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纤维艺术——草柳编》一课
(2020-08-26 18:03: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1.本课亮点
教师将教科书内容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柳编”相结合,创编此课,对教材的二次处理颇具新意,值得推广。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以展示法、谈话法、问题驱动法等创设情境,营造出工作坊式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草柳编兴趣,师生在与材料无间隙的互动中自然诠释了“纤维艺术”这一概念。可谓有导有入,既能引起学生心理层面的注意,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由“了解草柳编→体验草柳编”,较好完成了由知识学习到创意实践、由感知体验到美术表现的学习过程,其中不乏对学生审美判断能力和文化理解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结扣”“环结”“缠绕”“缝缀”“钉缀”“拾压”等草柳编技法,完成了花篮、草帘、花瓶外套、门帘等创意作品,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新美育时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有待改进之处
本课知识容量大,操作性强,是一节按教学常态设计的“正课”。教师和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特别是教师事先准备的草柳编实物,编制的草柳编半成品、原材料等,可以说颇费一番功夫。但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对于学生的“学”而言,这样的“教”似乎有点吃力不讨好。学生在动手体验和课堂练习环节,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事先准备的草柳编半成品和观看录制好的微视频,而像“拾一压一法”的起头和结尾、“结扣法”“环结法”等这些教学难点很难突破,学生创意设计的草柳编作品具有很强的预设性,最后呈现的学生作品只能是教师预设的几种情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两点启示
(1)教学内容地域化
本课授课教师来自山东博兴,那里盛产蒲草、柳条、玉米皮、麦秸秆等天然的草柳编原材料,当地依靠这些物产资源发展草柳编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为教师开发此课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材料保障。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我们该怎样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使学习内容呈现地域性特征。比如,当地如果缺乏草柳编材料,同样可以利用其他原材料创编改造《纤维艺术的工艺制作》这一课,诸如竹篾编、藤条编、毛线编织、塑料管编织……
(2)教学过程生活化
艺术源自生活,最终回归生活,为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服务。纤维艺术的手工制作,多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最终创造出这门技艺,且代代相传。学习纤维艺术的工艺制作,应该回归它的生活原始属性,使学习过程生活化。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讲解示范作品,还是学生课堂练习作品都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审美经验拉近距离,这样的美术课堂自然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也更受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