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018-05-01 23:33:37)| 分类: 教学设计 |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在文中的作用。
2.掌握“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并运用这种方法,力求文章内容具体、主题深刻。
3、让学生赏析、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由现象(事物)而悟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以小见大”常见的几种方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赏析、品味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由现象(事物)而悟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美文,思考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了哪些事?
材料3:《一棵核桃树》:门前的这棵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三、欣赏美文,思考这三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什么?
材料2:《一件小事》: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纯朴、正直、高尚的情怀和美好的心灵。
材料3:《一棵核桃树》: 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你。
四、“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阐释
1、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2、“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
五、细品文章,感悟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特点
1、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
再次欣赏刚才三篇精彩文章中说说其中的“大”和“小”,概括在材料下面。
材料1:《散步》(以小见情)
文中的“小”: 散步。
材料2:《一件小事》
文中的“小”:车夫撞到人但是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材料3:《一棵核桃树》(以小见理)
文中的“小”: 门前的这棵树多次被我们认为是李子树、樱桃树,最后它用一个核桃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综合分析以上文章,你认为“以小见大”常见方式有哪几种?(教师总结)
2、如何“以小见大”?
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题材才可称为小题材呢?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小结:聚焦凡人小事——诉说真情
相对于浩大的场面、众多人物的活动来说,人或景物的细微末节就是小题材。
小结:捕捉细小情节——关注社会
相对于人的生活、工作来说,虫鱼鸟兽、自然景物就是小题材。
小结:观察身边景物——感悟生命
六、学以致用,小试身手
从下面ABC组中每组任选一个,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看到山间小路上的阶石
看到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我想到……;
看到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看到路旁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看到辛苦的拉车人,我想到……;听见《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我想到……;看了高尔基的《童年》,我想到……;看了拔河赛,我想到了……
七、小结:
俯瞰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
仰望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
捧起一朵浪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
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能够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