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理论依据、选题意义和研究目标
(2019-01-14 12:51: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研任务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和实践依据: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国内,以蒋鸣和教授为代表的北师大网络教育实验室,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已初见成效。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也开展了多年,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可鉴之处。
目前,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而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生发问题的研究则完全是一个新领域,比如创新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研究等等,本课题即是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发展研究——以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例。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等各方面原因,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改变这一现状,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则是本课题的“立题之本”。
(二)选题意义:
1.是顺应时代和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中小学美术、音乐课的教学,大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利用局域网、在线课堂等手段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县域内城乡艺术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是学生协同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电子资源丰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可通过网络工具评价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3.是教师协同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知识的容量大、更新快,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研究目标:
1.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思动脑,使学生对美术、音乐的学习成为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
2.培养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自觉收集、分析、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艺术教育信息化,促进艺术教师县域流动与协同发展。
3.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努力改变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促成县域内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四)研究价值:
1.由于历史原因,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城区学校艺术师资力量、教育技术装备等各项资源相对较好,而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薄弱村级小学相对较差,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逐步缩小城乡艺术教育差别,改变县域内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2.美术与音乐同为艺术学科,共同担负着学校美育、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为新课改下学生走班选课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3.本课题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艺术教育,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做好学生由低学段进入高一级学段的学习准备,进而为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规划,使得各学段艺术教育前后衔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