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文化的个性符号

(2018-05-01 21:08:38)
分类: 教学设计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

彭州中学试验学校 王格

一、教学文本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吆喝》/萧乾

《春酒》/琦君

《成都的茶馆》(节选)/易中天

《巴山秀才》(节选)/魏明

二、议题分析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是本单元的议题。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形成了文化,地方文化就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它是自然与人各自特殊逻辑规律在长期的互动中“合谋”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结晶。于是.作为客观的自然具有了主观性,作为主观的人具有了客观性。正是这种客观的主观性和主观的客观性,使人对其生活的区域(故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情感。由此,故乡无论贫富、大小、贵贱等,都不能抹去人对故乡的记忆和留恋。它是人真正的精神之家,是人精神得以生长的地方,为人打着精神的底子,左右着人的发展方向。

然而,地方文化它无处不在而又难以把握,要想对其进行抒写必然要赋予地方文化以具体的形态,从而获得对地方文化的体悟。一场歌会、一个小小的鸭蛋、一声吆喝、一杯春酒、一盏茶、一场戏……都成了抽象而宽泛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所以,围绕这个议题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选取了哪些常见的个性化符号作为地方文化特有的载体,又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表及里、各有侧重地呈现其文化内涵的。因此,本课把地方文化赋形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文本解读及使用

该议题下涉及的六篇文章,四篇来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另外两篇则是来自于语文同步阅读1+X读本(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作品。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可以是多样的,它可以是云南的一场歌会、高邮的一个小小的鸭蛋、老北京的一声声吆喝、琦君家乡温州一杯甜甜的春酒、成都的一盏盖碗茶、一场川戏……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阅读这些文章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是选文的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地方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全然一样,诠释文化内涵的手段也不一样,例如《端午的鸭蛋》《春酒》主要是以饮食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端午的鸭蛋》《吆喝》《巴山秀才》是以语言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以人物活动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此外,选文虽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也是各有侧重。《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中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端午的鸭蛋》《春酒》《成都的茶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吆喝》《春酒》《巴山秀才》中的细节描写,《端午的鸭蛋》《巴山秀才》中的生动的方言。

因此,在文本选取上,采用课内一篇带出课内课外多篇,由课内学过的篇目导入,引出议题,之后同步推出课内的两个文本和课外两个文本,在不断地对比阅读中求同比异,构建共识。

四、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议题,共分四大板块进行学习讨论:首先明确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感悟不同地方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内涵;然后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最后实践学习结论。其中,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是学习活动的重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提炼,感知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不同表现形式。

2.通过品味语言,感悟不同地方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内涵。

3.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明确地方文化符号诠释文化内涵的不同方式。

(三)课型:

阅读鉴赏课、以读促写课

能力训练重点:

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前置学习

1.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说说你在选文中找到了哪些地方文化的个性符号?你感悟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请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并且做好批注。

    2.思考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的?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诠释地方文化内涵的方式有何不同?

    (二)课堂教学

    1. 回顾教材,入议题。

1)回顾学过的课文《端午的鸭蛋》,思考:作者汪曾祺爱的仅仅是那一枚小小的鸭蛋吗?

2)教师小结,导入议题。

导入语:人说“爱屋及乌”,当你对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视若珍宝。作者将小小的鸭蛋写得活色生香,令人垂涎欲滴,但鸭蛋背后蕴含着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童年的美好情趣以及浓浓的乡情,才是它真正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风俗、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端午的鸭蛋作为一个特殊的个性化符号,混着童年的趣味,融入思乡的情味,蕴含着地域生活的韵味,沉淀了民族文化的意味,让我们读后唇齿留芳,余味悠长。

    2. 读文解文,找符号

1)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说说你在选文中找到了哪些事物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

表一:

篇目

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事物

     (个性化符号)

理由或依据(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成都的茶馆》

 

 

《巴山秀才》

 

 

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表格要求寻读六篇文章相关段落,辨识筛选概括信息。

2)教师引导:地方文化它无处不在,而又难以把握,要想对其进行抒写必然要赋予地方文化以具体的形态,从而获得对地方文化的体悟。一场歌会、一个小小的鸭蛋、一声吆喝、一杯春酒、一盏茶、一场戏……都成了抽象而宽泛的地方文化的载体,地方文化则赋形其上。

3.读言品言,析内涵

1)问题:从这些文化符号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你还能找到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代替它们成为这一文化的载体吗?

表二:

篇目

文化内涵

替代事物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成都的茶馆》

 

 

《巴山秀才》

 

 

学生活动:学生在“漫谈”初读感受的基础上,比较填表,辨识信息,评价信息,完成表格。

2)教师引导: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是丰富多样的,它们又共同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阅读这些文章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先者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积淀,地方民俗的多姿,民族文化的魅力。

4.追根究底,探技巧

1)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

表三:

    篇目

饮食

语言

人物活动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成都的茶馆》

 

 

《巴山秀才》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不同的地方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全然一样,诠释文化内涵的手段也不一样。例如《端午的鸭蛋》《春酒》主要是以饮食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端午的鸭蛋》《吆喝》《巴山秀才》是以语言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以人物活动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

2)再次联读和比读,看看每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否一样?作者分别重点使用了哪些手段技巧使得该表达方式得以淋漓展现?

    篇目

技巧

《云南的歌会》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点面结合、衬托、移步换景、

《端午的鸭蛋》

对比手法、文白夹杂、反问句、欲扬先抑、

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方言口语、

《吆喝》

方言口语、细节描写、

《春酒》

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成都的茶馆》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巴山秀才》

方言口语、细节描写、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点拨:选文虽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也是各有侧重。《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中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端午的鸭蛋》《春酒》《成都的茶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吆喝》《春酒》《巴山秀才》中的细节描写,《端午的鸭蛋》《巴山秀才》中的生动活泼的方言。

5.它山之石,可攻玉

1)写作练习:巴蜀文化悠久绵长,底蕴深厚,仅民俗文化而言便精彩纷呈,举不胜举,如望丛赛歌会,广元女儿节,成都花卉广汉保保节眉山东坡节康定转山会彝族火把节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四川特色的民俗呢?假如你是导游,请问游客们介绍你熟知的四川某一特色民俗?

2)全班交流,互相点评。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倾听,并集中围绕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选取是否得当,对其精神内涵的表述是否准确、精彩点评。

3)课外推荐阅读:

《古蜀文明:璀璨的四川古代文化》/段谕、邹一清

《李劼人说成都》/李劼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