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4
(2022-08-08 15:32: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研任务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中学美育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从宏观和国家视角看,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微观和个人视角看,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新课改新高考视角看,有利于变革中学思政课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中学美育课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开发建设特色校本课程,促进五育融合。
该选题有其独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促进学校美育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安庆市智慧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实践依据:一是望江县第二中学历史上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成功实践;二是国内外对美育与思政课融合的成功范例。
二、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美育思政:以美术、音乐手段开发思政课课程资源,以美术、音乐形态呈现思政课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专指按照课程标准制作并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材料,以便开展教学活动。开发与应用:研究生发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智慧学校环境:这里专指综合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环境。中学:以高中为主,初中为辅。
(二)研究对象与目标:
1.统筹推进中学美育课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解决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问题。通过开发成体系的中学美育思政课程资源,推动建设中学美育思政校本课程。
2.丰富创新中学美育思政课资源,促进中学美育思政课教学。通过研发创新中学美育思政课资源,变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坚持美育课正确的价值取向。
3.培养提升中学美育思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师生在新兴智慧校园生态环境下,逐步适应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三)框架思路与主要内容:
1.思政课里的美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以思政课内容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收集美育素材,通过对素材的开发研创,形成新的美育思政课程资源并在中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对课程资源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诊断。
2.美育课里的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以美育课内容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收集思政素材,通过对素材的开发研创,形成新的美育思政课程资源并在中学美术、音乐课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对课程资源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诊断。
思政课里的美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美育课里的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呈螺旋式演进提升态势。
3.智慧学校环境对师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智慧学校环境,如何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需要。
(四)研究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中学思政课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中学美育课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课堂,中学美育、思政课程,二者一定存在契合点,如何利用智慧学校环境开发出树立中学生理想信念和关乎素养情操的美育思政课程资源,变革高中育人方式,适应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之需,是该课题“立题之本”,亦是此项研究的重点难点,力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思路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题研究前期,制定规章制度与实施方案,落实人员分工与培训。美育、思政课各确定一名备课组长(美育:任海松,思政:韩丽娟),学校教研室徐结应老师负责为本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课题研究中期,美育、思政备课组长带领各成员收集本研究所需的各项素材,课题负责人召集成员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原创再造,形成特色课程资源,并以校本教研备课、磨课、听课、评课等方式在本校高中先行先试,待经验成熟逐步推广至初中。同时注意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时召开中期工作推进会,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后期,梳理研究成果,分析资料,反思问题,总结评价,撰写研究报告,为顺利结题做好准备。
(二)具体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课例分析法,总结评价法,智慧学校环境下信息搜集处理与应用等。
(三)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资料,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素材,综合运用智慧学校环境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发生成独具特色的适切中学美育思政课程资源,变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由高中向初中逐步推广成熟的美育思政教学案例、课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总结推广成功教学模式。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展开此项研究:
1.申报阶段(2022年6-8月):召集成员成立课题组,认真选题,制定方案。
2.准备阶段(2022年9-10月):启动实施方案,明确人员分工和规章制度要求。对全体研究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明晰研究思路,提升研究能力。
3.实施阶段(2022年11月-2024年3月):依据方案要求,备课组长组织各成员每期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素材,课题负责人召集成员对素材进行开发研创,形成特色适切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循环往复,直至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再做推广。
4.总结阶段(2024年4-6月):梳理过程,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四、创新之处
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智慧学校环境下,统整乡土边界资源研究开发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美育思政课程资源,服务于中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增强美育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以美育德,以美促德。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这样“政治性与学理性高度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高度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高度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道理”,通过经典美术作品赏析、红色音乐作品演绎,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活态文艺作品感染下,唤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激活知情意行有效整合的具身艺术学习。
五、参考文献
研究人员中有5人次曾经主持(参与)并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获市一等奖以上30余次,获县级以上荣誉表彰40余次,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及艺术作品20余篇(件)。主要引用、下载情况如下:
[1]吴应高.这里能改吗[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10):12.被下载9次;
[2]孙林.例谈毛泽东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8):16-18.被引用6次,下载434次;
[3]陆正启.从“新、旧学之争”谈临摹与写生问题[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65.被引用3次,下载63次;
[4]陆正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艺术教育,2018(17):145-146.被引用29次,下载674次;
[5]陆正启.中学美术手工实践教学探微[J].中学课程资源,2019(01):14-16.被引用4次,下载67次;
[6]陆正启.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01):79-81.被下载657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青.智慧校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36-37.
[2]程士元,滕跃民.《美术鉴赏》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J].艺术评鉴,2020(22):133-135.
[3]崔小敏.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探究[J].大众文艺,2021(12):184-185.
[4]杜立,刘晨晔.在思政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4):58-61.
[5]李芬.“中外工艺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6):86-88.
[6]洪楚薇,李勇.中学美术课程思政开展的路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53-155.
六、预期成果
此项研究预期成果既有方案制度等工具性成果,也有课程资源、素材资料、校本课程、研究报告、教学论文等学术性成果。成果既可供初中、高中思政课、美育课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供义务教育学校中学美育、思政课教师进行课后服务指导使用,对促进中学美育思政课融合教学具有开创性、先导性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