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点》这本书是安康市汉滨区教学研究室中学数学教研员张运林老师的著作。
教学原点是一本教学研究专著,汇集了张老师关于教学技能问题的研究成果,旨在从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做起。本书一共八章内容,第1章为理论片,主要讲述教学观念,教学技能和核心素养等理论性知识。其后各章主要讲述不同教学环节,教学技能的原理策略等,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实际。着眼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多层面、多角度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或点评。以行走课堂的方式,避开生硬简单的说教,用简单的语言把先进的课改及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力图体现教学技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我用心品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对于一线数学教师来说,每一章节都有很强的可借鉴性。下面我就第三章“课堂提问技能”谈谈我的收获,也算是我读了这本书对本章节的一个整理吧:
课堂提问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了解学情信息,师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重要途径。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巧妙的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能使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提问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常见的一些问题:
1.避免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提问。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不求质量“满堂问”,不假思索的“随口问”。这样的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
2.所提问题过细过简,深度不够。很多老师总喜欢把问题设置的太简单,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样看起来课堂上比较热闹,实际上降低了教学论内容的思维价值。
3.所提问题目标不明确,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回答的答案漫无边际。不是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这样就无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学科所特有的数字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4.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急于求成,流于形式。很多老师提出问题后,自我定义为学生回答不上来,急于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不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基于以上种种现象,为了使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老师指出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1)设计有效的问题,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知识水平出发,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学情,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由浅入深,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用有效的方法提问。课堂上很多老师所提的问题经常是“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很整齐,“对”或“不对”,“是”或“不是”,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活跃。但是这样流于形式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新使命。
2.科学性原则。首先是教师设计的问题科学。这个问题应该是信息量适中的合理问题,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其次是问题的表述科学。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表述科学,尽量用数学语言表述科学,严谨清晰明了。学生听到问题以后,能迅速明白问题的含义并积极思考。最后是教师的理答科学,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不管哪种情况,教师的理答都应做到科学恰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序列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织排列,使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形成教学的思维链,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循序渐进。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问题的设计要把机械记忆类等较低层次的问题放在前面高层次的问题放在后面。
4.主体性原则。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面向全班同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做好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并鼓励学生问同学或者问老师,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这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自己走,这样才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读完《教学原点》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有着全方位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同时我也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作为一名老师,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培养多种兴趣,扩宽知识面,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