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核心期刊《美术》图画的节奏:“气韵生动”的西传与接受

(2022-12-16 10:19: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学习情况
“图画的节奏”通常以一种比喻性的修辞面貌出现在艺术批评的话语之中,指向观者面对静止的图画空间所体悟到的如音乐流动般的节奏之美。只是,这一比喻性的表述方式掩盖了图画空间中的节奏事实,将图画表现的风格、形式、结构、情感等各种元素均纳入自己的表意场域,使得“图画的节奏”成为一种语焉不详的表达。追溯这一言说的缘起,即节奏概念进入绘画批评的理论路径,可以发现,“气韵生动”的西传是这一路径中关键的一步,对“气韵生动”的探究改变了西方学者对“图画的节奏”的理解。概言之,20世纪初的西方学者以“rhythm”(节奏)阐释“气韵生动”,这一重要的艺术史现象一方面呈现出西方学者经由“气韵生动”所发掘出的“节奏”概念的新内涵,另一方面揭示了西方学者观照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思路及由此形成的节奏视角。通过“气韵生动”的西传,可以看到“气韵生动”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激发出的新的审美观念和想象。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节奏”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的《荀子》。在《荀子》中,“节奏”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指向国家治理的礼节制度与法律规定,秩序井然、宽严相济的“礼义节奏”是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例如《荀子·富国》中论治国之道:“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第二重含义指向乐舞艺术表现中的运动形式,古代的雅颂之乐在整体上追求节奏表现的齐整与和谐。例如《荀子·乐论》中言雅颂之乐:“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说文解字》有云“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奏,进也,……上进之义”;“节”的本义为分段的竹节,“奏”的本义为奏进、进奉。参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节奏”的这两重含义存有相通之处,“节”有止义,“奏”有进义。礼义节奏要求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人际交往要有分寸和节度,该止则止,该进则进;乐舞节奏要求艺术表现的动静强弱要遵循和谐有序的形式安排,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概言之,无论是指向礼法制度还是乐舞艺术,“秩序”都是“节奏”一词的核心含义,“节奏”概念在诞生之初即与乐舞艺术密切相关。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节奏”都指向一种秩序化的表现形式,并且很早就出现在对乐舞艺术的描述当中。因此,当活跃于音乐、诗歌等时间艺术中的“节奏”概念进入绘画艺术领域时,它总是携有音乐形式的“影子”,这一“影子”是比喻性修辞的产物。例如,达·芬奇就以音乐的节奏与和声去解释人体绘画中轮廓与结构的关系:“音乐的和声产生于同时响出的、合乎比例的各部分的联合。它们势必在一种或多种和声的节奏中生灭,这些节奏将和声中谐调的成分包围,正如同人体轮廓包围着构成人体美的各个成分一样。”再如,清代画家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中有云:“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王原祁以音乐的节奏譬喻图画的结构,这与达·芬奇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对绘画艺术的阐释中,这样的论述很常见,但如此一般的比喻并未触及图画中客观的节奏事实。若明确要为“节奏”概念进入绘画批评的过程确定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应该是笼罩在“节奏”概念的“音乐影子”消失的时候,即“图画的节奏”获得独立意义指向的时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