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395.现代荀子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育儿 |
分类: 04、读书笔记B- |
中国社会在文化上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反思、觉醒,对荀子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出现了荀子学说的研究热潮,研究荀子的文章和专著层出不穷。对荀子做出了新的解读,对荀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给予重新评价,但是认识并不统一。
现代以来对荀子的认识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01、荀子是“后圣”一孔子之后的唯一圣人。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曰:……惟荀卿足以称是。”在章太炎看来,自孔子之后,除了荀子,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称得起圣人。(章太炎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国学大师,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
章太炎认为荀子和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他在《订孔》自注中说:“荀卿学过孔子,尚称颂以为本师。”所以,他把孟子放在一边,把荀子作为孔子的唯一继承人看待,尊荀子为“后圣”,说荀子是唯一能够和孔子并肩称得起圣人的人。
02、中国两千年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早年追随老师康有为,极力推崇孔子、孟子,而贬低荀子。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他和谭嗣同等人同是“排荀运动”的主将。但是,到了晚年,梁启超对过去热情参与的“排荀运动”进行反思,对荀子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
到了一九二三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接受《清华周刊》记者的邀请,向青年学生推荐国学入门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他把《荀子》和《论语》《老子》《庄子》《诗经》等书目并列在一起,而且还写了指导青年如何阅读《荀子》的《读〈荀子〉法》。还说荀子“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一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发言者,则无论何时皆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骘也”。
03、荀子是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属于杂家。
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认为“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属‘杂家’”。郭沫若的这个评价给了荀子一个新的定位。
不过这个定位并不准确,因为荀子的思想虽然综合了诸子百家的学问,但是荀子的思想并不是一个杂乱的拼盘,而是一个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的完整体系。
04、荀子属于法家。
由于荀子的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因此不少人把荀子归之为法家。
荀子以儒家学说为基点集诸子百家学说之大成,他在学说中吸收了法家的思想,却仍然属于儒家,不属于法家。有人把荀子作为“法家理论的奠基人”推崇,说荀子“阐明了一条完整的法家路线”'把荀子与儒家思想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荀子思想的扭曲。
05、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六十多年,对荀子的研究空前繁荣,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侯外庐说:“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伟大代表,他始终没有离开儒家的立场。”荀子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还是杂家?众说不一。侯外庐在史学的权威著作上给予认定,荀子属于儒家。
06、荀子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课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
郭志坤先生认为:“荀子学于儒家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课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荀子的思想‘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荀子不同于其他儒家,是独立于儒学之外的“荀学”。郭志坤先生的这一看法,既标明荀子在思想理论上的独立性,也标明了荀子人格的独立性。
07、荀子是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
荀子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不是专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从荀子思想的整体观察,将人分出封建等级,还有那些为建立等级制度而设计的衣服、车马、俸禄、礼仪等等,都是根据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出的一些具体意见,都属于“对于时代问题发言者”。让封建专制永恒于世,不是荀子的社会理想。荀子的社会理想是“大同”,是社会公平。当前的不公平,是走向社会公平必须经历的“维齐非齐”之路。因为荀子设计了封建专制制度,便给荀子加上“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帽子,就委屈了荀子。
08、荀子是世界社会学老祖。
英国社会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把荀子称之为世界社会学的老祖。
荀子从人的初始状态研究社会,揭示出“人之性恶”的缺陷,倡导“化性起伪”,用礼义和法制来约束人性,弓I导人性走向文明和崇高。
荀子又从人的初始状态分析,发现了社会组成的奥秘。提出“名分使群”,认为社会分出男女、老少、强弱、聪明和愚笨、健康和残疾的差异,分出贫富贵贱、士农工商、君子小人的差异,是人类组成社会的基本规律。“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依据人的社会分工、能力和贡献分出区别,这不是不平等,而是“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09、荀子是唯物主义与争取社会进步传统的代表。
荀子曾经在稷下学宫三次担任祭酒。孔子死后,儒学分成八个派别,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因而也就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的传统。孟子是唯心主义与保守主义、改良主义传统的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与争取社会进步传统的代表。荀子是先秦最博学的哲人,是“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0、荀子是与亚里士多德同等的文化巨人。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认定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派。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里又认为,荀子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自然、社会、认识论和逻辑学各方面的唯物主义的理论。说荀子是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冯友兰还把荀子与世界上的思想家做比较,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三八四年,死于公元前三二二年。他是古希腊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和荀子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亚里士多德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确很相似。所以,冯友兰把他们看作是同等的文化巨人。但是,荀子并没有获得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历史地位。
11、荀子是中国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民族文化之源。
青年学者储昭华出版了一本专著:《明分之道一从荀子看儒家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他认为,从孔孟之道里面,很难找到与现代民主政道的融合点,唯有从荀子的学说里,才可以找到与现代民主政道相互融通的路径。
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璀瓌如星的思想群落当中,最接近同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中国政治思想家,不是别人,恰恰是荀子。荀子在当时敢于正面批驳孔子,尤其是对孟子的性善论,直截了当地指出其荒谬,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一个思想史事件。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他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化性起伪”。就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一个人工努力的过程。这个解释在春秋战国思想家当中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荀子的性恶论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走向政治民主,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源泉。
12、台湾地区对荀子的研究。
数十年来台湾地区对荀子的研究持续不断。
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蔡锦昌先生认为,台湾地区荀学之特色,除基本上延续民初新文化运动以来荀子被认为是旧传统中比较接近西方现代科学典范的重要思想家以外,研究荀子的另一种新意涵就是补孟子的内圣学之不足,亦即港台新儒家所谓“开出外王之学”。
台湾大学佐藤将之认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学界开始以西方学术的各种方法和术语来研究中国思想。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者,应系胡适11891—1962〕与冯友兰〈1895—1990〕。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上卷》是中国学者直接引进西方哲学来分析中国思想史的先驱。其以“儒家人文主义与传统”为切入点,试图在“天”的概念上从人格神转换到自然规律之过程中,找到《荀子》哲学的意义。胡适将《荀子》“天人关系”的学说与培根的“戡天主义”相比。与此同时,胡适也在“天人关系论”的架构中,掌握了荀子“人人要努力”的主张。因此,他认为:《荀子》哲学的核心意义,是其明确提出人类力量之于自然环境的优势这一点。
13、公元八世纪左右《荀子》传入日本。
起初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到十八世纪进入高潮。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荀子研究则向纵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日本荀子研究的黄金时代。
日本对荀子的学习研究不仅停留在书面上,还表现在社会实践中。日本企业家堤义明,一九八八、一九八九年度,接连两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首富。他在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一《荀子》。”还说荀子是他的“教父”,他是按照荀子的思想领导企业的。
14、西方英语世界最早开始研究荀子始于十九世纪末期,迄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据台湾地区学者王灵康统计,一八九三至二〇〇三年间荀子英文研究著作及论文达一百一十九部。
最早的荀子研究中心在英国,后来转为美国。一八九三年荀子的《性恶篇》被翻译成英文。一九二七年传教士出身的美国汉学家德效赛出版专著《荀子一古代儒家的塑造者》,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这本专著多次将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相互比较,认为二人在理论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书中说:“荀子对事物核心的掌握与人性的了解是如此深刻,因此他的哲学一方面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还有真正的儒学特质。荀子哲学可谓独特的思维;荀子乃是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荀子的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之于西方思想史。《荀子》对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也带来了莫大的贡献。
一九八八年诺布洛克出版三卷本《荀子》英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推动了荀子哲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荀子论文的数量,超过以往百年累积的两倍。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学见长的学者也开始投入荀子哲学研究的行列。著作最丰硕的当属华裔学者柯雄文,柯氏连续发表数十篇关于儒家哲学与荀子哲学的论文,并尝试以荀子学说为架构重建儒家哲学。
西方对荀子的研究不断扩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译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译本,将《荀子》推广到德文与法文世界。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394.荀子与孔孟的不同
后一篇:读书随笔396.荀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