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

(2020-05-10 15:56:48)
标签:

崔忠圻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

分类: 课后习题
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崔忠圻主编的《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崔忠圻主编的《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第3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挑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第1章 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
1.1 复习笔记
一、金属原子间的结合
1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很少,一般为一两个,不超过3个。
正电性元素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此时的原子变为正离子,故金属元素又称正电性元素。
负电性元素
非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数较多,易于获得电子变为负离子,故非金属元素又称负电性元素。
(2)元素的化学特性
决定于最外层的电子(价电子)数,而与内壳层的结构无关。
(3)过渡族金属的特性
过渡族金属化合价可变;
过渡族金属的原子彼此相互结合时,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电子均参与结合;
过渡族金属的原子间结合力特别强,熔点高、强度高;
价电子决定其主要性能。
2.金属键
(1)电子云(电子气)
处于聚集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分将它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整个原子集体所共有,称为电子云或电子气。
(2)金属键
贡献出价电子的金属原子变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它们依靠运动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金属键模型
金属键模型如图1-1-1所示。在固态金属中,绝大部分原子处于正离子状态,少数原子处于中性原子状态。
图1-1-1  金属键模型
3.结合力与结合能
(1)结合力的特性
如图1-1-2(a)所示,则:
两原子的结合力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代数和;
吸引力为长程力,排斥力是短程力;
当两原子间距较大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两原子自动靠近。在两原子靠近过程中,排斥力急剧增长;
两原子距离为d0时,吸引力与排斥力相等,原子间结合力为零,d0即相当于原子的平衡位置;
任何对平衡位置的偏离,都将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促使其回到平衡位置;
原子间的最大结合力出现在dc位置处;
在点d0附近,结合力与距离的关系接近直线关系。
图1-1-2  双原子作用模型
(2)结合能的特性
如图1-1-2(b)所示,则:
结合能是吸引能与排斥能的代数和;
吸引能是负值,排斥能是正值;
当原子移至平衡距离d0时,原子的势能最低、最稳定;
任何对d0的偏离,都会使原子的势能增加,故原子就有恢复到平衡距离的倾向;
金属不同,其结合能的大小也不同;
常见金属中的原子总是自发地趋于紧密地排列,以保持最稳定的状态。
二、金属的晶体结构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
晶体是指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2)非晶体
非晶体是指原子(或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规则排列的固体。
(3)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时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存在一个软化温度范围,没有明显的熔点;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却为各向同性。
2.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
(1)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或离子、分子、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
原子堆垛模型
原子堆垛模型如图1-1-3(a)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子在各个方向的排列都很规则。
a.优点
立体感强,很直观。
b.缺点
难以看清内部原子排列的规律和特点,不便于研究。
(2)空间点阵
阵点或结点
将构成晶体的实际质点忽略,把它们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则该几何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更多资料可百度橙芝学习网或点上面习题详解查看,希望对大家考试复习有所帮助,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