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2018-05-01 17:09:23)分类: 论文荟萃 |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彭州中学实验学校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近年国内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中以教法学法方面的探索居多。关于“用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一时间引起专家学者广泛的讨论,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带着困惑不断摸索。
然而以笔者教授的县级初中为例,教师开展教学实际上是以六册教材为依托,大多数时候按部就班地讲完一篇课文,再讲下一篇课文。除此之外,附带讲解阅读技巧、写作技巧、口语交际等等。这种“用教材教”的方式究竟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多大帮助呢?用“教材教”何必一百余篇课文篇篇俱到?“群文阅读”这一理念的提出,引起了笔者注意。
关于如何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各种的文献资料数不胜数。提到群文阅读,却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话题。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参与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学者教师共享学习经验和体会,但目前并未有较权威的关于“群文阅读”的释义。
百度百科上指出:“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对此,笔者根据曾参与群文阅读学习培训的经历与教学尝试有如下思考。
一、教材整合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是教材的确定性。但是教材的不确定性更决定了教师绝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具有整合教材的义务和责任。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或者说,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一个跳板。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规定了的;但怎么教,却是无法限定的。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
整合就是将各体系中的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打破原有各要素的封闭围墙,疏通各要素之间的扭结,以整体大于部分,以重组大于整体,产生重组效应,发挥更大的功能。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群文阅读在当下课堂展开的初步尝试便是有效利用教材,敢于打破教材常规,将教材按一定方式整合。
笔者曾尝试进行过小范围的教材整合教学,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有系统地阐释了要讲解的内容,并且在以往的单篇课文的教学基础上上升了主题高度,收到一定实效。
以《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本课编入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可以一一讲解其中名句、思想内涵,但不免平淡而毫无新意。因此在备课时,笔者仔细研读了三首诗歌,分析了三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最后找到了一条贯穿这三首诗的内部线索,即杜甫诗风的形成轨迹——从这三首不同时期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人在青年时期、壮年时期以及年迈时的不同心境。《望岳》写于“开元盛世”,诗人当时二十四五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露出他慷慨豪迈的胸怀;《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初,诗人被困长安,心系国家命运、家人安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他伤痛心酸的写照;而《石壕吏》则用叙事的形式直接写了安史之乱中官吏的残暴和平民的悲苦,寄予了杜甫对百姓深深的怜悯与牵挂之情。另外,在课堂上再向学生介绍八下的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更能对杜甫垂垂老矣仍心系天下的情怀有深入了解。一代“诗圣”的形象赫然在立,以此来讲《杜甫诗三首》,不仅带领学生体会诗歌本身的魅力,也让学生对杜甫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成长的感悟,对人生波折起伏的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不仅是一个单元的课文可以进行整合,跨年级的教材也值得教师细细研读,探索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群文阅读可以从较为简短的课文着手,两篇文章也可以构成一个“群”。比如说八年级上册的《答谢中书书》与八年级下册的《与朱元思书》之间有许多可比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这两篇课文进行类比教学。笔者曾经在讲授《与朱元思书》这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这两篇短文之间的异同,结果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他们合作找到30多条两文的共同点,10多条有价值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对“书”这种文体的阐释,对写景角度的分析,对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对作品表达的作者心境等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说,学生的探索超过我本身的预期,不仅带学生回顾了旧知识,还将旧知识翻新重组,与新知识建立了“亲密”联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自我探索的乐趣,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这两篇短文肯定记忆犹新。因而,只要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多下功夫,勤加思考,一定会让“老树”长出“新芽”,群文阅读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二、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要有适宜的“群规”
笔者曾在小说教学中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主题的联系,关注到小说中“小人物”的价值,因此尝试按照“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为原则,整合了三篇课外阅读文章做群文阅读的素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择选的课外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作品中的“小人物”与“大世界”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习小说鉴赏的方法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小说知识引入新课主题。
二、新授
(一)文本初探
发放阅读材料《雕花烟斗》《病人》《翻浆的心》(课外),学生阅读后探讨每篇小说的主题。
参考:
《雕花烟斗》:地位高低决定情感疏离的冷漠社会
《病人》:自私、冷漠、颠倒是非的病态扭曲社会
《翻浆的心》:缺乏信任的社会
(二)人物分析
1、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探究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对他人的态度来揭示主题的。
三、总结
当然,群文阅读教学的推进应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我们可以考虑将单元内的课文组群,第二阶段可以考虑跨单元课文组群,其后跨年级课文组群,另外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课外文章与课文结合,更能凸显群文阅读的价值。总之,教师是群文阅读得以开展的先导,必须率先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切不可胡乱组群,不伦不类。
三、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单文与群文的关系
(二)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三)速度与效度的关系
其实,在“群文阅读”的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之时,一线的语文老师早有这方面的大胆尝试,例如将辛弃疾与苏轼的豪放词加以比较分析,将写“月”的诗歌进行罗列,总结“月”这一意象与思乡情感之间的关系。然而,当初一线教师的实践或许是短时的、偶然的,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今,“群文阅读”的理念引起教坛语文人的关注,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群文阅读的价值,就必须告别盲目,告别偶尔的尝试,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群文阅读推进的速度与效度的关系。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能力需要,考虑群文阅读指导之下考虑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让群文阅读序列化,让师生明确各个学段需要培养何种阅读能力,有针对性地整合课文,整合课内外文章是确保群文阅读取得实际成效的前提。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然而对当下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而言,这一理念依旧是新鲜事物,我们期待有更多可学习的机会,期待能在科学的指导之下将群文阅读的精神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