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396.荀子精神

(2023-03-28 14:03:03)
标签:

教育

图片

文化

育儿

分类: 05、读书笔记C
读书随笔396.荀子精神

  一、荀子思想形成的基因
  荀子之所以成为荀子,原因很多,寻其人格精神之形成,追根探源,在荀子身上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因。
  01、家族基因
  《左转》记载,荀氏是晋国的名门望族。荀子所属的荀氏中行氏曾经五代做晋国的中行,也就是中军元帅。但是,经过一场赵氏、荀氏、范氏三个家族的多年混战,荀氏中行氏家族在邯郸一带败亡。昔日优越的贵族地位,广大的世袭领地,充足的富裕生活,全部丧失。流落在邯郸周围,饥寒交迫,无家可归,一代又一代,艰难地维持生计。
  显赫的贵族根基和寄人篱下血泪斑斑的现实生活,在荀氏家族子孙的心灵里播下的不仅仅是贵族传统的优越感和对赵氏家族的仇恨,更深层的是痛恨诸侯分裂的种子。所以,荀氏家族比任何人都期盼天下一统,结束分裂,生活太平。
  家族的血泪流荡在荀子的血脉中,不但造就了荀子胸怀博大、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个性气质,还将一个关乎华夏民族前途的命题一如何改变诸侯分裂、实现华夏一统、让整个中华民族获得安宁的社会问题注入心灵。
  02、时代基因
  从公元前七七〇年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国统一华夏。在这五百多年里,社会产生了巨变。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
  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叫作“士”的阶层。他们的地位较低,但很有才能。在“士”的阶层中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有通晓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者,更多的是鸡鸣狗盗之徒。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的时候,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因此就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各种派别,在社会上争辩不休。
  荀子也属于“士”这个阶层,但与其他“士”所不同的,是荀子怀着家族使命的寄托走进这个诸侯混战、思想混乱的汪洋大海。许多“士”在这个汪洋大海里或随波逐流,或游戏人生,或被浪涛淹没。荀子是个弄潮儿,他面对汹涌的波涛,不苟且,不退缩,不同流合污;将一重重汹涌波涛的力量化作他弄潮的动力;搏击长空,独树一帜,建立起自己认知世界的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给荀子提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社会大课堂,这个大课堂丰富了荀子,成就了荀子。让荀子能够像博采百花精髓的蜜蜂一样,为中华民族酿出最精良的蜂蜜。
  03、赵文化基因
  荀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他具有赵文化的基因。
  荀子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十五岁走出邯郸,进入齐国的稷下学宫。这就是说,荀子在文化启蒙的少年时代,是生活在赵文化的核心。
  荀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三年。公元前三〇七年,赵武灵王十九年,颁“胡服令”。敕命赵国的官员和百姓脱下汉人的宽袍大袖服饰,穿上胡人的窄袖短衣和合裆长裤,练习骑射。这年荀子才四岁,还幼稚得很。可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持续了十年之久。十年之后,聪明早慧的荀子已经十四五岁,进入了“十五而有志于学”的年龄。
  荀子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赵国的这场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这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在少年荀子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印记,播下了赵文化的种子,浸润下赵文化的精髓。
  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于人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荀子接受了“胡服骑射”改革的熏陶,十五岁立志于学,不远千里走进齐国稷下学宫。尽管以后在稷下学宫接触了许多不同学派,受到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多种学派的影响,但是,赵文化是他认知世界的根基。
  李学勤先生把赵文化的精神概括为“开放、进取、包容”六个字。翻开荀子的著述《荀子》,仔细品味,会发现篇篇都渗透着赵文化精神。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味赵文化精神是如何影响着荀子的思想和行为的。
  第一,赵文化的开放精神,让荀子将儒学封闭的门户打开,创建开放的儒学。
  把荀子的儒学与孔孟儒学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孔孟的儒学是封闭的保守的,而荀子的儒学则是开放的放眼世界的。
  首先,荀子的儒学对内开放。孔子是儒学的缔造者、宗师。但荀子不像其他儒学弟子,学究式地对孔子的经典照本宣科,而是有继承有发展。他敢于突破孔孟旧有的理念,创建自己的新理念。
  孔子教授学生的方法是“述而不作'给学生只讲授《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经典,自己不写一字。所以,孔子死后仅仅留下学生记录的《论语》,没有孔子自己的文章。荀子不但讲经典,还把自己对儒学对社会的新认知写成文章,让学生阅读,在社会上流传。孔子有门户之见,他的学生只能跟他学习,不能够背叛老师。而荀子没有门户之见,荀子是儒家,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都是法家。
  孟子的儒学主张“人性善”,主张加强内心的修养,将自己原本就有的“仁心”“善性”扩张、充实、完善,最后达到“内圣”的境界。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荀子也讲修身,但是荀子讲的修身是“化性起伪”,用礼义和法度来约束自己,改恶从善,走向圣人。
  其二,荀子的儒学向社会开放。荀子不把儒学关在书斋里,他让儒学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他研究现实,计对如何让分裂的中华走向一统,如何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等现实问题,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提出一系列的治世方略,对人生的行为坐标也提出了他的可行标准。
  其三,荀子的儒学还向其他学派开放。荀子与其他学派之间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汉代刘向说荀子曾经求师于虞卿,虞卿是个游说之士。现代学者研究,荀子的老师还可能是齐国的淳于髡,淳于髡是个“学无所主”的人。有人说荀子的老师应该是宋鉼,宋鉼属于宋尹学派。这些人是不是荀子的老师,没有定论,但至少这些人对荀子的思想影响很深。从荀子的这些老师,或是对荀子思想有较深影响的人,可以看出荀子对各个学派思想的开放态度。荀子探求学问,不拘一格,兴趣广泛,博米众长。
  第二,赵文化的进取精神,使得荀子具有积极的认知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并且融进他的理论中。
  在对人的认识上,荀子既揭示了“人之性恶”,同时又提出“化性起伪”。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可以是什么?“化”就是变化、提高、进取。荀子呼唤的是一个“化性”的进取世界,而不是一个“守善”的不思进取的世界。
  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荀子为了实现社会和谐,设计出“隆礼重法”的治世理论,这更是一种积极的进取国策。他希望通过“礼”的实施,建设差异和谐的社会结构,用“不平则平”的办法逐步走向理想的“大同”社会。
  第三,赵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荀子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在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复杂环境中,独立思考,尖锐地批判百家学说之短,同时又虚心地汲取百家学说之长,灵活地将法家、道家、墨家、兵家、农家、名家思想融进自己的学说。
  儒家讲“天命”,墨家讲“天志”,老庄讲“自然”。荀子进行了批判、选择、综合、吸收,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
  在治国理论上,荀子将原来儒家的礼义治国和法家的依法治国,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治国理论。
  在经济思想上,荀子将墨家的“衣粗食恶”的单纯“节用”主张,和他的“以政裕民”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经济发展观。
  时势造英雄。在荀氏家族的血泪史、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赵文化精神的抚育之下,一代圣贤一荀子诞生了!亘古未有的文化巨人荀子,以独有异香的风姿挺立在中华历史文明的潮头。
读书随笔396.荀子精神

  二、荀子的人格精神
  荀子是一位乱世哲人。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乱世中产生,他的人格精神也在乱世中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荀子的著述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宝,荀子的人格精神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他遵循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构成了荀子人格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认识荀子的人格精神。
  01、目标远大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比比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荀子不为个人谋取官职和财富,更不为骗吃骗喝。荀子胸怀天下,一心推行他的治世主张,目的在于谋取华夏民族之和谐、统一。
  02、勇于担当
  荀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纷乱与迷茫。列国争雄,战火纷飞,苍茫的华夏大地无一块平安乐土;异说四起,百家纷争,各色的华美言语令人迷茫无所适从。
  荀子自幼学习的儒学在百家争鸣之中日趋衰落。眼前儒学虽有缺陷,不像其他学派受追捧,但是,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唯儒学能指导华夏一统,唯儒学能治理大一统之后的国家,唯儒学能给华夏带来光明。所以,对儒学要做的不是因其有缺陷而抛弃,而是完善和提升。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荀子勇敢地担当起完善和提升儒学的重任,如女娲之炼石补天,似大禹之导洪入海,与百家论战,最终将儒学引入社会实践,让儒学从衰败之境崛起腾飞,为建设中华大一统之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03、追求真理
  荀子研究学问不拘泥于经典,他以现实为起点,又以实践检验论是非,“敢为异说”,不怕“离经叛道”。他点名批评墨翟、宋鉼、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比他年长又著名的学术权威。权威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撼动的。敢于批评权威者既需要自己的学问功底深厚,而且要有直面真理的勇气。
  荀子最为大胆的是公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洞悉人性之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摘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尽管荀子的性恶论后来被扼杀,但是其思想光辉却永不泯灭。
  04、百折不回
  荀子之一生是个悲剧。荀子的学说几遭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以至于晚年流落在兰陵民间,依靠教书维持生计。然而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反而更加展现出其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圣人品格。
  无论当权者称赞也好,鄙视也好;其他什么人诽谤也好,污蔑也好,他一概不看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他不会因为身外的物质利益而改变志向。他心中唯一舍不下的是天下百姓和大道正理。尽管穷愁潦倒,却依然一如故我。在耄耋之年呕心沥血写下《成相》,用民间曲调唱出他的治世理想,在民间流传。《成相》从理论上看,是荀子对其治世主张的纲领性总结;从心态上看,是荀子离开人世之前的最后呐喊。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忧国忧民,他要把自己一生对社会的审慎思考传流后世,希望君王实行正确的国策,建立一个天下为一的太平盛世,不要重蹈历史败亡的覆辙,这是何等崇高的圣人心态!
  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这就是荀子!
  荀子蒙冤八百年,被历史埋没八百年。因为一句“性恶”,对这位中华历史文化的巨人一次一次地进行着罪与罚的审判。这是荀子的悲哀,儒学的悲哀,也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一讲儒学,往往只讲孔孟,而把荀子忘记。其实,没有荀子对孔孟思想内圣化倾向的扭转,没有荀子把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没有荀子对儒家经典的传授,就没有两千年的儒学传统,也就没有儒家思想的今天。
  荀子是一座文化金矿,这座文化金矿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金子终归是金子。荀子的思想一定会被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荀子的伟大人格精神也一定能够被更多的人认知。
  一个文化复兴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兴起。如今是荀子重新展现光辉的时候了。重新评价荀子,正确认知荀子,给荀子一个应有的公允地位吧!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30
空气质量指数26
2023年03月28日





.
.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