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况——孙岳兵、张琳:智媒体赋能红色教育的功能向度与实现路径
(2023-05-26 16:29: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红色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智媒体,正加快促进人工智能与传媒、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实现信息与受众需求的智能匹配。智媒体以媒体的智能化改造、技术的价值观引领、内容的智慧化应用为依托,以面向移动端的数字化、虚拟化、精准化、个性化、互动化等为具体实践形式,其个性化推荐、可视化呈现、智能化利用、场景化互动等功能优势,有效契合了青年一代的兴趣特点和个性化需求,为赋能红色教育提供新的平台载体和技术支撑。一、当前红色教育的现状审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他指出,“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同时,我们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近年来,红色教育不仅在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内涵挖掘、内容时代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一,红色教育载体迅速拓展。一方面,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精心打造身边的红色教育基地。如湖南省充分发挥“伟人故里、红色热土”的优势,推动全省48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修保护持续加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教育功能持续强化;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红色教育网站,为青年一代提供丰富的“线上”红色资源,如“红色青春”教育网站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讲述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提供在线学习和测试的功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知识。其二,红色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各地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红色教育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如古田会议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红色文物虚拟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带给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留下深刻印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加强智能化建设,将红色元素与智能技术相融合,满足受众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取得良好效果。其三,红色教育的时代内涵日益丰富。近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书写出一部壮丽的爱国主义史诗。各地纷纷以此为契机,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事迹和精神意志转化为红色教育的鲜活素材,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制度自信。尽管当前红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掣肘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碎片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割裂了红色教育的整体性。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媒体传播场域中,一些网络媒体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播媒体为迎合大众“快餐式”的口味,追求速成和短期流行,习惯于以短小精悍的内容生产简单地将红色故事呈现出来,而对红色故事背后的生成背景与时代价值缺乏深度挖掘和深刻阐述,使大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停留在肤浅化、碎片化层面,割裂了红色教育固有的整体性。其二,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束缚了红色教育的交互性。当前,新媒介新技术的发展使红色资源的多维立体化视觉呈现和个性化推荐成为可能。然而,目前很多教育主体在教育手段上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联动价值,往往依靠几张静态的图片、几段简单的视频资料开展红色教育,这种以报告式的理论阐释、刻板化的说理方法、学究式的资料呈现等为主要特征的单一化教育手段,不仅束缚了红色教育的交互性,也难以激发青年一代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以致红色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入脑入心。其三,边缘化的受众视角弱化了红色教育的精准性。随着资源数字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红色教育受众愈加趋向于年轻化,以“00后”为主的青年一代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已经习惯于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他们需求多变、思维跳脱、富有想象力,向往追求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交往方式。相对于受众多样化、精准性、个性化的需要,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红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多变的需求,过于抽象化、枯燥化的教育内容也很难回应他们的审美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色教育的精准性。而对受众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缺乏精准把握和深入了解,也是受众视角被边缘化的重要体现。其四,文本报告式的话语表达削弱了红色教育的生动性。话语体系的建构是红色教育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智能技术的推进,原有的文本报告式的红色教育话语已经不能适应网络传播这个最大变量,也削弱了红色教育的生动性。起源于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已经非常久远、陌生,红色教育如果一味停留在同质性的历史话语的旧视野中,就很难实现青年一代与红色文化的时空“对话”,也容易拉大他们与红色资源的情感距离。二、智媒体赋能红色教育的功能向度智媒体“是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实现信息与受众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智媒体具有智慧、智能、智力等属性。一是智慧,通过技术引擎为媒体融入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媒体,智媒体具备高尚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甄别虚假信息,及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导,为用户提供更具准确性、高效性和正能量的信息传播,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传播氛围。二是智能,实现信息供给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和智能匹配。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针对信息泛滥所产生的选择困难以及信息读取所面临的杂乱无序,用户亟需个性化、定制化、精确化的智能服务。智媒体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用户画像,锁定用户喜好,自动识别并精准推送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三是智力,通过智能算法的技术突破,智媒体自身能够实现更新迭代。智媒体基于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推动数据集成和算力算法的提速升级,强化媒体的人工智能性能,帮助媒体自我进化、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智媒体的这些本质属性使其具有资源存储的数据化、数据走向的可预测性、信息推荐的精准性、内容呈现的可视化等功能特性,进而为红色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其一,资源存储的数据化助推红色教育的数字化升级。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平台日均生成数以亿计的数据,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大大增加了数据生产量,当人们打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一瞬间,数据就开始产生,无论是浏览网页、发布信息、网络聊天,还是网上办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亿万数据都会被即时复刻、保存,甚至上传到云端存储。随着智媒体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年群体不仅成为数据的使用者、受益者,也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创造者,在整个数据生产、使用过程中,青年群体用网的行为表现、兴趣喜好都会被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由此数据库顺势而成,为数字时代赋能教育方式变革、增强红色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其二,数据走向的可预测性提升红色教育的前瞻性。利用智媒体的预测功能,分析、推演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规律,不仅能够对其学习趋向作出科学分析、有效推断,更有助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红色教育方案,并对他们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偏差作出及时预防和制止,以保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与传统预测不同,智媒体在预测的样本容量和预测方法上有着更大的优势。一方面,智媒体技术以大量客观数据作为分析样本,依据数据模型作出预测,预测指标和预测样本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易受预测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因而预测结果相对精准、科学。另一方面,智媒体自身具备资源存储数据化的优势,能够承载较长时间跨度的样本数据容量,并对教育对象数据样本进行全面分析。其三,信息推荐的精准性提高红色教育的针对性。信息推荐的精准性是指利用协同过滤算法等技术,通过收集受众的兴趣偏好、浏览足迹等行为数据,为其提供精准性的信息推荐。智媒体的赋能有助于实现对青年群体思想与行为需求的即时捕捉和精准获取,进而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推荐,实现供需平衡。具体而言,依靠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实时采集青年受众的兴趣数据,“构建以受众交互项为中心的节点近邻,并挖掘知识图谱中受众实体节点临近信息”,再构建基于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特征提取等技术构建的青年受众兴趣模型,以模拟、补全受众兴趣点,最终完成信息的精准推荐。譬如,不同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源时关注点不同,通过智能分析进行实时精准推荐,学生不需要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自身感兴趣的最新资讯,不仅降低了查阅资源信息的时间成本,也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学生所需。其四,内容呈现的可视化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内容呈现的可视化是指“借助高端信息技术,运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及用户界面,通过表达、建模及对属性、动画等的显示,实现数据表达与理解的可视化”。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就有意识地推动图形文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并善于利用图画的表现方式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可以说,人类与生俱来就具备对图形信息的识别能力。诚然,智媒体承载的可视化技术基于图像元素生成,却又超越了二维性平面图形的视觉传播方式,它融二维平面图像与立体化视觉图像于一体,能够将红色教育中的思想认识、道德规范、政治观念等抽象内容与可视化的形象图像融为一体,以直观的视觉传播方式呈现信息,不仅帮助青年受众快速感知视觉图像的表面意旨,理解其中潜在的价值规律,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启迪灵魂和思想,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