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寿、郝玲玲:陈独秀的教育思想
(2022-05-05 16:24: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日志 |
王凤喈在《中国教育史》一书中认为:“近代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教育普及问题、蒙藏教育问题、科学教育问题、体育问题、公民教育问题、改良教育实施问题等。”[4](P207-213)总体而言,陈独秀反对旧教育,提倡新教育。具体包括:西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国语教育和工人教育、提倡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些教育思想一是力图解决近代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新陈代谢;二是对于国民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群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三是为新青年群体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供了干部保障。
(一)总体上:反对旧教育,提倡新教育
近代以降,虽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次思想革新,但中国教育并未能发生根本变革。直到“清末新政”宣布废止科举、改革学制,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才逐渐形成新旧教育思想交替的局面。陈独秀亲身经历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变革,他目光敏锐,率先看到旧社会旧思想的弊端,并对其进行猛烈抨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四千年传统的旧思想,至此才起了根本的动摇,新教育才有真实的精神,青年对于社会和政治,才有进一步的认识”[4](P206-207)。可见,陈独秀是把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破除旧式教育思想,发展新式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猛烈抨击旧教育。近代中国新式教育诞生的标志在于,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教育的瓦解和以西洋教育为标杆的新式教育的产生。“对旧教育的批判,是教育家们进行教育改造的起点”[5]。陈独秀出生于封建家庭,自幼饱尝科举制度的痛苦,很早就对封建教育深恶痛绝。他指出,旧式教育有四大缺点:一是减少教育的效力,二是减少训练的效力,三是减少学术应用的效力,四是减少文化普及的效力[6](P328-329)。陈独秀认为新旧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旧教育是一种主观的个人主义的教育,采用的是被动灌输的教育方法,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即“社会的力量大过个人远甚,社会能够支配个人,个人不能够支配社会”,而“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就个人的伟大”[6](P326)。因此,要推动社会前进,必破除封建教育。
2.积极倡导新教育。早年陈独秀五度赴日,对西方教育感同身受,认识较深。他取法西洋,把西式教育当作改造中国的唯一方法。他强调发展新教育应注重三点:“一曰教育之对象,一曰教育之方针,一曰教育之方法。”[7](P170)就教育对象而言,教育要趋向社会,面向广大群众;就教育方法而言,教育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就教育形式而言,教育要打破形式,注重实际运用。具体而言:他倡导新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社会实践。新教育的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办学;新教育是惟民主义的,当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当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新教育是兽性主义的,当注重学生体格与意志品质的锻炼。以致“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7](P171)。
(二)新式教育的内容之一:西学教育和素质教育
陈独秀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洋各国,“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民族抱残守缺,僵化守旧,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拒绝进化”[8](P91)。若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要效法西洋。“人类美点,可由教育完全发展;人类的恶点,也可由教育略为减少”[7](P357)。针对中国国民存在的劣根性问题,他提出只能通过破除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西学教育才能彻底消除。
1.倡导西学教育的方针。1915年,陈独秀在综合研究西方多种教育形式后,结合国内实际,列举开展西学教育应坚持4个方针:“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7](P171)具体而言:(1)现实主义。即教育必须根植于现实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7](P172),只有结合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教育救国、服务社会的现实目的。(2)惟民主义。即强调教育中要坚持民主原则,主张教育为民,教育在民,才能有效培养国民的民主精神,从而为实现政治民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奠定基础。(3)职业主义。即主张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教育。“今日之社会,植产兴业之社会也;分工合力之社会也;尊重个人生产力,以谋公共安宁幸福之社会也”[7](P174)。现实的世界即经济的世界,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个人生产力,形成社会合力,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安宁和幸福。(4)兽性主义。陈独秀认为兽性即“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7](P174)。陈独秀猛烈抨击了中国封建教育,认为其长期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7](P89),严重损害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要想摆脱现状,就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培养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
2.彰显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陈独秀提倡的西学教育,彰显素质教育理念。他提倡德育为先,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重视受教育者脑部、身体和精神等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教授新式的道德品质,使教育者具有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等。智育方面,要求教育者具备科学实用的知识和劳动职业技能。体育方面,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1917年在《近代西洋教育》中陈独秀指出,西式教育的三项主要方针:“第一,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第二,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第三,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7](P358-359)换而言之,陈独秀提倡的教育,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非被动灌输式;二要教授科学实用的技能,而非神圣无用的经典;三要倡导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一脑部训练。如,在幼稚园和儿童堂里对儿童要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施以合宜之教育,才能够开发他固有的智能。比如,游戏教育法,一面就是和他游戏,一面教他学问”[7](P88)。可见,陈独秀所提倡的西式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当时思想先进、理念完备,对于启迪民智、培养身心健康的新式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