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2023-12-05 09:49:44)
标签:

杂谈

             闲话中国哲学的起源

                   2023/12/5

 

我们观察宇宙,才能了解宇宙。

 

一 上古时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篇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已经失传),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这是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关于宇宙起源的认知,在浩繁的古代典籍中,有许许多多关于此认知的注解,说明和论述。我认为,《御綦医宗金鉴卷三十五 》编辑运气要诀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之阐述最好。原文如下:

    太者,极其至大之谓也;虚者,空虚无物之谓也。盖极大极虚,无声无臭之中,具有极大极至之理气焉。理气未分,而混沌者,太虚也。太虚曰无极者,是主太虚流行之气中主宰之理而言也。太虚曰太极者,是主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也。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者,亦是以极无而推极有也。盖极无中无是而非理,极有中无是而非气。不以极无之理而推极有之气,何以知有是气也。不以极有之气,而推极无之理,何以知有是理也。是则可知理气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以其浑合而言之一也。有是理则有是气,有是气则有是理,名虽有二,其实则一,

 

    宇宙之初,理气未分,而混沌者,太虚也。理和气名称上是,实际它们是一体的,是,古人称它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开始,从开始。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没有宇宙这个说法,他们把宇宙描绘作天和地,观测研究宇宙就是观测研究天和地

 

 现代科学(主要是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和推论。(这个标题下的文字和结论来自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五集科教纪录片《宇宙》)

 

    上个世纪(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掌握了火箭技术和卫星技术,开始了对地球以外的太空的探索和研究,尝试寻找宇宙起源的答案。人类在理论认知和科研装备的层面,才具备了审视自然,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科学家们发现,万事万物都有起源之时,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如果要探究宇宙的起源,就需要有相应的证据,这个证据就是光。正是光将我们与远古宇宙联系了起来。以宇宙的尺度来讲,光的传播是非常慢的,只有每秒30万公里,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光需要4年的时间,才能从太阳之外的最近恒星到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恒星4年前的样子。所以说,我们看的越远,所看到的历史就越久远。因此,当观测到遥远宇宙的深处时,就可以回望时间的起点。

 

    大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处于黑暗时代。在大爆炸之前,时间可能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说的是,那时宇宙处于极特殊的状态,物质尚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时空和能量,一片能量的海洋。它几乎是静止的,只有轻微的涟漪。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寒冷奇异,且毫无特征的地方,可以说是一处虚无空间,里面只有近乎死寂的能量海洋。尽管不存在物质结构,能量依旧影响着空间,它会让空间拉伸,不是今日所见的温和膨胀,而是无比剧烈的超高速膨胀,这一过程被称为暴胀, 想象一个点,一处极其狭小的空间,上百亿年之后,这一点会发展成为整个可观测的宇宙。这个点的膨胀速度惊人,只持续不到万亿亿亿亿分之一秒,暴胀很快结束。点暴胀的能量海洋灌入了宇宙空间,形成了我们可观测宇宙中构成万物的原料。试想一下,空间中充满了足以形成两万亿个星系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大爆炸。大爆炸它其实是一种能量向物质的转化。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1  易经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上古时代与今天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今天,科学技术空前繁荣,仰望天空有望远镜,俯察地理有显微镜,借助火箭技术和卫星技术,人类可以离开地球,深入太空,去探索未知。这一切的一切,上古时代都不具备,上古时代的先民只有一双眼睛,仰望天空,只能在黑夜,条件极度原始。他们观测天空探索宇宙所走的路径与现代科学不同。他们认识到宇宙中的具有寒暑燥湿风五种形态,这五种形态的气寒暑燥湿风,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他们对宇宙的认识,是非常真实和深刻的,记载的语言也是极其简单准确。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对宇宙(他们叫天地)的认知被现代科学的观测和推论所证实,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而时间则相隔了几千年。

 

2  现代科学认为:恒星诞生之前,宇宙中一片黑暗,虚无中有什么潜伏着,四处伸展着触手,它是由相互纠缠的丝状暗物质构成,暗物质通过引力作用影响着整个宇宙,将两种简单的元素,氢和氦聚集在一起,它们就是孕育第一代恒星的原材料,在引力的作用下,氢气的密度会变的极大,最终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氢和氦聚集成密度更大的分子云,在自身强大引力作用下,气态星云开始坍缩,密度越来越大,在密度最高的区域,核聚变反应被激活,恒星诞生了。生命现象的本质是化学,化学需要复杂的化学元素。在恒星出现之前,宇宙中的元素只有氢和氦,孕育生命还需要碳氧和铁,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在形成恒星的核聚变中产生的。氢是最简单的化学元素,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在核聚变反应中聚合成有两个质子的氦元素。恒星中的氢不断燃烧,

当氢耗尽时,内核就开始坍缩并继续升温,产生复杂的元素,6个质子的碳,8个质子的氧,并释放出越来越多

的能量,直到26个质子的铁元素,进一步的能量释放就无法进行了。

 

 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七曜是太阳,月亮,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的总称。

 

九星是一白贪狼、二黑巨门、三碧禄存、四绿文曲、五黄廉贞、六白武曲、七赤破军,这七个星宿称为北斗七星,而斗柄破军与武曲之间有二颗星,一颗星为右弼而不现,一颗为左辅常见,左辅排在八,右弼排在九,由七星配二星共成九星。

 

    现代科学认为:大爆炸之后形成的氢和氦,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密度差异,气体密度较大的区域坍缩,形成了最早的恒星,和最早的星系,又经历了大约90亿年,银河系中一颗新的恒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太阳,它的周围伴随着8颗行星,其中就有地球。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篇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横道也。

 

老子口中的就是指五运阴阳,天地之道。

 

《黄帝内经》之《天元纪大论》篇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上有风热湿燥寒五种气,在地上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形,形和气相互感应,就变化生出万物。这是上古时代中国古人的万物生成观,与现代科学的路径不同。

 

    今天的人们研究老子的思想,研究孔子的思想,一定要认清一个事实。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孔子(前551-479年)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已超过两千五百年,无论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完全不同的。老子孔子那个年代,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祖先留下来的经验传说。而且,当时只有贵族可以识字,能够接触天道秘密的人少之又少,那些天道秘密都是记录在龟甲兽骨上,极其不易传播。不像今天有纸有电脑有互联网有云,那时这些都没有。所以,今天的人们研究上古时代的文献,一定要尽可能地还原上古时代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尽可能还原古籍原著的本意,先搞清楚古籍原著的本意,然后再来延伸和扩展,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上古时代的古籍文献,我只做引用,不做解释,以免误导。

 

《黄帝内经》之《气交变大论篇》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

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

 

《御綦医宗金鉴卷三十五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天地阴阳生五行,各一其质各一气,质具于地气行天,五行顺布四时序。

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克制,亢害承制制生化,生生化化万物立。

 

【注】天地既立,而阴阳即在天地之中,阳动而变,阴静而合,生五行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是五行各一其质也。

东方生木,木之气风;

南方生火,火之气热;

中央生土,土之气湿;

西方生金,金之气燥;

北方生水,水之气寒,

是五行各一其气也。

在地曰木,在天曰风;

在地曰火,在天曰热;

在地曰土,在天曰湿;

在地曰金,在天曰燥;

在地曰水,在天曰寒,

是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也。

木位东方,风气布春;

火位南方,热气布夏;

土位中央四维,湿气布长夏;

金位西方,燥气布秋;

水位北方,寒气布冬,

是五气顺布四时之序也。

即周子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

是五行相生,主生养万物者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复克土,

是五行相克,主杀害万物者也。

相克则死,相制则生。

木亢害土,土亢害水,水亢害火,火亢害金,金亢害木,此克其所胜者也。

然我之所胜之子,即我之所不胜者也。我畏彼子出救母害,不敢妄行,承受乃制,制则生化,则各恒其德,而生化万物、无不俱也。假如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火亢太过,金受制矣,金之子水,承而制焉。土亢太过,水受制矣,水之子木,承而制焉。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水亢太过,火受制矣,火之子土,承而制焉。五行皆若此也。此所以相生而不害,相制而不克也。而生生化化,万物立命之道,即在于是矣,此五行生克制化之理,不可不知者也。

 

   五气的变化,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相对应,各自呈现出德化政令灾变的六种变化形态。阳动阴静,道有五,德亦有五。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确保万物生生化化。古代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其源头出处就是这么来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其思想源头出处就是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我认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皆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七篇大论包括天元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在内的七篇文章。考古学认为,七篇大论在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已经亡佚,到唐朝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七篇大论实际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已佚),之所以丢失,我猜想是有心人刻意为之。王冰的原话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因为,(其一)七篇大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地之道。它们是祖先发现的天道秘密,轻易不可以泄露不可以外传,所以被有心人抽走。(其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匈奴人不断南侵,并最终占领中原地区,成为了统治者。七篇大论被抽走以后,对黄帝内经整部书的传承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到唐朝王冰时,已有上百年,王冰感到七篇大论再继续保密下去,恐怕就真的失传了,所以王冰把它们重新补回来,并且对《黄帝内经 素问》全书作详细注解。这一抽一补使得七篇大论真伪难辨,成了考古学的悬案。还有《素问》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两篇,较七篇大论更早前就被有心人给抽走了,王冰本人也没有见过这两篇文章,所以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没有这两篇文章。到宋朝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这两篇文章才重现世间。据(拄其间博客)研究认为:

天元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在内的七篇文章。再加上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共十篇大论,是专门论述五运六气运转的著作。记录的是五运阴阳,天地之道的秘密,是上古时代中国古人探索宇宙的重大发现。五运六气运转是什么在转?是时间在运转,是时间在流逝,它是一种时间的记录方式。五运阴阳,天地之道不仅只有文字论述,而且时间是可以计算的,一切的秘密都藏在《黄帝内经》之十篇大论中。而现代科学探索研究宇宙的证据就是时间。

 

    现代考古学把黄帝内经、道德经,四书五经、先秦诸子百家等书籍的成书年代通通定为春秋战国时代,像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太始天元册等古籍都已失传无考了,这使得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出处变得模糊不清,先后顺序难以厘清,这对中国哲学起源的研究造成了困难。我只能循着古人思想的发展脉络作出推断。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商代甲骨文,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距今三千五百年,距离春秋战国还有超过一千年的时间。中国哲学的源头应该远远超过商朝,期待考古学向着更加深远的古代去探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黄帝内经》之《气交变大论篇》

岐伯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黄帝内经》之《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德化政令灾变,人应之也。七篇大论就是天人相应之说的源头出处。上古时代的古人治病救人,都是遵循着五运阴阳,天地之道展开的,《黄帝内经》是传统中医的最高经典,七篇大论放在《黄帝内经》之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七篇大论中的论述直接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证实了老子对上古文化的传承。身为守藏室之史,老子更关注人事,他遵循天地之道,对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进行了扩展而深入的研究,他主张帝王治理国家应当遵循天地之道,尊道而贵德。而普通人亦当遵从天地之道,方能安身立命。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孔子不仅仅遵从五运阴阳,天地之道,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事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就是北极星,九星始终围绕着北极星做逆时针旋转,恒久不变。九星、七曜在二十八星围成的大圆环中旋转,也是恒久不变的。二十八星包括:

东方苍龙: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

南方朱雀: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讲,其内涵和指向都做了非常深的延展,德化政令灾变则隐含其中,孔子遵从天地之道,对帝王提出了更高的道德标准。

伏羲定先天八卦,周文王制后天八卦,八八合推演出六十四卦,首倡易经。孔子尊周王,推崇周礼,坚决维护王权。儒学弟子谨遵圣人教诲,教化万民,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至此,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坚持两千年。五运阴阳,天地之道渐渐从文化核心淡出,隐身于百家身后,成了不说的秘密。从上古诗经,到春秋百家,再到秦汉乐府,唐宋诗词,四书五经再到明清八股,无一不是围绕着五运阴阳,天地之道展开的。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

    先看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在凤凰卫视-问答神州节目中的一段谈话:(内容经过整理,不完整)

    哲学有点抽象,都是问句,很多地方不给你答案,给你几个可能的选择,让你自己选。西方哲学比较有系统,它的著作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整理,它的思维方式是怎么产生的?有脉络可循,它首先问你澄清概念,这个字什么意思,那个字什么意思,这个界定好了以后,再继续讨论一个思想的方法。哲学一直在问为什么?后面一定有根据,把根据找出来,才是你要的哲学答案。

 

    中国的哲学基本上不是为了你要学哲学而准备的,它们给你结论,而没有给你整个推论过程。

 

老子的书,孔子的书,诸子百家的书,皆是如此。

 

为什么中国哲学只给结论,不给推论过程呢?

因为五运阴阳,天地之道是祖先发现的天道秘密,轻易不可以泄露不可以外传,历代文人都坚持保守这个秘密。因此,他们著书只说结论,而推论过程和推论方法都藏在七篇大论或易经中,总是不明说。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看完《论语》后,一头雾水。事实上,千百年来,七篇大论或易经这些书始终都是在极少数人群中传承,轻易不向外人传。西方人想拿走中国文化,是办不到的,甚至想学习中国文化,也是极其困难的。

 

    尤其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上古时代的中国祖先,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上古时代的先民非常自信,坚信自己发现了天地之道,并且把天地之道加以记录和总结,用天地之道指导社会活动和治理国家,同时,教育万民要遵守天地之道。

 

    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他们同上古时代的中国祖先一样,他们对天地同样有着深刻的观察和认识。但是,他们不像中国先民那样自信。他们一定要编造一个上帝,要借上帝之口把自己的认知说出来,百姓才能接受,这就是宗教。

 

    两种文明对天地之道,对宇宙的认知,相互印证,时间相差数千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