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设置悬念
(2018-04-30 21:26:33)分类: 教学设计 |
记叙文阅读之设置悬念
学习目标:认识悬念,品析设置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掌握品析设置悬念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品析设置悬念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悬念。
1、 以清朝纪晓岚相传给一个朝廷官员的母亲作祝寿诗入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子个个都是贼。(演示幻灯)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 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演示幻灯) 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2、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用到了设置悬念的写法。
二、概念阐述,明确“悬念” 。
1、什么叫“设置悬念”?
演示幻灯片
设置悬念就是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设立一个“关卡”,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
师:悬念的设置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悬念,也可以有多个悬念,但设置悬念,必须解开悬念,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刚才那首诗有几个悬念?
生:两个。
生:不好,没有悬念,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不曲折,不生动。
学生讨论,明确:(演示幻灯)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师: 也就是在利用人们“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读者,通俗的说就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一般是先设疑后释疑,产生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群文阅读 ,品析“悬念”
(一)课内实例 《我的叔叔于勒》本段是怎样设置悬念的
《我的叔叔于勒》在开头作了必要的交代后,用父亲的一句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制造了悬念。
明确:先写盼于勒→设置悬念
再写见于勒→悬念推向高潮
结尾写躲于勒→解开悬念
可见:悬念可以加强叙述效果,但只有那些能使读者感兴趣的事件的结果和片段,才适宜用倒叙追本溯源。在许多情况下,悬念往往与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令文章峰回路转,曲折生动。
(二)课外探读莫泊桑《项链》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篇文章《项链》,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幻灯片,出展示原文)。
1、理清情节:
想项链——借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赔项链
2、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晚会的日子到了,她得到极大的成功。她比一般女宾都要漂亮、时髦、迷人。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一些男宾都望着她出神,探听她的姓名,设法使人把自己引到她跟前作介绍。连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和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地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得意于自己容貌的胜利,得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得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她什么都不顾虑了。”
师:舞会后的结局出乎意料,那就是下文要写的情节:丢项链。我们叫它——
生(众):悬念!
师:文中有两处暗示,你们发现了吗?
生4:一处是“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二是“她什么都不顾虑了”。
师:从小处暗示的,我们叫它小悬念。主人公玛蒂尔德最后才知道那借来的项链是赝品。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局,令人哭笑不得又发人深省。这是一个意外,这个意外来得突然,就是大悬念。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