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的个性符号
(2018-05-01 21:08:38)分类: 教学设计 |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
彭州中学试验学校 王格
一、教学文本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吆喝》/萧乾
《春酒》/琦君
《成都的茶馆》(节选)/易中天
《巴山秀才》(节选)/魏明
二、议题分析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是本单元的议题。
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形成了文化,地方文化就是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它是自然与人各自特殊逻辑规律在长期的互动中“合谋”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结晶。于是.作为客观的自然具有了主观性,作为主观的人具有了客观性。正是这种客观的主观性和主观的客观性,使人对其生活的区域(故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情感。由此,故乡无论贫富、大小、贵贱等,都不能抹去人对故乡的记忆和留恋。它是人真正的精神之家,是人精神得以生长的地方,为人打着精神的底子,左右着人的发展方向。
然而,地方文化它无处不在而又难以把握,要想对其进行抒写必然要赋予地方文化以具体的形态,从而获得对地方文化的体悟。一场歌会、一个小小的鸭蛋、一声吆喝、一杯春酒、一盏茶、一场戏……都成了抽象而宽泛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所以,围绕这个议题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们选取了哪些常见的个性化符号作为地方文化特有的载体,又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表及里、各有侧重地呈现其文化内涵的。因此,本课把地方文化赋形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文本解读及使用
该议题下涉及的六篇文章,四篇来自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另外两篇则是来自于语文同步阅读1+X读本(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作品。
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可以是多样的,它可以是云南的一场歌会、高邮的一个小小的鸭蛋、老北京的一声声吆喝、琦君家乡温州一杯甜甜的春酒、成都的一盏盖碗茶、一场川戏……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阅读这些文章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是选文的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地方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全然一样,诠释文化内涵的手段也不一样,例如《端午的鸭蛋》《春酒》主要是以饮食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端午的鸭蛋》《吆喝》《巴山秀才》是以语言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以人物活动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此外,选文虽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也是各有侧重。《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中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端午的鸭蛋》《春酒》《成都的茶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吆喝》《春酒》《巴山秀才》中的细节描写,《端午的鸭蛋》《巴山秀才》中的生动的方言。
因此,在文本选取上,采用课内一篇带出课内课外多篇,由课内学过的篇目导入,引出议题,之后同步推出课内的两个文本和课外两个文本,在不断地对比阅读中求同比异,构建共识。
四、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议题,共分四大板块进行学习讨论:首先明确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感悟不同地方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内涵;然后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最后实践学习结论。其中,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是学习活动的重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提炼,感知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不同表现形式。
2.通过品味语言,感悟不同地方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内涵。
3.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明确地方文化符号诠释文化内涵的不同方式。
(三)课型:
阅读鉴赏课、以读促写课
能力训练重点:
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流程
1.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说说你在选文中找到了哪些地方文化的个性符号?你感悟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请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并且做好批注。
(1)回顾学过的课文《端午的鸭蛋》,思考:作者汪曾祺爱的仅仅是那一枚小小的鸭蛋吗?
(2)教师小结,导入议题。
导入语:人说“爱屋及乌”,当你对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视若珍宝。作者将小小的鸭蛋写得活色生香,令人垂涎欲滴,但鸭蛋背后蕴含着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童年的美好情趣以及浓浓的乡情,才是它真正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风俗、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端午的鸭蛋作为一个特殊的个性化符号,混着童年的趣味,融入思乡的情味,蕴含着地域生活的韵味,沉淀了民族文化的意味,让我们读后唇齿留芳,余味悠长。
(1)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说说你在选文中找到了哪些事物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
表一:
篇目 |
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事物 |
理由或依据(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
《云南的歌会》 |
|
|
《端午的鸭蛋》 |
|
|
《吆喝》 |
|
|
《春酒》 |
|
|
《成都的茶馆》 |
|
|
《巴山秀才》 |
|
|
学生自主探究:根据表格要求寻读六篇文章相关段落,辨识筛选概括信息。
(2)教师引导:地方文化它无处不在,而又难以把握,要想对其进行抒写必然要赋予地方文化以具体的形态,从而获得对地方文化的体悟。一场歌会、一个小小的鸭蛋、一声吆喝、一杯春酒、一盏茶、一场戏……都成了抽象而宽泛的地方文化的载体,地方文化则赋形其上。
3.读言品言,析内涵
(1)问题:从这些文化符号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你还能找到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代替它们成为这一文化的载体吗?
表二:
篇目 |
文化内涵 |
替代事物 |
《云南的歌会》 |
|
|
《端午的鸭蛋》 |
|
|
《吆喝》 |
|
|
《春酒》 |
|
|
《成都的茶馆》 |
|
|
《巴山秀才》 |
|
|
学生活动:学生在“漫谈”初读感受的基础上,比较填表,辨识信息,评价信息,完成表格。
(2)教师引导: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是丰富多样的,它们又共同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阅读这些文章你不仅能够感受到自身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先者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积淀,地方民俗的多姿,民族文化的魅力。
4.追根究底,探技巧
(1)通过联读比读,探究地方文化如何赋形于个性化符号中。
表三:
|
饮食 |
语言 |
人物活动 |
《云南的歌会》 |
|
√ |
√ |
《端午的鸭蛋》 |
√ |
√ |
|
《吆喝》 |
|
√ |
|
《春酒》 |
√ |
|
|
《成都的茶馆》 |
|
|
√ |
《巴山秀才》 |
|
√ |
|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不同的地方文化符号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全然一样,诠释文化内涵的手段也不一样。例如《端午的鸭蛋》《春酒》主要是以饮食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端午的鸭蛋》《吆喝》《巴山秀才》是以语言文化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以人物活动表征来诠释地方文化的价值。
(2)再次联读和比读,看看每篇文章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否一样?作者分别重点使用了哪些手段技巧使得该表达方式得以淋漓展现?
|
技巧 |
《云南的歌会》 |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点面结合、衬托、移步换景、 |
《端午的鸭蛋》 |
对比手法、文白夹杂、反问句、欲扬先抑、 平淡而有味的语言、方言口语、 |
《吆喝》 |
方言口语、细节描写、 |
《春酒》 |
细节描写、对比手法、 |
《成都的茶馆》 |
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
《巴山秀才》 |
方言口语、细节描写、 |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点拨:选文虽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但是也是各有侧重。《云南的歌会》《成都的茶馆》中的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端午的鸭蛋》《春酒》《成都的茶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吆喝》《春酒》《巴山秀才》中的细节描写,《端午的鸭蛋》《巴山秀才》中的生动活泼的方言。
5.它山之石,可攻玉
(1)写作练习:巴蜀文化悠久绵长,底蕴深厚,仅民俗文化而言便精彩纷呈,举不胜举,如望丛赛歌会,广元女儿节,成都花卉广汉保保节眉山东坡节康定转山会彝族火把节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四川特色的民俗呢?假如你是导游,请问游客们介绍你熟知的四川某一特色民俗?
(2)全班交流,互相点评。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倾听,并集中围绕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符号的选取是否得当,对其精神内涵的表述是否准确、精彩点评。
(3)课外推荐阅读:
《古蜀文明:璀璨的四川古代文化》/段谕、邹一清
《李劼人说成都》/李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