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望江二中-陆正启美术工作室
望江二中-陆正启美术
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43
  • 关注人气:1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李叔同传》读后感

(2024-12-28 16:01:10)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情况
读书笔记——《李叔同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李叔同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李叔同传》读后感
呈现作品观看时不能提前告知作品名称,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赏作品,发现作品样态中的细节有什么?即,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雕塑作品有怎样的感受?请学生自己描述对作品的感受和感觉。
在视觉、听觉初次邂逅作品的整体感觉(感受)之后,引发的对作品的问题展开对话,探讨作品的视觉感受:也就是会出现很可能有很多学生对该雕塑并不“感冒”(看不上眼)。此刻问题就来了!当年为何这样雕塑?
此刻引出学习单,给若干作品的背景素材,让学生按照分小组或者个人来解答作品的相关问题。以学生对作品的阐释为主,教师作为辅助学生自主欣赏“敲边鼓”的人,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线索,激发学生们深入探究。
此刻引出学习单,给若干作品的背景素材,让学生按照分小组或者个人来解答作品的相关问题。以学生对作品的阐释为主,教师作为辅助学生自主欣赏“敲边鼓”的人,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线索,激发学生们深入探究。
当学生探究有点起色的时候,要围绕作品的主要问题:作品的艺术特色展开辩论!也就是何为意象性的造型?这样的造型有哪些特点?能否感受到作品的体量感、空间感和形态的内涵。
这个主要问题的探究课堂上估计无法达成一致性的观点。“如何将美育浸润贯彻到教学中?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联通作用,把每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官的潜在联通能力点燃,使学生的感官变得灵敏,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审美感受。感官的敏锐还要进一步引向情感的丰富,达到情感的体验与教育,从而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滕守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