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2025-03-19 17:52:1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论文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吴春玲(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安徽池州,247200)

陆正启(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安徽安庆,246200)

 

摘要:创新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可以从诗词艺术审美视角探析中小学语文课堂的美育浸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学生在诗词鉴赏、诗词吟诵、诗词创作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诗词诞生时代背景的人文美;诗词叙事季节指征的情境美;诗词鉴赏审美旨趣的意象美;诗词吟诵声气还原的声韵美;诗词创作素养旨归的创造美。

关键词:中小学诗词教学;美育浸润跨学科主题学习;审美视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1]创新新课标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不仅体现新课标的文化自信维度,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效能的灵活转化[2]。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真切饱满的情感抒发,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度与神韵。中小学生经常吟诵古诗词能够陶冶高尚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启迪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

一、人文美:诗词诞生的时代背景

在诗教学中,了解和运用诗词诞生的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诗歌是时代的产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思潮当中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为什么会具有某种风格,为什么会描写某些景物与人物。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阅历又了解诗歌诞生时代背景的重中之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阅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的动机和归因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诸多名家诗词,教学时可巧设专题整合赏析[3]。以诗仙李白的诗词为例,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盛唐的大气象,与时代背景可谓相得益彰。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时,可进行拓展延伸,引入诗作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按照时间顺序画出思维导图整理归类,结合诗人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以增进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内涵及对诗人的了解。从人文历史,李白活跃于公元八世纪的盛唐,其时,唐王朝的物质文明蓬勃发展,国家大治,国力强盛,乐观自信、蓬勃向上的社会风尚尽显从个人经历来,李白的生活相对优渥,喜欢饮酒作乐,不拘礼法。他曾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结交名士与墨客,以他不羁的性格与才华深刻诠释了社会的精神风貌文化传播角度,李白的诗歌道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道教所强调的超然物外人生态度、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以及对永生的追求都是理解李白思想的参照系。

同样,在教学中还可以选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便于学生整合资源,做好积累,感受不同诗作的诗风和情怀。

二、情境美:诗词叙事的季节指征

中华古诗词借物抒情,寓意于物。大量诗词中的“物”恰是季节性的指征,不同季节的诗作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了解诗词“物”,能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叙事情境,体验情境之美[4]。例如,杜甫《绝句》中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分别引导学生抓住“春风”“花草香”“碧玉”“绿丝绦”感受春景的盎然生机,进而感受诗人对春天、大自然以及生活的态度。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梅花是春天最早绽放的花朵在许多诗词中,梅花常被用来表达坚韧的品质傲雪凌霜的风骨,如王安石《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同样,不是视觉体验,诗人常常用语言调动读者在不同季节中的听觉、嗅觉或其他感官,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蝉鸣蛙声暗示夏天:“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杨万里在《咏桂》中用“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形容秋天。在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描述不同季节的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律动,还可以选用描述同一季节的诗词进行比较,思考景物如何与人生情感相融合,借以遣兴抒怀。比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描写的都是秋景,但绚烂的红枫与潇潇落叶、滚滚长江不同,诗人在描述秋时有不同的着重点和表现手法,对秋季的感触或喜或悲,也不尽相同。小学课本中还有很多描写冬天的诗,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抓住冬天的“苍山”“白屋”“北风”“雪”等景物,或呈现冬的静谧悠远,或展示冬的凛冽萧条。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四时之景不同的美,能有效增强阅读的画面感、情境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格(表1),请学生填写,了解诗词中的“物”。

1  古诗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

诗题

作者

季节

描写的景物

表达的情感

  

  

  

迟日、春风花草飞燕、鸳鸯

喜爱留恋春天

  

贺知章

 

 

 

  

 

 

 

 

  

王安石

 

 

 

别董大

  

 

 

 

 

三、意象美:诗词鉴赏的审美旨趣

类似于古诗中表现季节性的手法,诗人常常选取特定的自然景物或其他事物,一方面用来呼应传统文化的情思,另一方面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依托有限的字词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达到意与象的融合,营造意象之美对意象的理解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总结归纳一些典型意象,如“梅”四君子自古活跃文人笔下,是中国文人画常画不衰的题材,它们分别代表傲、幽、淡、逸四种君子品格。梅有自强不息韧性高的品格,兰有高雅自持不入俗的精神,竹有刚直不阿的坚韧,菊有清雅高洁的气度。因此,教学中可借助同一景物指导学生进行类文阅读如选用《墨梅》《白梅》和《雪梅》,或选用《竹石》《咏竹》和《竹里馆》组诗学习,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诗作如何表现传统意象,总结诗歌中提到的梅菊和君子特有品质的对应关系。其次,对于寄寓了诗人主观认识和情感的非典型意象,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发挥联想想象,体悟由意象生发、又超出意象之外的意蕴。如鉴赏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需要讨论诗人为何选取傍晚来临的春雨、湍急的春潮、人的荒野渡口以及横浮水面的渡船在这样一个春日的傍晚,诗人心中一无奈和彷徨若隐若现想象画面,身临其境般体会诗人面对这些事物时的心理感受,才能抵达诗歌核心,有效训练学生的意象思维方式,体悟诗人所推崇的审美旨趣。

四、声韵美:诗词吟诵的声气还原

吟诵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基石。吟诵能重新焕发古诗文生机活力,学会吟诵,就像找到一部穿越时空的录音机,可以回放千年以前的声音,重现诗、骚及李杜诗文之神气,帮助我们体验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声韵之美。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5]。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诗歌要吟诵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华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生就有音乐,非吟诵不能体味其情致韵味同时汉语是音形意相结合的语言,语音本身就能表情达意。在中小学诗词教学中,引入吟诵,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寻找规律,先标注平声字和仄声字,再借助工具找出入声字,在任务驱动下体味吟诵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

举例来说,“天门中断楚江开”“门”字拖长,有天门山很大之感,“开”吟得长,长是延展,是空间的延展,两座山像门一样轰然洞开,给长江让路,景色壮丽,气势如虹。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低是感慨,吟诵《相思》时,“此物最相思”“最相思”吟得细腻、绵长、低微,红豆就像渺小而深情的我,这就是相思的感觉。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高是强调,“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吟得高,诗人李白蒙冤被流放夜郎途中,在白帝城遇到大赦,脱离险境,重获自由,新的希望已经展开,无比欢欣。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短是决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复”吟得又高又短,作者运用这些短促的声音,警示人们,光阴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当珍惜才是。

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下中小学诗词教学路向创新 

古诗不仅用文字在表情达意,更是用声音在传递言外之意,唯吟诵才能更好体味个中滋味。掌握了方法,学生学习古诗,就可以先标注文字谱,再根据文字谱学习吟诵,事半功倍。读古诗文讲求因声求气,涉及轻重、快慢、缓急的变化,具体而言“快表气势,慢表回味,轻表温柔,重表明确,中表陈述”,丰富变化,姿态横生。

五、创造美:诗词创作的素养旨归

诗词教学的最终体现,不在于吟诵古诗文,而在于创作诗词和白话诗文。学以致用,落地生根,让古人的情感和志趣与当下的学生生活产生共鸣,学生学会思辨、学会审美、学会表现、学会创造。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需构建完整的小学诗教课程体系在诗教课程体系,不仅需要鉴赏诗词、吟诵诗词,更需要循序渐进的输出例如从儿歌、歌谣的创作开始,逐步过渡到童诗、现代诗和古诗的创作。学生在了解了诗歌的基本要素,鉴赏了不同形式、不同流派以及不同时期的诗歌之后,在大量吟诵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诗词创作诗词创作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他们掌握的方法选择任一诗体表达自我感受,从鼓励学生每天进行短时的作诗训练开始,鼓励他们平日多观察周围事物,回忆个人经历以捕获创作灵感。

中小学诗词创作教学可参照以下几个步骤:一是专项修辞训练。教师可以推荐一种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比兴等,学生创作两到三句语段即可,在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互相朗诵他们创作的语段,培养创意思维;二是创作有韵律的童诗。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有固定韵律的创作模版,引导他们以查字典、完形填空的方式写出有一定规整格式的作品;三是创作固定题材的诗词。由教师确定当日的创作主题,如四季、动植物、旅游景点等,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和经验,搜集相关题材,记录自己感受,最后转换成一定格式的诗词,与同学分享;四是以训练想象力的形式创作诗词。教师提前准备印有不同题材的卡片数张,让学生从中随机抽取几张,再根据抽到的卡片内容撰写一个连贯的故事或场景,最后将文字转换成一定格式的诗词;五是以多媒体形式训练通感。教师可通过播放音乐、短片甚至带领学生舞蹈的方式,提示学生将不同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文字,并试图以诗词描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诗教的终极方向应是——人的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品性教育。中小学诗歌创作与成人诗歌不同,成人的评判标准往往带有一定的社会道德导向,成人所想象的儿童视角与儿童自身的视角也存在差异。虽然从鉴赏诗词、吟诵诗词到创作诗词可以水到渠成,但青少年刻意模仿成人视角中的说教口吻、或是模仿过于复杂的思绪与情感,都会使中小学诗词创作丧失与生俱来的真实感。所以诗词创作虽需要一定规范,但更需要回到中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更多地激发学生自主创作欲望。

如学生这样写到:

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田野

花花绿绿的田野上,

愤怒的犁,用牙齿啃着大地,

草儿和花儿被赶进泥土里,睡着了。

 

咏菊

春花比烂漫,夏茂忘秋寒。

待到凉风起,还看蕊傲栏。

 

绵绵小雪白似玉,

寒风拂面冷如冰。

大街小巷无人过,

唯有一雀留枝头。

 

冬天的风

你翻山越岭而来,

在窗外呼呼地叫着,

是在和我打招呼吗?

 

你摇曳着树枝,

是想和它们跳舞吗?

 

你轻拂着湖面,

是和小鱼儿玩耍吗?

 

哦,这冬天的风!

 

得叶嘉莹先生书(外一首)
零落半生复转蓬,他乡霜月旅思浓。

射姑山上仙姬气,王粲楼头处士风。

老骥归来心不减,莲实落去果重萌。

明年待到春发处,一品荷花一苑红。


鹧鸪天·春日抒怀
阴翳浮云一照开,韵华红紫赵春来。

劳心事体且抛弃,无限春光任有裁。

秋实落,俏梅衰,满图桃李畅心怀。

人向万事营更替,落去夕阳月自白。

 

登庐山有感
千尺悬淙千尺珙,三叠飞雪舞旌虹。

峥嵘望去君休叹,欲览风光到险峰。

 

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谈作诗: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诗,那是因为孩子总是能够给你带来那份灵动,像自然的风轻拂……”
    “每每写完一首诗,一种无形的成就感就环绕着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像中了魔法似的。”

“我常把自己幻想成诗中的角色,野地里的小花,海浪上搏击的海燕。让笔尖下的文字跟随自己的思绪游走。不管所作的诗有多么幼稚,我也算是可以作诗了。”

“在阳光下,在小径上,在草丛边。灵感总是说来就来,忙碌的蜜蜂、绽放的花朵、挺直的大树、坚强的小草……一切的一切,万物皆可入诗来。”

作诗的境界,是修身,是自我教育,自我感慨,自我排遣,自我净化。学生养成作诗的好习惯,每天尝试作几句诗,像发短信一样轻松,像呼吸一样自然。作诗重要的不是格律,不是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与热爱,孩子们的诗作虽稚嫩,但从中能窥见那份诗心、文心——就是万物一体,感物起兴,独抒性灵,珍爱生命的态度。

创新新课标下中小学诗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层次感,使学生在掌握多种阅读方法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个性化解读能力与鉴赏能力[6]。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小学诗词教学方式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归引、探索,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以美育浸润展开跨学科主题学习[7],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艺术人文美、情境美、意象美与声韵美,尝试创作诗词创造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    [2]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56.

[3]陈明明.统编版小学语文单元导读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2(07):61-63.

[4]张馨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情境创设的基本特性[J].教学与管理,2023(35):30-33.

[5]叶嘉莹.《爱上古诗词九堂课》[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6]童蕾.略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及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参考,2021(01):32-33.

[7]教体艺[202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Z].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