族精神作些分析。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锐意进取精神

    一是由忧患意识而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人基于对天道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认识到“天命无常”,自然灾害难以预测,社会动乱难以避免,表现出对人类苦难刻骨铭心的忧思。《易经·系辞》谓:“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告子下》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从先秦时代起,这种忧患意识就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心理深处。从孔孟的“忧道”,到历代志士仁人的“忧国”、“忧民”、“忧天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里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话简化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从岳飞到林则徐等民族英雄,再到方志敏等无数革命烈士,都体现了这种坚定而深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从刚健自强而来的大丈夫精神。《易经》讲的“天行健”,是说天道永远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充满了蓬勃的创造力;人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才不枉生于天地之间。这样,刚健自强就成了高尚人格的核心,它激励人们去追求高远的目标,为崇高的理想献身。儒家经典《左传》还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提示人们不要甘于平庸。孔子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这种刚毅耿介的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无数英雄人物走上大有作为的人生道路。

    三是由“穷变通久”而来的变法图强精神。《易经·系辞》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要往相反的方向转变,变化之后才能继续向前发展。古人把这种发展变化视为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必然法则,天地万物概莫能外。在历史上,由此发展出“变法图强”的优良传统,每当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时,一些贤明的当政者便力图通过变革弊政以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鸦片战争以后,在国家民族的长期危机之中,“变革弊政以求自强”曾是全民族的基本心态。近代史上的改革,尽管步履维艰,道路曲折,终究还是缓慢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其实也是历史上变法图强精神的一种延续。

    四是由注重伦理而来的崇德重义精神。和古代世界其他伟大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特点。希腊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希伯来文明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华文明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而属于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崇德重义,把仁义道德置于一切价值之上。下面一些古训是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仁”比生命还重要,他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更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把圣贤与常人拉近,激励人们的成德向善之心。中国人讲的“修齐治平”,是从“修身”开始的,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兼容并蓄精神

    一是由贵和尚中而来的追求和谐精神。“中”在儒家经典中是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指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过去孔庙大成殿里有“中和位育”或“位育经论”的匾额,是《中庸》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缩写和强调,可见儒家对“中和”思想的重视。中和就是把各种对立的、不同的因素适量配合,使之合于正确的法度和准则,天地间的事物才能各得其所,万物才能正常繁育发展。应该注意的是,中和并不是要取消差别和矛盾,而是在承认和正视矛盾的基础上,寻求平衡与协调。孔子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君子追求的是和谐一体,而不是要求绝对一致;小人徒然追求绝对一致,结果连和谐共存也做不到。朱熹认为,“中和”与“中庸”是一致的。孔孟之后,历代儒者都对中庸思想进行了反复阐释和发挥,中庸之道成了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准则。

    二是由整体至上而来的民族凝聚精神。“礼”或“礼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一体化的内容,成为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模式。和西方文化把人看作独立个体不同,“礼治”文化把人看作具有群体生存需要的群体中的一分子,具有伦理道德自觉,隶属于家庭、家族和国家。由此发展出整体至上的观念,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形成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中国人对待家庭、家族和国家,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把个人命运同家族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的情感,使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由有容乃大而来的兼容并蓄精神。在《尚书·君陈》里,儒家的圣君之一周成王训导其臣子时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只有具备博大宽容的胸襟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后来“有容乃大”成了一句代代相传的古训,同时演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曾经由衷地赞叹过“汉唐气魄”,即在汉、唐等最强盛时代,中华民族怀着无比的自信力吸收了可能吸收的一切有益外来文化,丰富发展了自己。从汉代起,中华民族毫无芥蒂地吸纳印度的佛教文化,极大地充实了自身文化,并且把佛教改造成中国化的佛教。从鸦片战争至今,我们又大力引进西学,发展自身文化,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精神。中华民族由大小56个兄弟民族组成,各民族都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千百年来友爱互助、和谐美好地共同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胸襟和美德。

    四是由天人合一而来的尊重自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个经典性的命题。在儒家思想中“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天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带有一些神秘的意味;而在老庄思想中“天”几乎就是“自然”的同义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有机地、整体地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主张人和自然平等与和谐。中国人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热爱自然,赞美自然,并溶入自然。中国的山水诗最动人,中国的山水画最发达,是中华文化独具的特色。《孟子》中有关善待自然的言论,几乎与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致。中华民族这种亲近自然的姿态,与西方人对待自然的“戡天役物”式的态度大不相同。所以西方的有识之士曾经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提到的孔子的智慧,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概括,重点是指中国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而言的。

    以上我们从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作了粗略的描述,虽然不够全面也不够充分,但足可说明其源远流长和历久弥新。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讲演中指出:“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这句话简洁明快地说明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要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这正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要做的事情。

    回溯源头,就是要求我们省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明白其精髓之所在,明确应传承的命脉是什么。上文提及的“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两大方面,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应世代传承的文化命脉。特别是我们今天要实现“和平崛起”,“崛起”要求有进取精神,“和平”要求有兼容精神。把握住这个“命脉”,我们就有了立足之地,就有了自尊自信,就有了独立于世界的主体意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细密的研究,应是我国学术界的长期任务;对传统文化是否要传承的讨论,可以终止了。从19世纪以来经过100多年的认识和实践,我们已经明白了传统的文化精神不可丢,不能丢,也不该丢。丢掉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丢失了身份象征,将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溯源头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我们检视传统文化之所短,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以便在改变弊端和弥补缺陷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中华传统文化诞生和发展于自然经济时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带有小农经济的特点,如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唯书唯上的迷信习气、崇拜官位的等级观念、拉帮结派的宗派意识以及不重公德的生活陋习,等等。对此我们必须坦然承认,认真对待。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克服和改变上述状况,决不是一件轻松的历史任务,必须从人人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也许要经过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精神文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