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020-05-10 16:04:21)
标签: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
分类: 课后习题 |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作为周维权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直击命题规律。本书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3.详解典型试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通过这些试题及其详解,读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判断和把握相关院校考研的出题特点和解题要求等,反复练习还可以培养敏捷的解题思路,巩固重点难点知识。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时代特征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
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的种植场地和果木蔬圃是园林的萌芽状态。
2第二阶段
(1)时代特征
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人类的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
(3)园林的发展
发展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国家组织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促进大小城市和镇集的出现。生产力的发达以及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造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植物栽培、建筑技术的进步则为大规模兴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园林的特点
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a.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b.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c.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d.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园林的四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a.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等各种地形;水体包括河、湖、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山体和水体构成园林的骨架,也是园林的山水地貌基础。
b.植物栽培起源于生产的目的如蔬、果、药材等,后随园艺科学的发达才有了专门供观赏的树木和花卉。
c.建筑包括房屋、桥梁、道路、小品以及各种工程设施,它们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人的游赏、居住、交通和供应的需求,同时还以其特殊形象而成为园林景观的点缀或组成部分。
园林的性质
a.园林是一种物质财富,属于物质文明范畴
园林建设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山、水、植物、建筑这四项工作都牵涉到一系列的土木工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b.园林是一种艺术创作,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按照山、水、植物、建筑四者的构配方式可园林分为两类:
a.规整式园林
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草树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纳入几何关系之中,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代表园林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b.风景式园林
规划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不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
3第三阶段
(1)时代特征
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在英国广泛使用促成产业革命,许多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陆续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兴起,带来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人类开发大自然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人掠夺性的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不断膨胀、居住环境恶化。
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
奥姆斯台德的景观规划设计
a.主要内容
第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对大地风致和自然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而加强维护与管理。
第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把乡村带进城市”,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b.贡献
奥姆斯台德是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第一,首先把保护自然的理想付诸实现,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费城的“斐蒙公园”、布鲁克林的“前景公园”等等。
第二,“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园林在欧美的大城市中普遍建成,并陆续出现街道、广场绿化,以及公共建筑、校园、住宅区的园林绿化等多种型式的公共园林。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
第一,“田园城市”的设想:一个大约有3万居民的自足的社区,四周环以开阔的乡村“绿色地带”。
第二,把城市引入乡村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是未来的“园林中的城市”的起点,它与奥姆斯台德的实践活动共同形成现代园林的概念。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的兴起为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带来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方式。造园家开始探索运用生态学来指导大型园林的规划,并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城市绿化和城市防护林带。
更多资料可百度橙芝学习网或点上面习题详解查看,希望对大家考试复习有所帮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