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022-09-30 11:26:09)
儒家首重亲民、化民,不重化身。在儒者看来,发明心性之全体大用,其所用之处甚多,排在首位的是平天下,其次是治国,再其次是齐家,最后才是修身。故知修身只是心性全体大用之最末一节。而佛家发明心性,首在成就修身(也仅限于形质之身)。在儒家看来,此正所谓之小,非大人之道。“参天地,赞化育”,如是方为大人之学,如是方为《大学》之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者以平、治、齐、修,明其先后,以止、定、静、安、虑、得,明其先后,此为真正之近道也。
心通则周身百脉皆通,理通则周身千结皆化。在德化人生中,心性发明全体大用,其大德加被于身谓之“德润身”。
       儒家首重孝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如于死时,全身光化而去,只余指(趾)甲,此有毁伤身体发肤之嫌。《孝经》和《大学》之作者曾参,临去世之时,谓其子弟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由此可见,儒者为孝而守护身形之深切。儒家注重葬礼和死后入土为安(生时不舍家国,死后不离故土)。如此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慎终追远,仰慕祖德、传承先贤遗风之时,有所凭藉;如此可望风气纯朴,民德归厚。
       关于证道之难易:无论是佛教之小乘、大乘,还是金刚(密)乘,有一个基本教义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那就是:再三地强调心性之无限玄远,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几乎难以企及;再三地强调心性之无限深奥,于我们这些智浅障重者而言,极尽想象,穷思竭虑,也难以触及其皮毛于万一。菩萨之路,漫长久远,动辄以劫计数,方毕其功。另,佛门号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各有次第,如此无量之法门,实非普通学者所能承受。仅仅将这些头绪多端、路径迥异的无量法门,粗略地摸索一遍,也可转青丝为白发。若无超人之坚志宏愿,实难久持。故佛门弟子需时时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求自勉。如是设教,本意是为了让众生对心性生起渴仰心、庄严心、稀有心,佛教自设曲径,自高门槛,以诱初学,实为慈悲心切所致,意在庄严佛法,增辉门庭,但凡事有度,过或不及皆为恶。佛家未能把握其度,大大过之,反令凡夫生起畏难之心、厌烦之心、绝望之心。此非物极必反乎?儒家谨守仁道,化险滩为坦途,开放自然,简易平实,以无法为法门,以率性为常道。故依儒家视心性,亲切生动,稀松平常,如家常便饭一般。让我们试看儒家如何论心性:“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上》)
         明代王阳明著名的“知行合一”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最能表示儒家修行特色。世上本没有如佛家之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需此八万四千法门,于儒家只需一个法门足矣:知行合一。只要切实通达其理,明白其特性,对历代圣贤所表现出来的,所拥有的(如佛家大圆满之光明身和虹化),如行者有此兴趣,便于心中存此兴趣,并佐以坚定不移之信念,很快此行者即可实现之。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阳明语)。一个“兴趣”,再佐以一个“信念”,仅需此四字,就囊括了佛法大圆满全部义蕴。如此简易之事,不知佛法为何将其铺排得如此繁难复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