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忆】之六十二:回忆那远去的连枷声

【往事回忆】之六十二:
回忆那远去的连枷声
小时候的老家,每到秋天,地里庄稼一成熟,社员们便起早贪黑地忙着收割。然后,用生产队的牛马车,将收获的大豆、高粱、玉米等拉进场院。只见场院里,到处都堆垛和铺晒着农民一年辛苦劳作的成果。
那个年代,农作物的脱粒基本上都是靠人工来完成。就拿大豆和高粱来说吧,进场院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便开始脱粒。脱粒时,先由牲口拽着木磙子,将铺在地上的作物进行碾压,压过几圈之后,用叉子将秸秆抖落翻个,再人工用连枷进行拍打。
连枷,是一种用于农作物脱粒的农具,由人来进行操纵。它是由一根长木把和一副短枷板组成。木把一端有轴和枷板相连接。使用时,将木把高高举起,用巧劲甩动连枷板,使其旋转起来,待旋转到水平位置再往下压,落地的一瞬间,连枷拍的重力与手臂的用力合在一起,“啪”的一声,枷板平拍在农作物上,每转一圈拍打一下。
打连枷操作起来很难,因为它自身是一种偏结构的小农具,很不好掌握。如果用不好那个劲,连枷拍在空中就不能自如的旋转。出手时的用劲是关键的步骤,必须轻重相应,不能太轻,也不能过重。轻了有的籽粒脱不下来;重了豆粒会被拍成豆瓣。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发展,农村已用上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机器设备,告别了那种手工操作的时代。有的农作物,在田里就可以一次性完成从收割到脱粒的全部过程,再也不用靠打连枷来脱粒了,那沸腾的场院景象和连枷声已经离我们远去。
(作者: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