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八年级语文总复习练习参考答案
(2022-07-24 16:14:42)2022年春八年级语文总复习练习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山山唯落晖 日暮乡关何处是 云生结海楼 几处早莺争暖树 感时花溅泪 铜雀春深锁二乔 略无阙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露未晞在水之湄娇儿恶卧踏里裂卖炭得钱何所营其翼若垂天之云然后能自反也讲信修睦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晓雾将歇,猿鸟乱疆;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判断句子有无语病。
B(A指代不明,C“断定”与“大概”自相矛盾,D否定不当)
花圃里那几朵盛开的美丽的白色的玫瑰花被人摘走了。(多重定语语序不当)
我们这些从小就在这里求学的学生对矗立在泉州西街的东西塔是不陌生的。(主客颠倒)
网购是当前最时尚的一种购物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一系列交易活动。(缺谓语)
晚年的作家杨绛先生,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主谓搭配不当)
3.语言基础知识运用。
(子)(1)A
(丑)A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三首古诗词,完成文后问题。
(子)1. A(“将孤身远行的自己比作孤蓬”错误。)
2.《送友人》表达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丑)1.C(“到处碰壁,只能回头,心生怨恨”错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却还是孤独,世无知音。)
2.甲诗表达出诗人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人生态度;乙诗含蓄地表达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理想)的人生态度。
(寅)1.C
2.《雁门太守行》表达将士们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登幽州台歌》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二)阅读下面四篇(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子)1.全,都向东向西飞奔的马使人感到有寒意凭借高,向高处延伸向上,指向上方白天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是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
(丑)1.零数大约;上下,左右缓缓地,慢慢地高,高起拿着说话靠近像同“屈”,弯曲靠分明可数的样子通“横”,横着
2.C
3.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佛印)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4.开头一句先从总体上介绍核舟的长度和高度,而后分别依序介绍核舟中部船舱的情形、船头部分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船尾部分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寅)1.同“举”,推举培养壮年人成长幼儿无父女子出嫁,归宿厌恶,反对图谋之心,企图心作乱,造反;害人这
2.D
3.在大道(最好的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4.满足生存需求(或: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或: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卯)1.格外,特别大约左右,上下好像游迅疾,迅速
2.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面。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3.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小石潭”有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突出特点。
(三)阅读下面三篇现代文学作品,完成文后问题。
(子)1.B
2.设置专门收藏各式香炉的格子架,闲时欣赏把玩;收藏香炉名声在外,吸引赵香炉登门拜访;对香炉文化颇有研究,贱卖所有香炉买下宣德炉;临终前放心不下宣德炉,将其托付给“知己”。
3.(1)示例: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中年男子慈眉善目的形象特征;与后文他的所作所为形成反差,有讽刺意味。
(2)示例:“魔术般”有神奇之意,既表现生紫烟难以抑制的得意之情,也暗示下文赵香炉内心的惊讶。
4.通过对比,突出赵香炉的阴暗和生紫烟的磊落,凸显人品的高下和人性的美丑。
5.“生紫烟”指焚香状态,焚香使人心无杂念,说明他纯粹喜欢香炉;“赵香炉”谐音造香炉,暗
示他以假换真,用心机收藏;作者以“日照香炉生紫烟”巧妙串联起二人,表现主题。
(丑)1.C(对时间的重视与珍惜)
2.示例: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主要叙写张桂梅为办好女子高中不顾疾病折磨终日奔忙的事迹,然后通过此段的两个设问和一个祈使句引出叙写寻找、探究“坚持”的答案。
3.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描写张桂梅每天通过小喇叭呼喊的动人情景,突出体现她一心投入教育事业的忘我精神(或: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的良好品质;或:对学生的细心与爱心;等等)。
示例:“守”这个动词有力表达出张桂梅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的最强心声,集中表现了她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持,与文章标题、主题相呼应。
4.示例:通过早起晚睡、亲历亲为,表现了吃苦耐劳;通过发现学生辍学,教师离开,表现了善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步履蹒跚,说明体弱多病;通过长年坚持,说明有理想有信念。
5.示例:共产党员的初心(或:重温入党誓词);共产党有着“只要有一名党员在,阵地就不会丢”的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教育理念激励师生,取得非凡的办学成就(或:有着坚定理想信念,面对艰难不退缩,直至成功);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
(寅)1.C
2.淳朴善良;仁爱之心;为人低调;热爱生活(坚持晨练);宠辱不惊;不亢不卑;礼貌、得体;敢作敢为,等等。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衬托出主人公善良、仁爱的高尚品格。网名高调而醒目,起到反讽作用。他的质疑使情节反转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更加凸显了文章主旨。
4.(1)“谢罪”是反语。无罪而“谢”,被逼而“谢”,表现了主人公不情愿下的无奈和被迫“曝光”造成的伤害;或:“谢罪”一词故意夸大其严重程度,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2)准确、形象地描述了网友在知晓真相之后所受到的心理冲击 独立成段,从结构上突显了该句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内容上突出“鸦雀无声”,表达了安静背后的反思与自责;语气上戛然而止,留下语意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5.解救了受困小猫。陈清事实,揭开真相,解救了自己。解救了哪些不能明辨是非而又习惯道德绑架的非理性网友。希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友善的网络生态。
(四)阅读下面两篇现代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子)1.A
2.成功者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失败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成为生活的强者。
3.文章围绕“奋斗,成功者的‘通行证’”的观点,从“为什么奋斗”“怎样奋斗”“为谁奋斗”三个层面展开论证。
(丑)1.B
2.人们对于个体幸福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包含生活的安康、身体的康宁、精神的康乐,以及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物质丰裕。
3.小康与大同是相对的;大同与小康二者有层次差异: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是现实目标。
(四)阅读下面两篇现代实用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子)1.B
2.现代技术只是改变了我们需要记住的信息以及利用记忆的方式,但并未改变我们的存储机制,记忆能力仍然在不断发展。
3.记不住的原因:接触信息的方式对形成记忆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你熬夜背诵《出师表》,这种一次性吸收大量信息的方式会导致最终记住的信息较少。
如何形成深层持久记忆: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检索阶段。你需要在若干较短的时间段里去吸收同样的信息(或定期回顾,反复检索),最好在各时段之间还穿插着睡眠时间(或间隔反复),才能记得更持久。
(丑)1.C
2.示例:第段中“首先”二字强调“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是第一位的,“只有在为人认识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唤醒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第段中“做好转化和传播”必须在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或:做好转化和传播的前题是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认同),所以不能调换。
3.示例:强化保护为先的理念;积极寻求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与文化旅游市场的链接点;重视建设现代文旅立体传播矩阵。
(六)阅读下面两份非连续性文本,完成材料后问题。
(子)1.A
2.示例:实现直播媒介与传统产业的相结合,促进了在线直播向细分领域拓展,也激活了社会就业生态。
3.示例:“直播带货”可以为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障的产品打开销路;它互动性、亲和力强,消费者可以跟卖家进行交流甚至讨价还价;能做到全网最低价,直接实现了商品和消费者对接;但有些“网红”带货商家的虚假宣传、质量低劣等成为新隐患。
(丑)1.B
2.内容增减和错误改正;篇幅长短;译本不同;出版社不同;书名不同。
3.(1)初中教材“名著导读”涉及的现代文学作品、古典名著和译著12部名著版本复杂程度调查统计表
(2)译著、古典名著版本比较复杂;现代文学作品版本比较简单。
4.去西天取经
5.七十回本侧重表现梁山人物走向反抗、聚义梁山的经过,读得畅快;而一百二十回本接着写了梁山人物接受招安,归顺朝廷,走向失败的悲剧结局,读得难受。
(七)名著阅读。
1.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科学;文学朱赫来;筑路
南昌起义;井冈山琐记;藤野先生打死白骨精
2.(子)第一问,毛泽东。第二问(只要答对两点即可)示例:精明而又博学的知识分子;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有着坚定的信念,说话平易、幽默机智;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丑)卷帘大将(或:沙和尚、悟净、沙悟净)。悟空去见菩萨,菩萨让木叉前去收伏妖怪,唐僧得知缘由,收妖怪为徒(基本符合原著情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