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中国哲学的起源二

(2024-01-19 09:55:35)
标签:

杂谈

              闲话中国哲学的起源二

                2024-1-15

 

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哲学家对老子这一思想的解释都是文学式的讲解,都是想象类比和推测。老子的这一思想可以验证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验证码?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验证。

 

    传统中医的诊脉之法,通过摸脉可以真实地摸到人身上阴阳相抱,冲气以为和的脉象。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中记录了阴阳相抱,冲气以为和的验证方法。

 

    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御綦医宗金鉴卷十六 平脉法注解,

    【按】名曰沉之「沉」字,当是「强」字,玩下文自知。

    【注】此详上条,脉之来去盛衰之状也。寸口,通指寸、关、尺而言也。卫主气为阳以候表,荣主血为阴以候里。脉随指有力上来,卫气盛也,谓之高;脉随指有力下去,荣气盛也,谓之章。高者长盛也,章者分明也。高章相合,名曰纲,纲者以荣卫俱有余,有总揽之意也。脉随指无力上来,卫气弱也,谓之惵;脉随指无力下去,荣气弱也,谓之卑,惵额者恍惚也,卑者缩下也。惵卑相合,名曰损;损者,以荣卫俱不足,有消缩之意也。若高章、惵卑之脉,与不疾、不徐缓迟之脉同见,则为盛者不过,弱者不衰,皆名和脉。强者,即下文所着是也。

 

    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薄鲜,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御綦医宗金鉴卷十六 平脉法注解,

    此承上条,以释「强」字之义。言凡人禀阳气盛,则得高章之盛;禀阴气盛,则得惵卑之弱,此平人之常。若能兼见缓迟平脉,斯为阴阳相抱,荣卫相和,始名曰强。强者即色鲜颜光,血满肉紧之谓也。

    【集注】方有执曰:缓以候胃,迟以候脾。阳气长者,言胃气有余也。颜色声音毛发,皆阳也。鲜,丽也。光,辉也。商,清也。长,美也。形容胃阳之有余也。阴气盛者,言脾气充足也。骨髓生,血脉满,肌肉紧,骨髓血肉皆阴也,形容脾阴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一也。极言二气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必如此,则其人之健王而强壮可知,故曰:强也。

 

    上古时代的古人是从阴一方和阳一方两个方面看人,看自然,看天地万物的,阴阳相抱和洽之脉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人的健康的状态,传统中医把健康状态的人称作平人。平人身体内,阴一方没有太强或太弱,阳一方也没有太强或太弱,阴和阳和洽地共存于人体内,生命才可以永续。否则,人体内阴阳不能相抱,不能和洽,人就要生病,就要死亡。传统中医治病,就是调整人体内阴一方或者阳一方,使人体内阴阳和洽相抱,达到一个稳定的好的状态,人就健康了。

 

    拄其间 中医脉和中医药”…

    七星说:所谓人的脉象,就是,二十八星发出来的五色之光,应在人的气血里。在寸脉的脉口形成脉波。这种应在人身上的脉象,非常宝贵。

 

    老子一定掌握高章相合,惵卑相合的诊脉之法,准确地摸到相抱和洽之脉,由人的脉象再推展到天地万物,以阴阳的视角,去观察天地万物,从而得出结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是物的一种状态,是稳定的,好的状态。是包含,承载的意思,阴和阳两方以和洽适中的状态共存于天地之一物中,阴阳相抱。这是物的稳定状态,好的状态。

 

    要验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就要学习摸脉的方法。而摸脉要长时间摸,长时间辨别,长时间体会,还要有师傅的指导,才可以掌握传统中医的诊断之法。

 

    上古时代的古人观察宇宙,先看天上,再看地上,最后看人。上古时代的古人认为,天上有的,地上才会有,地上的万物都是从天上来的,都是由二十八星发出来的五色之光孕育而成的。这样的宇宙观,天主教或基督教文明到了近现代才确立起来。

 

    老子的思想是可以验证的。

 

    研究中国哲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老子孔子这个层面,而是应当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去探索去研究。但是,要禁止装神弄鬼。中国哲学的源头,中国文化的根,需要认真探究厘清。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好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