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评论》关于美育浸润行动征文
(2024-04-21 11:06: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一、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指向育人本质
美育包括但不止于艺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创造教育,是促进人实现感性和理性和谐,让人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因而对人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价值。
学生是美育工作的中心。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要求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这是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
马维林教授、杨毅老师特别谈到“教育现代性视域下美育的生命意向”,并指出,现代教育之所以重申其审美性,凸显美学对教育生活的改造,根源于世界的本体之美、人类生活的审美属性以及生命内在的审美自觉。教育的本质是激扬生命活力、成就生命的幸福,让每个个体充分体验教育生活的美好,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而教育强国要回到生命立场,以美育重构教育生活,让学生的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从而成就气象万千的教育美学生活。
二、建构多维度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
《通知》提出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八大行动。事实上,这是学校实施美育浸润的立体坐标。
本期专题,黄慧校长介绍了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着力打造的三条新美育场景式学习路径。文章特别谈到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认为校园空间应该变成浸润式的不说话的老师,让“学习流”随处流淌。这不是一种强加的刻意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教育,也就是常说的“润物无声”的教育状态。
段鹏老师特别关注到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的协同问题,认为这是一个“课程社会化”的过程——不同于传统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材中心”,其更多是借助多样化的社会资源,立基于更为广域的社会空间(博物馆美术馆、社区等),让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地再学习、再创造。
周春花、陈胜显老师以海南省文昌市的联东中学为例,阐述了这所乡镇中学和周边社区共享共用场馆,开发文昌传统民居灰塑艺术系列美育课程,从而探索出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王晓文老师则注重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把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民艺匠工、红色故事等注入美育教学之中,创造性地实现在地文化传承与浸润生发。
这些文章不仅诠释了美无处不在、美育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也探讨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策略,为建构多维度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
三、教师是落实美育浸润行动的关键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关键。《通知》要求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
另外,乡村美育是美育工作的难点、重点。而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为此,陈梅、温锦新老师特别指出,要全面实施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的目标,乡村学校尤其值得关注。并且,不解决乡村美育的师资问题,乡村学校美育浸润的愿景就成了“无米之炊”。目前缓解这一矛盾较为有效的办法正如《通知》中所言,要“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城乡学校之间‘手拉手’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而相对于高校对中小学的帮扶,城乡学校之间的互助效果更为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教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该关注其行为的内在趋向性,即性情、品性等精神层面,最终让教师实现通过“美”的方式,遵循“美”的规律,培养“美”的学生。
最美人间四月天。
让孩子们去感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情之美,以美去浸润、去打动、去激发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